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各类物价的全面上行,中国经济面临着来自通胀的威胁。为此,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价格干预措施,力求使人民群众的生活不受到物价上涨的直接冲击。然而,从政策层面来看。这些做法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政府的行政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价格对市场的信号作用,因此在通胀压力之下,政府必须谨慎采取价格管制措施,实施能够良好调控通胀的价格干预政策。
当前各类物价全面上行,反映了我国通货膨胀正出现恶化的迹象,这也是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主要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由于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将存在,今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过快,防止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
一、通胀压力下政府的价格干预政策
面对通胀的压力,春节之前,政府政策面的焦点锁定与物价的搏斗。2008年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启动15年来首次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限制近期全国不得调整汽油、天然气、水、电、供气、供暖、公共汽车等公用事业价格。学校学费、住宿费也不能提高,并要保持医疗服务价格稳定。同时,对一定规模的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实施涨价申报制度。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修改后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该决定涉及多处主要修改,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政府还增加了对行业协会参与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1月14日,国务院又召开全国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自1993年以来,如此高规格、大范围地实行价格干预措施还是首次,而在1993年,当时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惊人的10%以上,这说明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胀压力是巨大的,虽然《价格法》和《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中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严重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权力采取干预措施。在2003年SRAS时期,发改委也曾对部分药品实施过临时价格管制,但这一次的价格管制政策似乎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解决通胀的良药。
二、通胀压力下价格干预政策的利弊
政府当前实施大规模的价格干预措施,主要是为了缓解2008年上半年,特别是春节前后的物价上涨压力,遏制物价上涨进一步蔓延,同时也使人民群众的生活不受到物价上涨的直接冲击。政府在此方面,可谓用心良苦。最新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2008年2月。中国的CPI总水平同比上涨8.7%。其中,城市上涨8.5%,农村上涨9.2%。在控制短期价格没有更好的措施出台之前,政府只能依靠价格管制政策进行调节。然而,从政策层面来看,这样的做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
价格是市场的信号,反映基本的供需变化,如果价格受到了管制,市场就不是真正的市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放开了价格,焕发了市场的活力,增强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若再重拾价格管制,尽管可能只是临时的,但也反映当前在价格调控方面已经到了一个紧急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院魏加宁认为,价格管制会带来三个负面影响:首先,宏观管理微观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应该只负责价格总水平,而不能管具体的微观价格。目前政府的临时价格体制,恰恰针对的是微观价格。其次,导致对通胀的低估。价格管制限制了一系列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虽然这部分价格被人为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其上涨的压力和空间依然存在,很有可能会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价格统计上,通胀的压力也将被低估。再次,可能导致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下降。政府能控制价格,但市场会改变服务。比如面对价格控制,商家会减少相应商品的份量,或者减少相应的服务,表面上价格似乎没有发生太大的波动,但实际上是变相的涨价。
三、通胀压力下价格调节政策的取向
中国目前的价格改革形势严峻,通胀、价格扭曲、汇率、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困境,所以,仅依靠价格干预和管制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在经济增长周期不变、流动性依然充裕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前景主要取决于成本方面,预期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将为通货膨胀提供持续的支撑。一是发达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发展中国家的重工业化以及中国的资源价格改革将推动资源价格上涨,比如国际油价屡屡创下历史新高,国内煤炭价格也面临着上涨压力:二是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相对短缺、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向农民倾斜将推动劳动力成本提高,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农民工、技工甚至供不应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如兴判断说,“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在5—8年之后消失”:三是受资源约束、劳动生产率较低以及国家政策的干预。农产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目前世界的粮食库存已经降到了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都是支持通胀的主要力量。
但中国目前的通胀压力,其根源在于货币因素,具体到物价来看,则与市场开放与价格机制扭曲有很大关系。中国在不少竞争性领域已经实行市场开放,但在部分重要领域,比如石油、天然气、电信和公用事业等,仍然实行比较严格的市场限制,大量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市场,当通胀严重时。政府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只好采取价格管制措施,这在供应上则人为形成了两难局面。国有企业不愿意亏本向市场供应低价的商品和服务,而政府则担心价格放开后对社会的冲击。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认为,“经济周期我们难以改变,但调控政策必须对路。如果不从货币上采取措施,不从放开市场准入上想办法,不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中国应对通胀恐怕难以下手,只依靠临时性的价格管制措施,结果只会使中国调控通胀的最佳时机渐渐远去。
中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历史告诉我们,行政手段即便能够控制住价格不上扬,但通胀仍旧会在各个角落显现。此起彼伏的价格上涨或物品短缺现象,甚至企业因为难以承担成本而大面积关门,都是现实的通胀。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师哈继铭认为,价格管制降低了加息的可能,但不会改变人们感受到的通胀,实质负利率现象将更加显著。行政管制。能够对价格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扭曲价格对市场的信号作用。行政管制解决不了通胀,只能让价格看上去较低,而实际上通胀仍旧在政府监管覆盖不到的领域滋生蔓延。所以政府下一步的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工具调控作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比如说。面临着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以及随之而来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的挑战。允许人民币显著升值才是抑制通胀的有效途径和最理想的政策选择,而且,此时允许人民币升值可以同时实现抑制通胀和纠正外贸失衡这两个政策目标。但毫无疑问,做出这样的政策抉择并非易事,尤其是现在已经错过了很多调整的大好时机而且外贸失衡状况已经到严重的程度。尽管如此,如果进一步延迟必要的政策,发生通胀危机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从而最终让整个经济进行更痛苦的调整。所以如果政府采取正确的价格调节措施,并有信心迎接来自汇率政策的挑战,那么本轮通胀软着陆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侨大学商学院)
当前各类物价全面上行,反映了我国通货膨胀正出现恶化的迹象,这也是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主要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由于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将存在,今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过快,防止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
一、通胀压力下政府的价格干预政策
面对通胀的压力,春节之前,政府政策面的焦点锁定与物价的搏斗。2008年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启动15年来首次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限制近期全国不得调整汽油、天然气、水、电、供气、供暖、公共汽车等公用事业价格。学校学费、住宿费也不能提高,并要保持医疗服务价格稳定。同时,对一定规模的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实施涨价申报制度。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修改后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该决定涉及多处主要修改,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政府还增加了对行业协会参与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1月14日,国务院又召开全国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对部分重要的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自1993年以来,如此高规格、大范围地实行价格干预措施还是首次,而在1993年,当时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惊人的10%以上,这说明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胀压力是巨大的,虽然《价格法》和《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中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严重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权力采取干预措施。在2003年SRAS时期,发改委也曾对部分药品实施过临时价格管制,但这一次的价格管制政策似乎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解决通胀的良药。
二、通胀压力下价格干预政策的利弊
政府当前实施大规模的价格干预措施,主要是为了缓解2008年上半年,特别是春节前后的物价上涨压力,遏制物价上涨进一步蔓延,同时也使人民群众的生活不受到物价上涨的直接冲击。政府在此方面,可谓用心良苦。最新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2008年2月。中国的CPI总水平同比上涨8.7%。其中,城市上涨8.5%,农村上涨9.2%。在控制短期价格没有更好的措施出台之前,政府只能依靠价格管制政策进行调节。然而,从政策层面来看,这样的做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
价格是市场的信号,反映基本的供需变化,如果价格受到了管制,市场就不是真正的市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放开了价格,焕发了市场的活力,增强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若再重拾价格管制,尽管可能只是临时的,但也反映当前在价格调控方面已经到了一个紧急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院魏加宁认为,价格管制会带来三个负面影响:首先,宏观管理微观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应该只负责价格总水平,而不能管具体的微观价格。目前政府的临时价格体制,恰恰针对的是微观价格。其次,导致对通胀的低估。价格管制限制了一系列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虽然这部分价格被人为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其上涨的压力和空间依然存在,很有可能会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价格统计上,通胀的压力也将被低估。再次,可能导致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下降。政府能控制价格,但市场会改变服务。比如面对价格控制,商家会减少相应商品的份量,或者减少相应的服务,表面上价格似乎没有发生太大的波动,但实际上是变相的涨价。
三、通胀压力下价格调节政策的取向
中国目前的价格改革形势严峻,通胀、价格扭曲、汇率、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困境,所以,仅依靠价格干预和管制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在经济增长周期不变、流动性依然充裕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前景主要取决于成本方面,预期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将为通货膨胀提供持续的支撑。一是发达国家经济较快增长、发展中国家的重工业化以及中国的资源价格改革将推动资源价格上涨,比如国际油价屡屡创下历史新高,国内煤炭价格也面临着上涨压力:二是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相对短缺、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向农民倾斜将推动劳动力成本提高,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农民工、技工甚至供不应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如兴判断说,“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在5—8年之后消失”:三是受资源约束、劳动生产率较低以及国家政策的干预。农产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目前世界的粮食库存已经降到了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都是支持通胀的主要力量。
但中国目前的通胀压力,其根源在于货币因素,具体到物价来看,则与市场开放与价格机制扭曲有很大关系。中国在不少竞争性领域已经实行市场开放,但在部分重要领域,比如石油、天然气、电信和公用事业等,仍然实行比较严格的市场限制,大量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市场,当通胀严重时。政府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只好采取价格管制措施,这在供应上则人为形成了两难局面。国有企业不愿意亏本向市场供应低价的商品和服务,而政府则担心价格放开后对社会的冲击。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认为,“经济周期我们难以改变,但调控政策必须对路。如果不从货币上采取措施,不从放开市场准入上想办法,不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中国应对通胀恐怕难以下手,只依靠临时性的价格管制措施,结果只会使中国调控通胀的最佳时机渐渐远去。
中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历史告诉我们,行政手段即便能够控制住价格不上扬,但通胀仍旧会在各个角落显现。此起彼伏的价格上涨或物品短缺现象,甚至企业因为难以承担成本而大面积关门,都是现实的通胀。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师哈继铭认为,价格管制降低了加息的可能,但不会改变人们感受到的通胀,实质负利率现象将更加显著。行政管制。能够对价格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扭曲价格对市场的信号作用。行政管制解决不了通胀,只能让价格看上去较低,而实际上通胀仍旧在政府监管覆盖不到的领域滋生蔓延。所以政府下一步的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工具调控作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比如说。面临着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以及随之而来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的挑战。允许人民币显著升值才是抑制通胀的有效途径和最理想的政策选择,而且,此时允许人民币升值可以同时实现抑制通胀和纠正外贸失衡这两个政策目标。但毫无疑问,做出这样的政策抉择并非易事,尤其是现在已经错过了很多调整的大好时机而且外贸失衡状况已经到严重的程度。尽管如此,如果进一步延迟必要的政策,发生通胀危机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从而最终让整个经济进行更痛苦的调整。所以如果政府采取正确的价格调节措施,并有信心迎接来自汇率政策的挑战,那么本轮通胀软着陆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侨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