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吴晗《朱元璋传》中的《自序》,读的时候很有疑惑,读后不禁心生感慨。疑惑,疑惑这篇《自序》怎么像一份检讨书;感慨,感慨于被政治胁迫的史家和史学,感慨史家的无奈与史学的悲哀。
先说说检讨书的要件和这篇《自序》与检讨书的共性。
一份标准的检讨书,大概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件:一、陈述所犯错误。吴晗在《自序》中这样写道:“第一二个本子都有许多错误,有些地方甚至犯了严重的错误。……我那时不懂得列宁关于国家的学说,错误地以为国家机器只是官僚机构和军队……。”这位史学大佬像一个犯事的小学生,低着头向老师承认自己的错误。二、自己对错误的认识以及如何改正错误。态度决定一切,所以任何检讨书都少不了这一条。吴晗认清错误后,态度是端正的,他尽了最大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如他自己所说,作了四次的改写。于是,现在市面上有好几个版本的《朱元璋传》,都是吴晗写的。笔者看了1954年和1965年两个版本,其中大的改动不多,但对于他所承认的那几个错误,修改得可是相当深入。如1954年版中,只是简略地说到彭莹玉之死,而在改正了错误后的版本里,足足用了两页的注释来描述“正确”的历史。至于这个态度是对于政治的态度还是学术的态度,就不得而知了。三、对未来的展望和向好的决心。将要获释的囚犯总是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而吴晗的决心是写在纸上的,在《自序》的最后,吴晗大骂国民党:“我当时很火,第一是因为国民党怕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连将近六百年前的红军都怕,怕得好,就让你一直怕下去,我宁可不出书,这个字万不能改……这真是岂有此理,天大的笑话。”这几句话表达了吴晗一心向党的决心,而实际上他是在苦苦地哀求:其实我很左,饶了我。到这里,吴晗这篇《自序》已经完全符合了标准检讨书的要件,也就是说,它不仅是“像”检讨书,明明白白就是检讨书了。
可怜的史学家,就像曾经为朱元璋画像的画师,照实真真切切地画了,那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现而今,毛主席的几句话着实让吴晗汗不敢出,夹着尾巴做人,主席在给他的亲笔信中说得很明白:“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谨致,革命的敬礼!”笔者试着把主席的话说得更白点:“你给我改改,改得好了就有前途,就会有革命的敬礼;若是改得不好了,那么,革命的行动随时都会到来。”于是,吴晗那个怕呀,费尽心思去修改。
可怜的是吴晗,更可怜的是历史。1954年的版本中,起义军领袖彭莹玉功成身退,得以善终。对这个结局,毛主席发话了,彭莹玉这样坚强的领导者,不应有所回避!主席的话让六百年前放下屠刀的人重新出山,最后英勇战死。主席本来做不到,但吴晗帮主席做到了。吴晗说:“发奋重新读书,果然发现了过去所没有注意的史料,彭莹玉是战斗到底,被元军杀害的。”前文已提到,吴晗用了整整两页证明彭莹玉的英勇就义,其中引用了《元史·董搏霄传》、《新元史·徐寿辉传》,还有《瑞州府志》等,其中的的确确都有彭莹玉就义的记载,但是,为何1954年版中吴晗认为彭莹玉功成身退呢?如果确实是吴晗先前没有“发奋读书”,那么丰富那么明显的史料居然没有注意到,那1954年版真的太不严谨了,就这一点来说,吴晗算不上一个好的史学家。然而,吴晗在明史研究的地位和成果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可以相信,他肯定注意到过这些史料,至于为何旧版中不予体现,显然有他的道理,肯定有更充分的史料证明彭莹玉的功成身退。当然,这两种说法都必有依据,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但是,主席的一番话帮明史专家识别了真假猴王,只是不知道目前活着的那只猴子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既然有了如此这般权威的结论,也就没有多少人再去深究了,这大概就是目前学界没有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吧。
先说说检讨书的要件和这篇《自序》与检讨书的共性。
一份标准的检讨书,大概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件:一、陈述所犯错误。吴晗在《自序》中这样写道:“第一二个本子都有许多错误,有些地方甚至犯了严重的错误。……我那时不懂得列宁关于国家的学说,错误地以为国家机器只是官僚机构和军队……。”这位史学大佬像一个犯事的小学生,低着头向老师承认自己的错误。二、自己对错误的认识以及如何改正错误。态度决定一切,所以任何检讨书都少不了这一条。吴晗认清错误后,态度是端正的,他尽了最大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就如他自己所说,作了四次的改写。于是,现在市面上有好几个版本的《朱元璋传》,都是吴晗写的。笔者看了1954年和1965年两个版本,其中大的改动不多,但对于他所承认的那几个错误,修改得可是相当深入。如1954年版中,只是简略地说到彭莹玉之死,而在改正了错误后的版本里,足足用了两页的注释来描述“正确”的历史。至于这个态度是对于政治的态度还是学术的态度,就不得而知了。三、对未来的展望和向好的决心。将要获释的囚犯总是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而吴晗的决心是写在纸上的,在《自序》的最后,吴晗大骂国民党:“我当时很火,第一是因为国民党怕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连将近六百年前的红军都怕,怕得好,就让你一直怕下去,我宁可不出书,这个字万不能改……这真是岂有此理,天大的笑话。”这几句话表达了吴晗一心向党的决心,而实际上他是在苦苦地哀求:其实我很左,饶了我。到这里,吴晗这篇《自序》已经完全符合了标准检讨书的要件,也就是说,它不仅是“像”检讨书,明明白白就是检讨书了。
可怜的史学家,就像曾经为朱元璋画像的画师,照实真真切切地画了,那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现而今,毛主席的几句话着实让吴晗汗不敢出,夹着尾巴做人,主席在给他的亲笔信中说得很明白:“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谨致,革命的敬礼!”笔者试着把主席的话说得更白点:“你给我改改,改得好了就有前途,就会有革命的敬礼;若是改得不好了,那么,革命的行动随时都会到来。”于是,吴晗那个怕呀,费尽心思去修改。
可怜的是吴晗,更可怜的是历史。1954年的版本中,起义军领袖彭莹玉功成身退,得以善终。对这个结局,毛主席发话了,彭莹玉这样坚强的领导者,不应有所回避!主席的话让六百年前放下屠刀的人重新出山,最后英勇战死。主席本来做不到,但吴晗帮主席做到了。吴晗说:“发奋重新读书,果然发现了过去所没有注意的史料,彭莹玉是战斗到底,被元军杀害的。”前文已提到,吴晗用了整整两页证明彭莹玉的英勇就义,其中引用了《元史·董搏霄传》、《新元史·徐寿辉传》,还有《瑞州府志》等,其中的的确确都有彭莹玉就义的记载,但是,为何1954年版中吴晗认为彭莹玉功成身退呢?如果确实是吴晗先前没有“发奋读书”,那么丰富那么明显的史料居然没有注意到,那1954年版真的太不严谨了,就这一点来说,吴晗算不上一个好的史学家。然而,吴晗在明史研究的地位和成果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可以相信,他肯定注意到过这些史料,至于为何旧版中不予体现,显然有他的道理,肯定有更充分的史料证明彭莹玉的功成身退。当然,这两种说法都必有依据,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但是,主席的一番话帮明史专家识别了真假猴王,只是不知道目前活着的那只猴子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既然有了如此这般权威的结论,也就没有多少人再去深究了,这大概就是目前学界没有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