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彭其形象的塑造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黎之同志的复信
  黎之同志:
  您在《读书》杂志今年第二期发表的给我的信,对我的学步之作给予如此热诚的关怀,读后感激之至。
  这部稿子的成书过程,您比我更了解。当韦君宜同志把我的初稿带回北京之后,先后有八位同志传阅,参与推敲。为了支持它的出版,惊动和烦劳这么多人,实在使我感动。
  初稿写成于一九七六年六月。原以为“四人帮”一垮,不久即可抛出来了,在党的十一大召开之后,我才知道历史的转变要有一个过程。于是估计还要过五年才能掸掉灰尘,公之于众。不料我又估计错了,两年之后,稿子便到了你们手里。
  老实说,当韦君宜同志表示愿意带回去看一看的时候,我对于能不能闯过编审大关是有怀疑的。当时,许多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多年来的教训历历在目,心有余悸是理所当然的。明明不需要害怕的也总是有人害怕,对于解放思想,宁肯等一等,瞧一瞧。十一届三中全会虽已对文革十年的历史作出了明确的判断,但一部长篇小说所涉及的问题又何止是文革是非!支持这样一部稿子是需要有勇气的。当我赶到北京参加座谈会讨论稿子的时候,我有点喜出望外,所有与会的同志都抱着积极扶植的态度,帮我出主意,以图改好。诚如您信上所说,有些章节是经过了反复斟酌修改的。《将军吟》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
  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想说几句真话。我把能够说真话、敢于说真话当成人生的一大乐趣。假如只有作者敢于说真话,而编辑不敢,那么,作者的真话便只能说给自己听了。所谓真话,就是事件的本来面目。一个时期的文学,倘不能反映当时的本来面目,对后人有何用处?我庆幸自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遇上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敢于说真话的前辈、老师和朋友。
  提到彭其的形象,我想还是以真和假来权衡得失。您说有人认为我丑化了将军形象,可我也收到有的读者来信,说我美化了他们。到底是丑化了还是美化了?本来我想什么话也不说,不辩解也不检讨,静待众人评说。您既然公开谈到了这个话题,我为着请教的目的,也只好说说自己的想法。
  彭其是真还是假?我当然认为他是真实的。因为我在描写彭其的时候,并不存在某种限制,以致言不由衷。虽然写作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春夏,但我压根儿就没有把“四人帮”的荒谬宣传和血腥恐吓放在眼里。既已决心不怕一死,还有什么顾虑?冒死干一件事情,居然还是违心的,很难叫人理解。
  我写彭其,不是没有生活的根据。可以这么说,直到今天为止,我所写过的东西还是以《将军吟》的生活根据最充足。有的读者问我,书中的赵大明是不是写的作者自己?虽然不完全是,但我的经历确实与赵大明有相似之处。我是那场斗争的参加者。也跟赵大明一样,我经历了兴奋、惊骇、矛盾、思考和巧妙地周旋乃至设法脱身的整个过程。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事后我经常回首,重新认识事件中所有的人物。彭其的形象就是我从回头认识中得出的印象。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真和假的看法不尽相同,各人都把自己看到的生活当成是真,用以权衡作品的真假。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侧面,而任何一个侧面都可能是某种程度的假象。我知道,作家的眼光不能只看见侧面,要尽可能看到全面才好;也不能满足于对人物和事件的表面有所了解,还需要由表及里,透视腑脏和骨髓。我写《将军吟》的时候,自信是用了广角镜和透视镜来摄取人物形象的。但是我的镜头是不是可靠呢?这还需要经过复杂的检验。
  彭其并不是生活中哪一个具体的将军,他是一个综合的形象,是属于一类人物的代表。我想让他代表高级干部的主流,这也就反映了我对主流的看法。文革十年动乱,使许多人对前途丧失了信心,不知道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救。我是坚信有救的,因为除了人民的觉醒以外,还有彭其那样的人物没有被整死。他是硬汉子,他有能力、气魄和取信于民的力量。他总有一天会在扭转乾坤的民族壮举中充当中坚。记得我曾经请您注意全稿结尾的那句话:“不要忘了,它的尾部藏着箭。”您看后会意地笑了。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和近几年国家命运的历史性转变,不是证明了彭其们正在发挥作用吗。那支箭射向了“四人帮”和所有妨碍前进的路障,把它们一一摧毁。说我美化了彭其,这可能是误解,他大概不知道我写的是哪一种代表人物,倘然知道我是写的“主流”,也许就不会有很大意见了。即使有一些“美化”,我想也是必要的。假如我们的文学专门摄取阴暗的角落,看不到半点光明,以“角落”当成全貌的缩影,只能使人产生错觉,丧失信心,乃至绝望。一个充满绝望情绪的社会,是会招致灾难的。文学对于社会空气的作用不可忽略。我的动机就是希望那些丧失信心的人们振作起来,因此,我把彭其当作主人公来写,并且着力写出他身上那种磨灭不了的希望的光芒。当然,很可能动机和效果之间有一些距离,这是我功夫欠缺所致。
  至于有人认为我丑化了将军形象,这有点使我吃惊,简直茫然不知所云。我立刻想起了“四人帮”当道时的“三突出”理论。要想避开丑化之嫌,“三突出”恐怕是最好的魔师了。不过,我自接触文艺工作以来,深恶痛绝的最大仇敌就是“三突出”和“高、大、全”。那些年,“四人帮”专权肆虐,非“三突出”和“高、大、全”不许过关。我爱创作成瘾,不写就难以活命,但每写都必须遇上那个仇敌,把人活活气煞。我所以要冒死按照自己的愿望写《将军吟》,原因之一是想足足地报复一回。我为自己能够藐视那个罪该万死的仇敌而颇为得意。倘使连今天也还不能摆脱那个幽灵的纠缠,我们还不如一夜之间通通变成白痴,以免无可奈何而被窝囊地困死。
  我总想写出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来,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感染力,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假如我把彭其写成一个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单面形象,读者一定会嗤之以鼻,连喊“假的”。这就要重演“四人帮”当道时的悲剧了。
  又回到了真和假的问题上。我不知道要怎样从理论上说清这个问题。您是理论家,如能得到您的指导,那就太好了。我极缺理论修养,只有原始的、朴素的爱憎感,喜好真实,憎恶虚假。我们人类所以能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进步到今天,不就是因为爱好真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结果吗。真是光明,假是黑暗。颂扬真善美,讨伐假丑恶,这本来是我们的责任,倘连自己都不敢面对真实,又如何颂扬真善美呢?我所担心的倒是在于是不是果然认识了真实,是不是瞎子摸象。如果有哪位智者能指出我确实犯了以假当真的错误,我会衷心感激的。
  您是我的老师。您在信上对我塑造的彭其这一形象给予了基本肯定的评价,这固然对我是很大的鼓励,但我还希望能听到您的批评。今年以来,文坛上的批评探讨空气比较活跃些了,这是大好事,说明我们的队伍比前几年更趋成熟。我是一个新兵,有一颗追求长进的心。我不忌讳坦露自己的认识,如有错误,请您象对待我的稿子一样,开出治病的良方。
  关于我手头那部写得十分艰难的长篇稿子,请允许我不在这封信上多说了。没有做完的事情,不敢张扬,恐怕说了空话,今后言而无信。
  敬礼!
  莫应丰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长沙
其他文献
“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11月22日,在蔡英文办公区前面的广场,有人播放张学友的歌曲《你好毒》,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不一会儿,歌声渐渐淹没在民众的呼喊声中,当天参加这个 “秋斗”大游行的民众有6万人,包括了来自劳工、环保、食安、土地、言论自由等40多个领域的抗议团体。  因为对“莱猪”政策以及“强关中天新闻台事件”强烈不满,不少人高举着写有“蔡英文撤回行政命令”“英独买毒猪、舔美”“食安
《琉璃厂小志》读后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区,法国巴黎有赛因河畔,英国伦敦有弗业街,日本则有“书海”之街神田町。在我们国家,那就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了。这条街,这么古老,经历了五六个世纪的变迁,充满着斑驳离奇的故事,它以自己固有的民族特色吸引着国内外人士的普遍注意,不少人用如花的妙笔为它写下了吟咏的诗篇和文章。根据孙殿起搜集的资料汇编的《琉璃厂小志》一书,就以大量生动的材料证明了这
《读书》一九八○年第九期《陆游和》文中说:“陆游的二儿子陆子编《陆游文集》时也说……。”同一作者在《老学庵笔记》一书前言中,把子称为“陆游幼子”。看来,作者是误认为陆游只有两个儿子了。其实陆游共有七子。《陆游年谱》中有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
听说北京正在召开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我们几个老教师元旦相聚,有所议及,恭书于下,权作会外发言,以供参考。  一、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界的成绩为我国数十年来所未见,可喜可贺。淤塞顿开,难免夹卷泥沙,乃自然之象,略施疏导,廓滤可也,不必兀自惊扰。  二、目前竭须克制之倾向,并非武侠、推理者流。此等篇什,识者皆厌,现已困滞书肆。窃以为目前最须领导劝阻者,乃是争出名家专集之风潮。其“名”无分学界内外,其“文”
读《护花小集》    鲁迅说过,文章不可不做,亦不可太做。精雕细镂,刻意求工固然不坏,但往往留下斧凿痕迹,甚至为文而造情,为“做”而矫情,实在反不如那种看似信笔写来,如话家常,却是丽质天成、入情入理的“不太做”的文章。我发现,老一辈学者而兼写作的,居多文章“不太做”,他们虽然不一定以散文家称世,却能写出好的散文。他们阅世深,学识广,文化素养高,笔下挥洒自如,圆熟练达,不论叙事、写人、抒怀、说理,都
姚洛同志在《读书》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对拙文《从海瑞说到周作人》提出质疑和订正,这是值得欢迎和感谢的。  然而他在正确指出“多年来,‘左’的空气很影响了我们评人论事中的实事求是的作风”的同时,又批评拙文没有采取“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态度,而是“偏颇之论,言之过当,把已经明白的事实搞得模糊起来,难免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对此,我认为有必要再申述几句。  姚洛同志认为拙文所说“周作人至今仍然是‘黑人黑
王夫之诗学中的抒情主体及其角度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周企图以此来论证他的相对主义,来否定美(真)的客观标准。但是,这个例子却恰好可以证明美学中两条重要原则:美不仅具客观性而且具社会性,及美感的产生有待于审美主体的产生。对于这两个问题,古代的美学家、文艺学家们也在做着不自觉的回答。  王夫之作
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列梅加  俄罗斯经济学家列梅加一辈子都在探究繁荣与发展之路。如今,他找到了两个关键词:“中国”和“一带一路”。  “53年前,我考入莫斯科大学经济学系,开始学习中文。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工作、我的命运已经与中国紧紧相连。1984年,我作为第一批苏联经济学家访华代表团成员赴中国交流,我们的工作对当时的两国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久前,列梅加当选“丝路友好使者”。在为评选活动
《读书》一九八○年第九期发表苏晨同志的《同岑异苔——读朝鲜诗话札记》,文中提到朝鲜汉文学史上的汉诗人李朝的申纬时说:“不详”。申纬的事迹可补充于下:  申纬(一七六九——一八四五年),字汉叟、号紫霞,平山人。与赵秀三、金正喜等并称为李朝末期八大诗人。十四岁时,被李朝正祖呼入宫中,因为聪明颖悟,颇受宠爱。正祖二十三年科举合格,官至吏曹参判。时当中国清朝嘉、道年间,他曾到中国向翁方纲学习,被称诗、书、
《文学讲稿》(Vladimir Nabo-kov:Lectures on Literature),弗·纳博科夫著,美国哈·布·乔瓦诺维奇出版社,一九八○年,385页,19.95美元。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国学者、文体学家、作家和翻译家。  他出生于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随父母流亡西欧,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从事创作,在欧洲二十年流亡生涯中同俄国作家蒲宁一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