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人们在感性形象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曹力翰提出,空间想象力就是以现实世界为背景,对几何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的能力。空间想象力的本质是“想象与创造”。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能力。而數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们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就侧重研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探讨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发培养策略,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培养小學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呢?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积累,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一、增强感性认识,进行表象积累,发展空间观念
1.通过观察实物,给学生创造表象积累
我们知道一个人头脑中旧形象的素材越多,构成新形象的可能性就越大,想象能力也就越丰富,头脑中旧形象的素材越少,想象能力也就越差,可见有效的表象积累是培养想象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给学生创造表象积累的条件,例如:运用实物、模型展示直观图像。并且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观察分析,帮助他们从实物直观到抽象思维,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实现物与图的转化。
2.结合课件、动画、微课等现代化元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没法提供观察的机会时,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优化》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索三张饼的烙法并进行汇报展示,之后我辅以卡通动画展示烙饼过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三张饼的动态烙饼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此最优方案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效果更好,教学质量更高。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单位》一课时,由于面积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的,难以形成表象的。为此,我采用生动有趣的微课介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微课形式进行介绍,生动有趣,让学生形象地认识了面积单位,初步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
二、加强操作体验,形成空间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图形的形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猜一猜→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拼一拼……进行自主地学习。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活动过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铅笔有多长》一课时,我先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初建毫米的表象。为了促进学生对毫米表象的逐渐清晰。我创设了一系列的画一画、摸一摸、估一估等操作活动。
三、重视想象培养,积累想象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经验的积累、想象力的丰富,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和想象、操作和分析。
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但要注重观察与操作,还要加强想象,在教学时采用操作——观察——想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在动手操作前或后要适当地加强学生的想象比划。想象比划更多的是一种操作后对已有表象的再现和回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又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可以让学生折一折,通过操作找到结果;也可以不折,先想一想,再动手验证。又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想象沿着长方形的一边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形状。会形成了怎样的立体图形?这样通过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多创设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增强感性认识,进行表象积累;加强操作体验,形成空间表象;重视想象培养,积累想象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在体验中想象、升华,在想象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能力。而數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们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就侧重研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探讨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发培养策略,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培养小學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呢?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积累,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一、增强感性认识,进行表象积累,发展空间观念
1.通过观察实物,给学生创造表象积累
我们知道一个人头脑中旧形象的素材越多,构成新形象的可能性就越大,想象能力也就越丰富,头脑中旧形象的素材越少,想象能力也就越差,可见有效的表象积累是培养想象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给学生创造表象积累的条件,例如:运用实物、模型展示直观图像。并且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观察分析,帮助他们从实物直观到抽象思维,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实现物与图的转化。
2.结合课件、动画、微课等现代化元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没法提供观察的机会时,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优化》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索三张饼的烙法并进行汇报展示,之后我辅以卡通动画展示烙饼过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三张饼的动态烙饼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此最优方案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效果更好,教学质量更高。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单位》一课时,由于面积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的,难以形成表象的。为此,我采用生动有趣的微课介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微课形式进行介绍,生动有趣,让学生形象地认识了面积单位,初步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
二、加强操作体验,形成空间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的最好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想象出几何图形形成现实空间、图形的形象,能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使学生能进一步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猜一猜→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拼一拼……进行自主地学习。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活动过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铅笔有多长》一课时,我先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初建毫米的表象。为了促进学生对毫米表象的逐渐清晰。我创设了一系列的画一画、摸一摸、估一估等操作活动。
三、重视想象培养,积累想象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经验的积累、想象力的丰富,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和想象、操作和分析。
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但要注重观察与操作,还要加强想象,在教学时采用操作——观察——想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在动手操作前或后要适当地加强学生的想象比划。想象比划更多的是一种操作后对已有表象的再现和回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又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可以让学生折一折,通过操作找到结果;也可以不折,先想一想,再动手验证。又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想象沿着长方形的一边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形状。会形成了怎样的立体图形?这样通过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多创设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增强感性认识,进行表象积累;加强操作体验,形成空间表象;重视想象培养,积累想象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在体验中想象、升华,在想象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