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世界图景是绚丽多姿、缤彩纷呈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不只是书写单一的英雄主义,还有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对社会不公给人造成心灵扭曲的客观描述、对人世沧桑的哲理演绎以及个性对强权的抗争等。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多声部的“复调”结构,组成了一组雄浑华丽的文学交响乐。
关键词: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巴赫金复调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以普希金、果戈理为代表的黄金时代,再到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顶峰,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始终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不但传承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传统,而且还别具一格,她不只是书写单一的英雄主义,还有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对社会不公给人造成心灵扭曲的客观描述、对人世沧桑的哲理演绎、个性对强权的抗争等,这使得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世界图景更加绚丽多姿、缤彩纷呈,呈现出特有的复调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现实主义经典传统与现代主义文学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主义经典传统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各自不同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迄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显示其独立性。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坛由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早期无产阶级的新型现实主义文学和以象征主义诗歌为主体的“白银世纪文学”共同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30年代初到6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占统治地位;20世纪最后15年则是后现代主义和先锋文学。20世纪俄罗斯文学获得了一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构成了一组雄浑华丽的文学交响乐。
一 巴赫金复调理论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从音乐术语移植到文学上来的。在音乐中,复调是指18世纪以前欧洲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没有主旋律和伴声的区别,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独立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迄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复调理论在不同领域有不同所指。在文学领域,复调小说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所谓“复调”小说,就是指一种“全面对话”和“多声部”的小说。按照巴赫金的观点,复调是由不同声音组成的,这些声音各自独立、具有自身价值,每个声音的个性在这里都保留下来了,汇成一种众声合唱,而不是汇成一个声音。
二 “全面对话”和“多声部”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具有“全面对话”和“多声部”的特点。从历时角度看,20世纪俄罗斯文学划分为三大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从共时角度看,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各个阶段犹如复调音乐的各声部,其节奏、力度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有其独立性:“本土文学”和“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秘密文学”)以其自身的客观存在,使得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更加跌宕起伏、绚丽多姿。
1 从历时角度研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
世纪之交,社会动荡,由于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文学呈现多层面发展的现实,文学思潮与流派多元化趋势明显。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坛是由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早期无产阶级的新型现实主义文学和以象征主义诗歌为主体的“白银世纪文学”共同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黎浩智,P153)这个时期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对艺术的探索性创作,使得古典现实主义融进了新鲜的血液。如契诃夫的作品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艺术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人物在思想、道德甚至风格上都是多种多样,但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以后现实主义艺术不断探索新的技巧、开拓新的领域,新的现实主义作家给现实主义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如布宁在艺术虚构中独创了一种融现实描绘与心灵感受于一体的小说文体。而俄国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则体现了对多种艺术流派的包容。
“白银世纪”是相对于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提出的。“白银世纪”这个术语最早是尼·阿·奥楚普在1933的巴黎杂志《数目》上提出来的,用以表达诗歌艺术的复兴。这个时期文学的星空群星璀璨,不同文學流派争相斗艳,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家在对世界的感受和艺术品位方面都不尽相同,甚至在修辞上都各领风骚,文学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诗歌文学流派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基础。这三个流派相互交替,其风格各异,主张不同,反映了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多元特色。
这时的不同文学的思潮、不同的文学流派体现了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使得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获得了一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
(2)苏联文学时期
“白银世纪”之后的20年代俄罗斯文学活动也是多声、复调的:大量文学团体的出现是这种多声和复调在文学组织上的表现。如“谢拉皮翁兄弟”、“列夫”、“拉普”等。这个时期的文学相互争鸣,争论实际的生活同时也争论生活的前景。
苏联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存在,是世界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肩负过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使命,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1954年,爱伦堡发表中篇小说《解冻》,苏联文学克服了公式化的限制,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解冻》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范畴:反映小人物的境遇,关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命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揭露不合理的现象。“解冻”之后的苏联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流派大量涌现。军事题材有战壕真实派、全景小说派、悲剧英雄派、道德根源派等;乡土文学有奥维奇金派、历史变迁派、道德哲理派;诗歌有大声疾呼派、悄声细语派、哲理抒情派。战壕真实派是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一种创作趋向,就是侧重表现某个具体的战斗场面或一个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所描写的战争多发生在“弹丸之地”,“一寸土”上,故事时间一般来说都比较短暂,人物不多,事件往往都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展开。全景小说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以“战壕真实”和“司令部真实”联合起来创作的一种倾向,目的是展现战争的宏大场面。此类小说不同于“战壕真实”派,所描写的范围大小结合,既有大战役,也有小场面,故事时间一般来说都比较长,把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来写,以文献作为基础写真实人物。60、70年代的战争文学开创了大中小体裁和两种结构倾向并存、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新局面。战壕真实派和全景小说派共同构成了战争文学的多样性,使得战争文学更加丰富、完整、真实,具有震撼力量。乡土文学中的奥维奇金派是指在奥维奇金的影响下,一批作家开始以暴露和批判社会中尤其是乡村中的消极现象为创作主题,这一派别被人们称作奥维奇金派。(刘文飞,P211)诗歌中的大声疾呼派是指20世纪50年代由于文学的“解冻”,诗歌中的一些年轻诗人“大声疾呼”登上诗坛,他们用诗歌抒发压抑的呼声,形式上采用大声朗诵的形式,气势激昂。主要代表人物有叶夫图申科、沃兹涅先斯基、阿赫马杜琳娜等。悄声细语派是指一些诗人在客厅、沙龙或密林中怨诉哀曲,他们的诗更多的是对爱情、历史、自然、死亡等“永恒主题”的反映,抒情较多。主要代表人物有索科洛夫、鲁勃佐夫、日古林、库尼亚耶夫等。 (3)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也称后苏联文学)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文学的价值观和艺术思维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各种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观念、各种创作方法争相尽显自己的魅力,这个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创作倾向和艺术方法的多元化。最突出的现象是后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兴起,后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出现了许多不同创作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及作品,这些作品表现形式比较新颖,对传统表现模式大胆背弃,同时比较接近西方文学观念及叙述方式。后现代文学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实际上是不同品位和多种创作方法的混合体。文学的这种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使得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获得了一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
从历时角度看,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与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文学传统——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的“白银世纪”,在进行空前的艺术创新的同时,也保留了对传统的深厚情感;苏联文学中别林斯基的人民性理论、现实主义理论,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都充满了对俄罗斯现实和俄罗斯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2 从共时角度研究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本土文学”和“境外文学”;“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一直在平行发展,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罕见、独特的景观,这又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多声部的“复调”结构增添了不同特色的声部。
(1)“本土文学”和“境外文学(侨民文学)”
“本土文学”是指在俄罗斯境内的俄罗斯居民所从事的文学创作,这些作品当时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是相对于“本土文学”来说的,主要是指移居他国的俄罗斯侨民所从事的文学创作。20世纪的“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作品无论从形式上来讲还是从内容上来讲,都不同于“本土文学”的作品。20世纪俄罗斯“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出现过三次比较集中的浪潮,后来逐步消失。而“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的客观存在,使得20世纪的俄罗斯同时并存着两种文学:“本土文学”和“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这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壮观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壮丽的篇章。
(2)“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
“官方文学”指的是苏维埃时期占正统地位的文学,苏联作家协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确立,标志着“官方文学”最终定型。“官方文学”塑造正面主人公形象,歌颂英雄主义,许多震撼灵魂的形象至今还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地下文學”是相对于“官方文学”而言,主要是指当时没有可能发表或写完了根本不愿意拿出来发表的作品,这些作品当时没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地下文学”(指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揭露社会阴暗面,具有强烈的批判倾向。“地下文学”在20世纪80-90年代大量“回归”,与“侨民文学”一起被称为“回归文学”。“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相互补充,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官方文学”的正面描写;“地下文学”的批判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的独立性都得到完整的保留。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这种“全面对话”和“多声部”的客观存在,使得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完整图景更加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从而使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这组文学交响乐更加雄浑华丽。
注: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2WX019。
参考文献:
[1] 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汪介之:《文学接受与当代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版。
[5] 刘文飞:《苏联文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刘文飞、陈方:《俄国文学大花园》,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 李毓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王英杰,女,1971—,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文化、高等学校俄语教育,工作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巴赫金复调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以普希金、果戈理为代表的黄金时代,再到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顶峰,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始终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不但传承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传统,而且还别具一格,她不只是书写单一的英雄主义,还有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对社会不公给人造成心灵扭曲的客观描述、对人世沧桑的哲理演绎、个性对强权的抗争等,这使得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世界图景更加绚丽多姿、缤彩纷呈,呈现出特有的复调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现实主义经典传统与现代主义文学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主义经典传统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各自不同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迄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显示其独立性。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坛由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早期无产阶级的新型现实主义文学和以象征主义诗歌为主体的“白银世纪文学”共同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30年代初到6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占统治地位;20世纪最后15年则是后现代主义和先锋文学。20世纪俄罗斯文学获得了一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构成了一组雄浑华丽的文学交响乐。
一 巴赫金复调理论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从音乐术语移植到文学上来的。在音乐中,复调是指18世纪以前欧洲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没有主旋律和伴声的区别,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独立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迄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复调理论在不同领域有不同所指。在文学领域,复调小说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所谓“复调”小说,就是指一种“全面对话”和“多声部”的小说。按照巴赫金的观点,复调是由不同声音组成的,这些声音各自独立、具有自身价值,每个声音的个性在这里都保留下来了,汇成一种众声合唱,而不是汇成一个声音。
二 “全面对话”和“多声部”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具有“全面对话”和“多声部”的特点。从历时角度看,20世纪俄罗斯文学划分为三大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从共时角度看,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各个阶段犹如复调音乐的各声部,其节奏、力度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有其独立性:“本土文学”和“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秘密文学”)以其自身的客观存在,使得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更加跌宕起伏、绚丽多姿。
1 从历时角度研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
世纪之交,社会动荡,由于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文学呈现多层面发展的现实,文学思潮与流派多元化趋势明显。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坛是由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早期无产阶级的新型现实主义文学和以象征主义诗歌为主体的“白银世纪文学”共同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黎浩智,P153)这个时期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对艺术的探索性创作,使得古典现实主义融进了新鲜的血液。如契诃夫的作品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艺术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人物在思想、道德甚至风格上都是多种多样,但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以后现实主义艺术不断探索新的技巧、开拓新的领域,新的现实主义作家给现实主义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如布宁在艺术虚构中独创了一种融现实描绘与心灵感受于一体的小说文体。而俄国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则体现了对多种艺术流派的包容。
“白银世纪”是相对于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提出的。“白银世纪”这个术语最早是尼·阿·奥楚普在1933的巴黎杂志《数目》上提出来的,用以表达诗歌艺术的复兴。这个时期文学的星空群星璀璨,不同文學流派争相斗艳,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家在对世界的感受和艺术品位方面都不尽相同,甚至在修辞上都各领风骚,文学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诗歌文学流派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基础。这三个流派相互交替,其风格各异,主张不同,反映了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多元特色。
这时的不同文学的思潮、不同的文学流派体现了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使得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获得了一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
(2)苏联文学时期
“白银世纪”之后的20年代俄罗斯文学活动也是多声、复调的:大量文学团体的出现是这种多声和复调在文学组织上的表现。如“谢拉皮翁兄弟”、“列夫”、“拉普”等。这个时期的文学相互争鸣,争论实际的生活同时也争论生活的前景。
苏联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存在,是世界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肩负过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使命,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1954年,爱伦堡发表中篇小说《解冻》,苏联文学克服了公式化的限制,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解冻》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范畴:反映小人物的境遇,关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命运,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揭露不合理的现象。“解冻”之后的苏联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流派大量涌现。军事题材有战壕真实派、全景小说派、悲剧英雄派、道德根源派等;乡土文学有奥维奇金派、历史变迁派、道德哲理派;诗歌有大声疾呼派、悄声细语派、哲理抒情派。战壕真实派是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一种创作趋向,就是侧重表现某个具体的战斗场面或一个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所描写的战争多发生在“弹丸之地”,“一寸土”上,故事时间一般来说都比较短暂,人物不多,事件往往都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展开。全景小说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以“战壕真实”和“司令部真实”联合起来创作的一种倾向,目的是展现战争的宏大场面。此类小说不同于“战壕真实”派,所描写的范围大小结合,既有大战役,也有小场面,故事时间一般来说都比较长,把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来写,以文献作为基础写真实人物。60、70年代的战争文学开创了大中小体裁和两种结构倾向并存、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新局面。战壕真实派和全景小说派共同构成了战争文学的多样性,使得战争文学更加丰富、完整、真实,具有震撼力量。乡土文学中的奥维奇金派是指在奥维奇金的影响下,一批作家开始以暴露和批判社会中尤其是乡村中的消极现象为创作主题,这一派别被人们称作奥维奇金派。(刘文飞,P211)诗歌中的大声疾呼派是指20世纪50年代由于文学的“解冻”,诗歌中的一些年轻诗人“大声疾呼”登上诗坛,他们用诗歌抒发压抑的呼声,形式上采用大声朗诵的形式,气势激昂。主要代表人物有叶夫图申科、沃兹涅先斯基、阿赫马杜琳娜等。悄声细语派是指一些诗人在客厅、沙龙或密林中怨诉哀曲,他们的诗更多的是对爱情、历史、自然、死亡等“永恒主题”的反映,抒情较多。主要代表人物有索科洛夫、鲁勃佐夫、日古林、库尼亚耶夫等。 (3)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也称后苏联文学)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文学的价值观和艺术思维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各种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观念、各种创作方法争相尽显自己的魅力,这个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创作倾向和艺术方法的多元化。最突出的现象是后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兴起,后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出现了许多不同创作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及作品,这些作品表现形式比较新颖,对传统表现模式大胆背弃,同时比较接近西方文学观念及叙述方式。后现代文学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实际上是不同品位和多种创作方法的混合体。文学的这种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使得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获得了一种多声部的“复调”结构。
从历时角度看,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与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文学传统——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的“白银世纪”,在进行空前的艺术创新的同时,也保留了对传统的深厚情感;苏联文学中别林斯基的人民性理论、现实主义理论,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都充满了对俄罗斯现实和俄罗斯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2 从共时角度研究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本土文学”和“境外文学”;“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一直在平行发展,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罕见、独特的景观,这又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多声部的“复调”结构增添了不同特色的声部。
(1)“本土文学”和“境外文学(侨民文学)”
“本土文学”是指在俄罗斯境内的俄罗斯居民所从事的文学创作,这些作品当时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是相对于“本土文学”来说的,主要是指移居他国的俄罗斯侨民所从事的文学创作。20世纪的“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作品无论从形式上来讲还是从内容上来讲,都不同于“本土文学”的作品。20世纪俄罗斯“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出现过三次比较集中的浪潮,后来逐步消失。而“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的客观存在,使得20世纪的俄罗斯同时并存着两种文学:“本土文学”和“境外文学”(侨民文学或称流亡文学),这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壮观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壮丽的篇章。
(2)“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
“官方文学”指的是苏维埃时期占正统地位的文学,苏联作家协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确立,标志着“官方文学”最终定型。“官方文学”塑造正面主人公形象,歌颂英雄主义,许多震撼灵魂的形象至今还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地下文學”是相对于“官方文学”而言,主要是指当时没有可能发表或写完了根本不愿意拿出来发表的作品,这些作品当时没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地下文学”(指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揭露社会阴暗面,具有强烈的批判倾向。“地下文学”在20世纪80-90年代大量“回归”,与“侨民文学”一起被称为“回归文学”。“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相互补充,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官方文学”的正面描写;“地下文学”的批判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官方文学”和“地下文学”的独立性都得到完整的保留。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这种“全面对话”和“多声部”的客观存在,使得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完整图景更加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从而使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这组文学交响乐更加雄浑华丽。
注: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2WX019。
参考文献:
[1] 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汪介之:《文学接受与当代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版。
[5] 刘文飞:《苏联文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刘文飞、陈方:《俄国文学大花园》,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 李毓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王英杰,女,1971—,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文化、高等学校俄语教育,工作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