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纲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阅读,就要通过识字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广泛阅读,就必须大量识字;写文章,就要在识字的基础上学会用字组词,以词造句。所以,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识字质量呢?下面谈谈我个人在课堂上经常实施的识字教学策略:
1 规律识字
汉字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规律,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不同类的汉字,也能提高识字效率,牢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
1.1 利用汉字的结构加快识字。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从结构上可以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可以从字的结构来进行分类归纳进行认字。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把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来进行认识,这也是一种方法。
1.2 对比法。少数汉字的字形很相似,只是笔画的长短和位置不同,读音和意义就不同了。这些汉字学生最容易认错写错。如土——士、已——巳、未——末等。让学生对这类汉字的笔画长短进行比较,分别组词,从意义来记形体。
1.3 形旁辨字法。有相当一部分形声字不仅读音相同或相近,形体也非常相似。这类字如果不懂它们的意义,一不小心就会弄错。如“睛——晴——情——清”。教这类字,就要让学生找出形旁进行辨析:“日”字旁表示跟太阳和时间有关,“目”字旁表示跟眼睛有关,竖心旁表示跟心里活动有关;三点水表示跟水有关。形旁一般带有一定的表意性,要让学生了解并熟记常用的形旁,懂得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1.4 声旁辨析法。有形声字的声旁只有一笔之差,学生很容易出错,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如“良”与“艮”:一般前鼻韵母en的读音,声旁都是“艮”,如“很、狠、根、跟”等;后鼻韵母ang的读音,声旁都是“良”,如“狼、粮、娘、浪”。为了增强趣味性,还可编些顺口溜,如:“包”字有“书包”,遇“火”成大“炮”,遇“足”善长“跑”,遇“水”吹“泡泡”,遇“雨”下“冰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大增。
2 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课文来帮助时记,同时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是十分有用的。另外,我在教学时还穿插讲故事、说笑话等形式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识字方法,如:在教“休”字时说:“,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3 魔术识字
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是活动。游戏能激发起他们学习和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加一加”“减一减”识字法。课堂上,每个孩子都会积极参与到“神奇的魔术”中,如:“日”加一笔是:“田、白、目、旦”,“口”加两笔是:“由、古、只、叶”,“木”变出了:“本、禾、术、未”。“二月朋”,“小+大”是“尖”,“不+正”是“歪”,“日+月”是“明”,“一+大”是“天”等。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马上就能写出这些字。
尽管学生的识字方法还不成熟,有些甚至还幼稚可笑,但学生自己动脑识记的过程却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对汉字的再造想象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动性,提高了识字效率。
4 归类识字
4.1 利用偏旁相同从它们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认识,比如:“捡、提、拔、拾、拎”等字都是和手的动作有关,我们可以同时来记住相同偏旁的字。又比如:“狗、猴、猫、狼”等字都偏旁一样都表示一种动物。还例如关于树林名的字“桦树、杨树、桃树”等都有相同偏旁木字旁。从它们的偏旁以及字义上很快地掌握了这些生字。
4.2 利用比较法对形近字进行归类识字。在二年级开始,就把形近字归为一类进行同时认识,这样识字效率就大大提高。形近字很多,把形近字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异同来认字,这样一位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3 归类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是学生很好的识字方法,也是老师很好的指导方法。用归类的方法高效率的掌握了文中许多生字。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认识生字。利用归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到了学期结束,也便于把这些生字拿出来进行归类分组来进行复习巩固。所以归类识字可以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果,提高了识字量。
5 生活识字
汉字来源于生活,那么作为识字的教学也应该回到生活。这就是要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字,通过积累、收集来提高识字量。当然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给予表扬肯定。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我们在识字教学开始时,就要求家长配合,如:在家具上贴上其名称标签,孩子在家中接触家具时通过这些标签很快认识了名称,增加了识字量。在学的过程,学生有发现识字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利用生活中识字调动识字积极性。让学生带来各种生活中见到的字,比如报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互相交流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分享识字的快乐,体会识字的成功感,提高识字的欲望,自然而然学生的识字能力在逐渐提升。
1 规律识字
汉字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规律,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不同类的汉字,也能提高识字效率,牢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
1.1 利用汉字的结构加快识字。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从结构上可以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可以从字的结构来进行分类归纳进行认字。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把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来进行认识,这也是一种方法。
1.2 对比法。少数汉字的字形很相似,只是笔画的长短和位置不同,读音和意义就不同了。这些汉字学生最容易认错写错。如土——士、已——巳、未——末等。让学生对这类汉字的笔画长短进行比较,分别组词,从意义来记形体。
1.3 形旁辨字法。有相当一部分形声字不仅读音相同或相近,形体也非常相似。这类字如果不懂它们的意义,一不小心就会弄错。如“睛——晴——情——清”。教这类字,就要让学生找出形旁进行辨析:“日”字旁表示跟太阳和时间有关,“目”字旁表示跟眼睛有关,竖心旁表示跟心里活动有关;三点水表示跟水有关。形旁一般带有一定的表意性,要让学生了解并熟记常用的形旁,懂得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1.4 声旁辨析法。有形声字的声旁只有一笔之差,学生很容易出错,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如“良”与“艮”:一般前鼻韵母en的读音,声旁都是“艮”,如“很、狠、根、跟”等;后鼻韵母ang的读音,声旁都是“良”,如“狼、粮、娘、浪”。为了增强趣味性,还可编些顺口溜,如:“包”字有“书包”,遇“火”成大“炮”,遇“足”善长“跑”,遇“水”吹“泡泡”,遇“雨”下“冰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大增。
2 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课文来帮助时记,同时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是十分有用的。另外,我在教学时还穿插讲故事、说笑话等形式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识字方法,如:在教“休”字时说:“,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3 魔术识字
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是活动。游戏能激发起他们学习和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加一加”“减一减”识字法。课堂上,每个孩子都会积极参与到“神奇的魔术”中,如:“日”加一笔是:“田、白、目、旦”,“口”加两笔是:“由、古、只、叶”,“木”变出了:“本、禾、术、未”。“二月朋”,“小+大”是“尖”,“不+正”是“歪”,“日+月”是“明”,“一+大”是“天”等。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马上就能写出这些字。
尽管学生的识字方法还不成熟,有些甚至还幼稚可笑,但学生自己动脑识记的过程却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对汉字的再造想象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动性,提高了识字效率。
4 归类识字
4.1 利用偏旁相同从它们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认识,比如:“捡、提、拔、拾、拎”等字都是和手的动作有关,我们可以同时来记住相同偏旁的字。又比如:“狗、猴、猫、狼”等字都偏旁一样都表示一种动物。还例如关于树林名的字“桦树、杨树、桃树”等都有相同偏旁木字旁。从它们的偏旁以及字义上很快地掌握了这些生字。
4.2 利用比较法对形近字进行归类识字。在二年级开始,就把形近字归为一类进行同时认识,这样识字效率就大大提高。形近字很多,把形近字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异同来认字,这样一位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3 归类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是学生很好的识字方法,也是老师很好的指导方法。用归类的方法高效率的掌握了文中许多生字。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认识生字。利用归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到了学期结束,也便于把这些生字拿出来进行归类分组来进行复习巩固。所以归类识字可以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果,提高了识字量。
5 生活识字
汉字来源于生活,那么作为识字的教学也应该回到生活。这就是要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字,通过积累、收集来提高识字量。当然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给予表扬肯定。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我们在识字教学开始时,就要求家长配合,如:在家具上贴上其名称标签,孩子在家中接触家具时通过这些标签很快认识了名称,增加了识字量。在学的过程,学生有发现识字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利用生活中识字调动识字积极性。让学生带来各种生活中见到的字,比如报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互相交流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分享识字的快乐,体会识字的成功感,提高识字的欲望,自然而然学生的识字能力在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