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习小组作为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小组互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实现小组合作目标,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组间同质;学习任务;小组活动
我们从前年开始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理论,并于去年正式向市教研室申请了“在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市级实验立项。两年来,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尝试,对教学大有裨益。以下是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外语教学方面所作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小组的组建
我校班级人数较少,每班不超过35人。我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建原则进行分组,即按照学业水平、性别、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小组之间基本是同质的,而组内又是异质的,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差异,又有一定共同目标的小集体。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整,尽可能达到同质。
二、小组目标的设立
小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我们把小组目标分为组内合作性目标和组间竞争性目标。合作性目标是小组内部确定,只有小组目标达到时个人目标才得以实现,而个人目标的实现又与集体目标息息相关。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和学生群体意识形成,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小组竞争性目标是小组完成合作目标后参与小组竞赛要达成的。只有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才可以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动力源泉。小组内合作目标的实现为小组间竞争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两种目标承前启后,相互促进,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互帮互助,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小组学习任务的确立
在实践中,我们把小组学习任务分为课堂小组活动任务和课后作业活动任务。小组互动任务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互动任务。就课堂教学活动任务而言,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材的重难点,考虑任务是否能发挥小组的功能,而且还要考虑任务能否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材料等。对于课后作业活动任务来说,一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设计并布置了课后活动作业,就要为学生创造上网和查阅资料的条件。还要预留时间及提供场所,保证学生能按时完成业任务。
四、小组内部的分工
英语课堂学生的互动活动大多是在2人或3人之间开展的,因此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我们又把小组分为3个2人小组和2个3人小组。我们把7名组员从①-⑦依次编号,①②③号为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生,他们被设为小组长。两人小组是这样划分的:星期一和星期五设①为小组长,分为②⑤、③⑥、④⑦三个组;星期二和星期四设②为小组长,来替换①,①⑤组成小组;星期三由③当小组长,①⑥组成小组。三人小组是这样划分的:每逢星期二、四时,①被设为组长,③⑤⑦为一组,②④⑥为一组;每逢星期一、三、五时,③被设为小组长,①⑤⑦为一组,②④⑥为一组。这样设置的小组相对比较固定,容易被同学和老师记住,也避免了学困生常常被排除在活动之外的状况。
五、小组活动的方式
(1)自由发挥式。即小组成员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为完成小组任务自由地发表看法、见解和观点。这种方式有利于小组成员彼此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融洽顺利。
(2)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是指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家群策群力,相互补充,得出更好、更多的答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
(3)两人小组和三人小组式。在小组中采用这两种方式开展互动活动。无论是组长还是其他成员,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学困生,同时小组长的组织、检查和帮助作用也就发挥出来了。
(4)分工合作式。对于一些复杂的活动任务,需要每个组员的分工协作和群策群力才能完成。如在小组间开展课本剧竞赛,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参与剧本的编写,为每位组员设计合适的角色,进行反复的排练,在排练中不断完善。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小组成员相互认同、帮助和相互合作的过程。因此,定期举行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小组活动时机的选择
小组互动活动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参与面广,效率高。但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活动时机的选择要依教学要求而定:复习内容,互动活动放在课前;掌握新知识、新的语言点,互动活动放在课中;巩固内容和检查学生能力,互动活动放在课后。
七、小组活动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应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主要依据。当然,还必须结合自我评价。在小组活动中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教师就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可给予口头表扬,也可给予实物奖励,如文具用品和卡通画等,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也可以让获胜小组获得某些方面的优先选择权。教师为丰富教学内容,奖励优胜组,可以设计几个可供选择的影视或歌曲片段,让获胜小组优先选择,这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组间同质;学习任务;小组活动
我们从前年开始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理论,并于去年正式向市教研室申请了“在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市级实验立项。两年来,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尝试,对教学大有裨益。以下是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外语教学方面所作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小组的组建
我校班级人数较少,每班不超过35人。我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建原则进行分组,即按照学业水平、性别、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小组之间基本是同质的,而组内又是异质的,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差异,又有一定共同目标的小集体。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整,尽可能达到同质。
二、小组目标的设立
小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我们把小组目标分为组内合作性目标和组间竞争性目标。合作性目标是小组内部确定,只有小组目标达到时个人目标才得以实现,而个人目标的实现又与集体目标息息相关。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和学生群体意识形成,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小组竞争性目标是小组完成合作目标后参与小组竞赛要达成的。只有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才可以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动力源泉。小组内合作目标的实现为小组间竞争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两种目标承前启后,相互促进,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互帮互助,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小组学习任务的确立
在实践中,我们把小组学习任务分为课堂小组活动任务和课后作业活动任务。小组互动任务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互动任务。就课堂教学活动任务而言,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材的重难点,考虑任务是否能发挥小组的功能,而且还要考虑任务能否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材料等。对于课后作业活动任务来说,一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设计并布置了课后活动作业,就要为学生创造上网和查阅资料的条件。还要预留时间及提供场所,保证学生能按时完成业任务。
四、小组内部的分工
英语课堂学生的互动活动大多是在2人或3人之间开展的,因此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我们又把小组分为3个2人小组和2个3人小组。我们把7名组员从①-⑦依次编号,①②③号为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生,他们被设为小组长。两人小组是这样划分的:星期一和星期五设①为小组长,分为②⑤、③⑥、④⑦三个组;星期二和星期四设②为小组长,来替换①,①⑤组成小组;星期三由③当小组长,①⑥组成小组。三人小组是这样划分的:每逢星期二、四时,①被设为组长,③⑤⑦为一组,②④⑥为一组;每逢星期一、三、五时,③被设为小组长,①⑤⑦为一组,②④⑥为一组。这样设置的小组相对比较固定,容易被同学和老师记住,也避免了学困生常常被排除在活动之外的状况。
五、小组活动的方式
(1)自由发挥式。即小组成员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为完成小组任务自由地发表看法、见解和观点。这种方式有利于小组成员彼此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融洽顺利。
(2)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是指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家群策群力,相互补充,得出更好、更多的答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
(3)两人小组和三人小组式。在小组中采用这两种方式开展互动活动。无论是组长还是其他成员,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学困生,同时小组长的组织、检查和帮助作用也就发挥出来了。
(4)分工合作式。对于一些复杂的活动任务,需要每个组员的分工协作和群策群力才能完成。如在小组间开展课本剧竞赛,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参与剧本的编写,为每位组员设计合适的角色,进行反复的排练,在排练中不断完善。任务完成的过程就是小组成员相互认同、帮助和相互合作的过程。因此,定期举行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小组活动时机的选择
小组互动活动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参与面广,效率高。但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活动时机的选择要依教学要求而定:复习内容,互动活动放在课前;掌握新知识、新的语言点,互动活动放在课中;巩固内容和检查学生能力,互动活动放在课后。
七、小组活动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应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主要依据。当然,还必须结合自我评价。在小组活动中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教师就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可给予口头表扬,也可给予实物奖励,如文具用品和卡通画等,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也可以让获胜小组获得某些方面的优先选择权。教师为丰富教学内容,奖励优胜组,可以设计几个可供选择的影视或歌曲片段,让获胜小组优先选择,这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