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服务包括课后托管服务和兴趣特长培养服务,不仅是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接送难题的有效解决方式,也是原有知识性课堂的有效补充。目前,杭州市课后服务试点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学校认识、经费保障、师资力量、服务内容等方面显露出部分问题。如何因地制宜、标本兼治,打造课后服务杭州模式,成为新时代下杭州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的关键之一。
课后服务的阶段性问题
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杭州市主城区有104所小学开展课后托管服务试点;2019年9月起,全市小学开始全面实行免费晚托班制度。杭州市课后托管服务主要针对三点半放学后存在接送困难的家庭,按照政府出资、学校组织的模式,采取班级教室轮流管理等不同管理形式,课后服务指导教师以本校教师为主。总体上,杭州市虽然在破解“课后三点半”难题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不足。
课后服务的认识有待提升。部分学校认为课后服务仅限于解决三点半接送孩子有实际困难的双职工家长的现实难题,对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数量实行指标式的限额规定。课后服务作为一种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形式,学校需提高并统一认识,为学生提供兴趣特长培养服务创造条件。
课后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目前杭州市课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以简单的自习看管为主,兴趣活动仅限于学校提供的课外阅读、球類运动、团体跳绳等传统项目,并没有与学校已有的素质拓展课程充分结合。
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不足。杭州市通过财政买单的方式对课后托管服务给予一定经费保障,如托管服务参与教师可按课时领取补贴。若要聘请校外专业教师,必然大大增加课后服务成本开支,仅靠财政买单并不现实。如何有效解决经费难题,成为优化课后托管服务工作的重难点所在。
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在编教师特别是文化课教师,在完成原有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加课后服务工作,会导致工作时间延长、教学负担增加等问题。同时,许多学校往往受限于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难以开展如机器人、3D打印等新型课程。
国内外课后服务的经验借鉴
从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北京、长春等国内主要城市的经验来看,课后服务主要通过学校与专业培训机构、俱乐部、社区等单位开展多形式的合作来实现。
多层次明确课后服务定位。英国以启发学生求知本能为目标定位,把课后托管的教育功能定位为“照顾儿童”“启发儿童主动求知本能”两个层面。法国以配合学校教育计划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定位,课外活动中心将儿童按年龄分班,配合学校教育目标开展各种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
多渠道拓展课后服务内容。日本开展个性化课后服务,主要由“放学后儿童教室”与“放学后儿童俱乐部”承载,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支援、体验活动、体育运动以及生活指导等。北京市鼓励学校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特色学生活动,邀请知名艺术家和文体明星到中小学设立工作室,与国家大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等演出机构、专业院校开展合作。
多方位保障课后服务经费。英国由政府、家长、基金会等多方共同承担服务费用,政府通过托管补助基金、托管券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来支持家庭托管问题的解决。北京市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学校引进社会教育优质资源提供经费支持,并对课外活动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帮扶,2015年起按城区生均每年700元、郊区生均每年900元划拨专项课后服务经费。
多形式充实教师队伍力量。韩国以政府为主导培养课后服务从业人员,建立“放学后学校支援中心”负责“放学后学校”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职进修和结业证书发放等工作。日本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资源,志愿者大多为大学生、退休的教职人员以及地方非营利组织的成员等。长春市构建多层次师资网络,多数学校静态社团由班主任、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老师负责,动态社团由音体美教师和通过招聘考核的专业教师共同负责。
探索建立课后服务杭州模式
探索建立课后服务杭州模式,核心是要构建校内课后服务“1+X”模式和校内校外联动的课后服务体系。前者即在现已实行的免费托管服务基础上,增加可供学生选择的低偿性多套餐形式的个性化服务,由学校教师或招聘校外专业人士进行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后者即以学校为主,社区青少年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为补充。
提高认识,明确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课后服务具有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定位,立足于解决部分家庭孩子放学接送困难、在家无人照顾等问题,可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课后服务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社会性、创新性、协作性和合作性。
项目带动,扩大课后服务场所供给量。加强校内课后服务场所建设,包括拓展运动训练场所、科技制作活动室、劳动技能实践场地、工艺制作教室、音乐艺术教室等。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在钱塘新区、良渚、未来科技城等新增人口集聚区增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全面实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15分钟服务圈”全覆盖。
厘清关系,建立校内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根据“1+X”模式的成本分担机制,“1”由政府设置小学生课后托管专项经费全额托底,“X”由家庭合理分摊培训成本,在教育部门合理定价范围内收取,并建立专门的校内专项账目管理。保障校外课后服务的低偿公益性,扩大青少年宫等校外课后服务组织提供的公益性课程惠及面,改善各区县(市)青少年宫的缺编情况。
注重创新,建立课后服务“签约教师”制度。实行校内课后服务签约教师制度,由学校甄选具有相应的课后服务教学能力、精力的教师,通过签约方式稳定课后服务教师队伍。探索建立校外课后服务签约教师制度,搭建全市课后服务教师数字平台,坚持市教育局统筹主导,学校为签约主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课后服务兼职签约教师,积极吸收博物馆、科技馆、中国美院、杭师大等专业人士。
丰富形式,探索建立“1+X模式课后服务菜单。丰富校内课后服务的内容选择,将课后服务与学校已有特色课程和自主选择课程相衔接,引入杭州民间传统特色手工艺以及创新实践体验课程。加大校外课后服务的选择空间,充分利用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种公共场馆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创新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作者单位: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后服务的阶段性问题
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杭州市主城区有104所小学开展课后托管服务试点;2019年9月起,全市小学开始全面实行免费晚托班制度。杭州市课后托管服务主要针对三点半放学后存在接送困难的家庭,按照政府出资、学校组织的模式,采取班级教室轮流管理等不同管理形式,课后服务指导教师以本校教师为主。总体上,杭州市虽然在破解“课后三点半”难题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不足。
课后服务的认识有待提升。部分学校认为课后服务仅限于解决三点半接送孩子有实际困难的双职工家长的现实难题,对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数量实行指标式的限额规定。课后服务作为一种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形式,学校需提高并统一认识,为学生提供兴趣特长培养服务创造条件。
课后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目前杭州市课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以简单的自习看管为主,兴趣活动仅限于学校提供的课外阅读、球類运动、团体跳绳等传统项目,并没有与学校已有的素质拓展课程充分结合。
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不足。杭州市通过财政买单的方式对课后托管服务给予一定经费保障,如托管服务参与教师可按课时领取补贴。若要聘请校外专业教师,必然大大增加课后服务成本开支,仅靠财政买单并不现实。如何有效解决经费难题,成为优化课后托管服务工作的重难点所在。
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在编教师特别是文化课教师,在完成原有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加课后服务工作,会导致工作时间延长、教学负担增加等问题。同时,许多学校往往受限于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难以开展如机器人、3D打印等新型课程。
国内外课后服务的经验借鉴
从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北京、长春等国内主要城市的经验来看,课后服务主要通过学校与专业培训机构、俱乐部、社区等单位开展多形式的合作来实现。
多层次明确课后服务定位。英国以启发学生求知本能为目标定位,把课后托管的教育功能定位为“照顾儿童”“启发儿童主动求知本能”两个层面。法国以配合学校教育计划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定位,课外活动中心将儿童按年龄分班,配合学校教育目标开展各种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
多渠道拓展课后服务内容。日本开展个性化课后服务,主要由“放学后儿童教室”与“放学后儿童俱乐部”承载,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支援、体验活动、体育运动以及生活指导等。北京市鼓励学校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特色学生活动,邀请知名艺术家和文体明星到中小学设立工作室,与国家大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等演出机构、专业院校开展合作。
多方位保障课后服务经费。英国由政府、家长、基金会等多方共同承担服务费用,政府通过托管补助基金、托管券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来支持家庭托管问题的解决。北京市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学校引进社会教育优质资源提供经费支持,并对课外活动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帮扶,2015年起按城区生均每年700元、郊区生均每年900元划拨专项课后服务经费。
多形式充实教师队伍力量。韩国以政府为主导培养课后服务从业人员,建立“放学后学校支援中心”负责“放学后学校”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职进修和结业证书发放等工作。日本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资源,志愿者大多为大学生、退休的教职人员以及地方非营利组织的成员等。长春市构建多层次师资网络,多数学校静态社团由班主任、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老师负责,动态社团由音体美教师和通过招聘考核的专业教师共同负责。
探索建立课后服务杭州模式
探索建立课后服务杭州模式,核心是要构建校内课后服务“1+X”模式和校内校外联动的课后服务体系。前者即在现已实行的免费托管服务基础上,增加可供学生选择的低偿性多套餐形式的个性化服务,由学校教师或招聘校外专业人士进行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后者即以学校为主,社区青少年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为补充。
提高认识,明确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课后服务具有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定位,立足于解决部分家庭孩子放学接送困难、在家无人照顾等问题,可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课后服务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社会性、创新性、协作性和合作性。
项目带动,扩大课后服务场所供给量。加强校内课后服务场所建设,包括拓展运动训练场所、科技制作活动室、劳动技能实践场地、工艺制作教室、音乐艺术教室等。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在钱塘新区、良渚、未来科技城等新增人口集聚区增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全面实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15分钟服务圈”全覆盖。
厘清关系,建立校内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根据“1+X”模式的成本分担机制,“1”由政府设置小学生课后托管专项经费全额托底,“X”由家庭合理分摊培训成本,在教育部门合理定价范围内收取,并建立专门的校内专项账目管理。保障校外课后服务的低偿公益性,扩大青少年宫等校外课后服务组织提供的公益性课程惠及面,改善各区县(市)青少年宫的缺编情况。
注重创新,建立课后服务“签约教师”制度。实行校内课后服务签约教师制度,由学校甄选具有相应的课后服务教学能力、精力的教师,通过签约方式稳定课后服务教师队伍。探索建立校外课后服务签约教师制度,搭建全市课后服务教师数字平台,坚持市教育局统筹主导,学校为签约主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课后服务兼职签约教师,积极吸收博物馆、科技馆、中国美院、杭师大等专业人士。
丰富形式,探索建立“1+X模式课后服务菜单。丰富校内课后服务的内容选择,将课后服务与学校已有特色课程和自主选择课程相衔接,引入杭州民间传统特色手工艺以及创新实践体验课程。加大校外课后服务的选择空间,充分利用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种公共场馆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创新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作者单位: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