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实践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s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拥有创新性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必要条件。我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责任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状况,并就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三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如何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有所贡献。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张升堂(1970-),男,陕西凤翔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谢鲲(1970-),男,陕西西安人,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2041)、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DYC1204)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27-02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等各种实践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甚至认为创新就是国家的未来。
  一、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竞争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高等教育的竞争。[1]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里扮演着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特殊角色。如果说中小学教育是对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进行传授和普及,那么高等教育则是要培养能够创造出新知识、新理论的人才。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演讲》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没有创新能力,那么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文明,人们可能还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不具有创新能力,他们就不会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和收获,造福全人类。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只能说是一个庸人。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途径是教育,而高等教育作为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一使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强与弱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对创新能力的重视
  世界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各学位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德国高等教育博士条例规定博士论文应该是“有尚未公开发表的独创创新知识成果或独到的见解”;日本高等教育认为博士学位论文应该是“提出问题,然后设法解决问题”,授予学位是以论文独创性、完善程度和知识的延伸性为衡量尺度;英国高等教育干脆认为“博士学位就是授予有独创性知识贡献的人”;《走向全球:美国创新发展报告》关于创新思维指出,如果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知识,将不会再有创新思维过程;新的事业开拓需要的不仅是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更迫切需要有思想敏锐的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将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在高度关注创新能力理念的驱使之下,这些国家利用各种政策方法,极力加强本国高等教育对在校各层次学生创新意识的灌输和创新能力的倾心培养。
  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相关教育决定中也规定,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也有明确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授予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的作者。
  但比较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难与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因此,必须大力改革高等教育,培育创新型教风、学风和校风,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满足我国各项事业建设需要。
  三、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让那些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学生有一个根本的变化,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型思维被摆到了一定的高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的老师,至少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的老师,而现实是教师的科研水平、创新型思维也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因为教师也绝大多数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很难脱离局限,即使有很多老师走出国门留学、访学,接受了一些国外的教学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下是笔者从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并体验国外高等教育、对比思考后对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的三点认识,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1.课程教学需要实现从单一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思想、方法三者并重的观念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老师单一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这虽然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但是这并不是现代高等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因为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型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在传授课本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教给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所以在各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中要改变围绕传授和学习知识这个中心,而转向启发学生思维及创新、教给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和传授知识并重。即高等教育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只有在这个新的教学理念下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2.课程学习实现从死记知识点向理解掌握到灵活运用转变
  创新思维永远是专业知识积累与灵活应用的升华,目前许多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依然是寻找出题范围,总结标准答案,并设法记住全部标准答案,应付考试。在这种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毫无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言,从而制造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也使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日益降低,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日益诟病。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校的考核方法。学生应在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实现从死记知识点向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转变,而学校在考核方式上一定要设法涉及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即涉及“能力”考核。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而不是一味死记知识点以应付考试。
  3.构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平台
  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前基本上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没有真正涉足过社会,空有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学习与实践从根本上脱节,参加工作后并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从而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日益降低。因此,高等院校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努力创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实践出真知”,实践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思维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激发,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从而一步步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与思维惯性,产生新的观点与理念,并努力把新的观点与理念在实践中变为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并感受到创新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高校各种活动中,可以利用各种“竞赛”、“项目”、“兴趣小组”、“科技征文”等形式构建创新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完成活动过程中应用专业技能与方法,锻炼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用武之地,并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的整体实践创新水平迅速提升。高校在构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平台的过程中,应让各科老师与学生也参与进来,充分听取各科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个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创建有特色的创新实践平台。比如工程类专业,应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施工现场,了解真实的施工过程、施工技巧以及施工现场所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地质类专业,学校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野外实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创新实践平台下,在不断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地被激发,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牛金成.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23-26.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7.
  [3]伊廷华,张杰,李宏男.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2,1(1):22-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分析了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特点,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管理流程再造、优化教学管理团队和建立组织运行机制实现改革,并融合信息技术,完成移动服务模式和常规服务模式并行,创新了教学组织运行模式,使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工作顺畅有序、和谐高效,成效显著。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组织运行模式;信息技术;创
期刊
摘要:应用项目驱动法原理提出了单片机课程新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核心内容是知识点的讲授通过项目训练来实现;教学体系注重教学反馈环节,实时调整项目进度和难度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度;教学方法上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资源、软硬件仿真平台实现项目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表明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极大提高。  关键词:项目驱动法;单片机;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赵永熹(1979-),女,山东青岛人,上海电力学院电
期刊
摘要:针对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就“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遴选和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实践环节的加强及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全面落实上海电机学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数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朱泰英(1964-),男,朝鲜族,吉林省吉
期刊
摘要: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外,还结合了理论和实验部分的内容,并对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数据结构;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崔翔(1975-),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开封 475000)李晓雯(1984-),女,河南周
期刊
摘要:由于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他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又千差万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组织非常困难。将网络教学平台看作课程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分析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给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并总结了当前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方式;评价体制  作者简介:郭玉彬(197
期刊
摘要: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措施的完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银菊(1965-),女,甘肃甘谷人,东莞理工学院计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实验室评价的客观准确性,提出了基于客观赋权组合的实验室评价方法。该方法结合熵权法、灰色关联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客观赋权分析算法对实验室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法根据实验室评价结果对实验室进行分类。该评价方法不但避免了主观赋权评价时指标权重设置不当导致的评价结果失真,更能将单个客观赋权法对评价结果的误差降到最低。  关键词:评价;实验室;高校;客观赋权  实验室作为高校教学与
期刊
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最终提升其综合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作为基本指导依据,提出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项目驱动;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吴瑛(1977-),女,陕西西安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
期刊
摘要:基于上海电力学院“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在调研的基础上,选定了教材、组织了教学内容、探讨了教学模式,所开展的工作对于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行业类高校;高等流体力学;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张莉(1973-),女,河南商丘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永光(1957
期刊
摘要:在高校构建定位准确、模式先进、机制完善、考评科学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提升高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此实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合格人才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邬丽群(1980-),男,黑龙江海林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张丽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