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新教师,如果不能尽快把握教材,教学活动就很难顺利开展。教材的把握首先要对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分析,明确各个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在日常的备课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快速准确把握教材的目的。
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方面
1.知识的传授方面
(1)明确本课时有哪些知识点
从高中生物课本来看,文字描述的内容较多。已概括的知识点较少。所以,要求新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光合作用的这部分教材可以概括为光合作用的发现、概念、反应式、过程、实质、意义和相关的实验。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知识,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将两者的快慢、条件、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实质等进行比较。
(2)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本课时的知识点与前后课时的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例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有密切的联系,是植物有机物合成与分解的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代谢也有密切的关系。
(3)明确知识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是什么,是了解或理解或掌握。
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合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用一些可操作的词来陈述。例如,记住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会计算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条数。
2.能力的培养方面
学生的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是思维力。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仔细分析教材中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关系。
(1)对应关系
什么样的知识点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把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上。例如,通过观察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提问:“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当然,有的知识点是可以培养多种能力的。各种能力之间本身有密切的联系,不能把各种能力的培养机械地隔离开来,要把它们相互联系、综合起来培养。生物实验的设计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2)重点关系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教学任务,能力是逐渐发展提高的。在每一节课里不能什么能力都培养,应当有所侧重,重点培养一两项能力。例如,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中,重点要培养学生临时装片的制作能力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能力。
二、学科意识和德育渗透方面
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是经过几次的实验和修订之后推广使用,目前已经基本定型。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主要表现在:①实验的内容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明显增多,体现了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②有关科学史的内容比以往的教材明显增多,例如,教材以较大的篇幅介绍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等。这些生物学史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的科学总结,是生物学家思维的结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学科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德育的内容不能仅限于“三大主义”,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还应该与时俱进,逐渐强化“八大意识”,即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健康意识、创新意识。在分析德育点时,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
1.显性和隐性的关系
显性的德育点在教材中比较容易发现,因而利用得比较多。例如,讲授生态平衡时,可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的教育。讲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时,要讲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隐性的德育点较难发现,这就得靠教师去发现挖掘,教师本身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就会发现一些隐性的德育点。例如,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出要向科学家学习的要求。
2.对应关系
怎样的知识点与相应的德育内容对应,把思想教育和意识培养落到具体的知识点上。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落实到我国科学家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方面的重大成就和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就,合作精神可以落实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上等。
三、重点与难点方面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密切相关。
所谓重点,就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新教师要确定重点内容,可以借助教学参考书,也可以向备课组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还可以通过分析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中,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因为这两个基本技能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都有体现。
明确了重点内容,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效率。例如,对基因的表达这个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多媒体课件显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通过反复播放,加深学生对整个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印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快速显示各种变式练习题,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2.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不同的难点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主要原因各不相同,有的主要是难以记忆,有的主要是难以理解,有的主要是容易出错,有的主要是容易混淆。教师在分析教学难点时一定要找准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例如,“蛋白质的结构”这个难点,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有机化学知识而引起的。像这样,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与新知识的要求相差较大时,可以通过补充相应的知识来降低难度。又如,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或者基因)的变化是难点,是因为学生对微观的感性知识的缺乏而引起的,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将整个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细胞挂图、模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
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方面
1.知识的传授方面
(1)明确本课时有哪些知识点
从高中生物课本来看,文字描述的内容较多。已概括的知识点较少。所以,要求新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光合作用的这部分教材可以概括为光合作用的发现、概念、反应式、过程、实质、意义和相关的实验。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知识,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将两者的快慢、条件、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实质等进行比较。
(2)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本课时的知识点与前后课时的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例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有密切的联系,是植物有机物合成与分解的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代谢也有密切的关系。
(3)明确知识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是什么,是了解或理解或掌握。
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合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用一些可操作的词来陈述。例如,记住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会计算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条数。
2.能力的培养方面
学生的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是思维力。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仔细分析教材中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关系。
(1)对应关系
什么样的知识点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把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上。例如,通过观察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提问:“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当然,有的知识点是可以培养多种能力的。各种能力之间本身有密切的联系,不能把各种能力的培养机械地隔离开来,要把它们相互联系、综合起来培养。生物实验的设计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2)重点关系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教学任务,能力是逐渐发展提高的。在每一节课里不能什么能力都培养,应当有所侧重,重点培养一两项能力。例如,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中,重点要培养学生临时装片的制作能力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能力。
二、学科意识和德育渗透方面
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是经过几次的实验和修订之后推广使用,目前已经基本定型。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主要表现在:①实验的内容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明显增多,体现了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②有关科学史的内容比以往的教材明显增多,例如,教材以较大的篇幅介绍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等。这些生物学史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的科学总结,是生物学家思维的结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学科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德育的内容不能仅限于“三大主义”,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还应该与时俱进,逐渐强化“八大意识”,即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健康意识、创新意识。在分析德育点时,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
1.显性和隐性的关系
显性的德育点在教材中比较容易发现,因而利用得比较多。例如,讲授生态平衡时,可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的教育。讲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时,要讲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隐性的德育点较难发现,这就得靠教师去发现挖掘,教师本身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就会发现一些隐性的德育点。例如,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出要向科学家学习的要求。
2.对应关系
怎样的知识点与相应的德育内容对应,把思想教育和意识培养落到具体的知识点上。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落实到我国科学家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方面的重大成就和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就,合作精神可以落实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上等。
三、重点与难点方面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密切相关。
所谓重点,就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新教师要确定重点内容,可以借助教学参考书,也可以向备课组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还可以通过分析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中,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因为这两个基本技能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都有体现。
明确了重点内容,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效率。例如,对基因的表达这个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多媒体课件显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通过反复播放,加深学生对整个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印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快速显示各种变式练习题,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2.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不同的难点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主要原因各不相同,有的主要是难以记忆,有的主要是难以理解,有的主要是容易出错,有的主要是容易混淆。教师在分析教学难点时一定要找准原因,才可以对症下药。例如,“蛋白质的结构”这个难点,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有机化学知识而引起的。像这样,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与新知识的要求相差较大时,可以通过补充相应的知识来降低难度。又如,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或者基因)的变化是难点,是因为学生对微观的感性知识的缺乏而引起的,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将整个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细胞挂图、模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