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全省岩溶分布广泛、发育强烈,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由于历史、自然、人为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陡坡耕种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不断蔓延,严重制约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促进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迫切需求。
贵州省在2000和2001年试点的基础上,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截止2013年,累计完成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00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经过13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据2008年以来国家阶段验收结果,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均在99.8%、成林率达90%以上。截止2013年退耕还林工程为全省增加森林面积1800多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6个百分点以上。据贵州省林科院对10个工程县定位监测,至2012年,监测区植被总盖度已从退耕前的12.4%增加到95%,林下植物从9科85种增加到68科340种,土壤年侵蚀总量由221万吨降低到62万吨,林地蓄水容量1.1万立方米。退耕还林工程为构筑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分布在边远落后的贫困山区。据省林科院定位监测,监测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1年的1272元提高到4915元,相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52元高出163元。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在退耕还林657万亩的情况下,贵州省粮食产量仍较退耕还林前持续保持增长。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079.5万吨,比上年增加202.6万吨,同比增长23.1%,增幅居全国首位。粮食产量增加,除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科技措施等利好因素外,也与退耕还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关。同时,退耕还林还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木本粮油和干鲜果品,改善膳食结构。毕节等贫困山区逐步走上了“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农村劳力得到解放。据省林科院监测,自2010年以来,监测县退耕农户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46%,外出务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9.6%。毕节市黔西县实施退耕还林减少贫瘠耕地14.34万亩,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该县除常年在外务工的16万人外,退耕后新增约5万多人出门打工。
群众生态意识增强。退耕还林工程是贵州省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建设成效最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工程区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家园变美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增加,不再为广种薄收而劳作,也不再为水土流失而受灾。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要求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愿望非常迫切。退耕还林还草由过去的“要我退”变为现在的“我要退”,甚至“抢着退”,退耕还林还草变成了退耕农民自己的事。
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下达贵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70万亩。贵州省根据“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将任务集中安排在六个市州的39个县(市、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紧密结合贵州省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需求,重点打造核桃、油茶、茶叶、刺梨等优势产业带,助推农民增收。
(作者系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贵州省在2000和2001年试点的基础上,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截止2013年,累计完成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00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经过13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据2008年以来国家阶段验收结果,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均在99.8%、成林率达90%以上。截止2013年退耕还林工程为全省增加森林面积1800多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6个百分点以上。据贵州省林科院对10个工程县定位监测,至2012年,监测区植被总盖度已从退耕前的12.4%增加到95%,林下植物从9科85种增加到68科340种,土壤年侵蚀总量由221万吨降低到62万吨,林地蓄水容量1.1万立方米。退耕还林工程为构筑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分布在边远落后的贫困山区。据省林科院定位监测,监测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1年的1272元提高到4915元,相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52元高出163元。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在退耕还林657万亩的情况下,贵州省粮食产量仍较退耕还林前持续保持增长。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079.5万吨,比上年增加202.6万吨,同比增长23.1%,增幅居全国首位。粮食产量增加,除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科技措施等利好因素外,也与退耕还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关。同时,退耕还林还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木本粮油和干鲜果品,改善膳食结构。毕节等贫困山区逐步走上了“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农村劳力得到解放。据省林科院监测,自2010年以来,监测县退耕农户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46%,外出务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9.6%。毕节市黔西县实施退耕还林减少贫瘠耕地14.34万亩,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该县除常年在外务工的16万人外,退耕后新增约5万多人出门打工。
群众生态意识增强。退耕还林工程是贵州省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建设成效最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工程区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家园变美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增加,不再为广种薄收而劳作,也不再为水土流失而受灾。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要求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愿望非常迫切。退耕还林还草由过去的“要我退”变为现在的“我要退”,甚至“抢着退”,退耕还林还草变成了退耕农民自己的事。
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下达贵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70万亩。贵州省根据“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将任务集中安排在六个市州的39个县(市、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紧密结合贵州省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需求,重点打造核桃、油茶、茶叶、刺梨等优势产业带,助推农民增收。
(作者系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