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回归问题意识与文化精神

来源 :比较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欠缺知识建构的批判力;欠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欠缺专业领域的聚合力。比较教育学科要获得新的突破,有必要从深层次上把握这个学科的本源,将"异文化情境中的教育问题"确立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基于证据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是充满文化精神的研究。
其他文献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道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行为准则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师生关系主要决定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素质、修养。如果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一、热爱学生,无私奉献  教师是蜡烛、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的爱,这种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
【摘 要】 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用来巩固基础的一种手段便是通过做作业来实现的。而同时做作业这样的方式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也体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如今对于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作业的作用显得越为单一,同时因为越来越提倡对学生的减压,所以本文提出了一个分层作业的概念,这样通过在教育当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来改善传统作业模式的一些弊端和不能适应当今学习的缺点。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层,通过对学生的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炭黑表面进行化学修饰,通过能谱仪(EDS)、热重分析(TGA)、粒径及其分布、水接触角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已经被接枝到了炭黑表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如何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并进行规范值得我们思考,下面结合工作实践谈谈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