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魅

来源 :湘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鸢尾
   我对鸢尾的关注,源于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样的诗儿,分明就是一幅明朗生动的画儿呀。沉浸在诗画中,我还特别喜欢听孩童朗诵这首诗,清嫩奶绵的声音里,透出无比的欢喜与纯洁。鸢,也早就跳进了我的脑海。
   鸢即老鹰,纸鸢则泛指风筝,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尾开出的花儿,就很像老鹰的尾儿,这也是它被称为鸢尾的原因。它一般有白、紫、蓝、黄等各色,花瓣常为六瓣,有三瓣花瓣上长有浅浅淡淡的与主色调不一样的花纹,与没有花纹的三瓣相间排列着,花儿由此展现了立体感和层次感。微风过处,花瓣儿也有一丝微微的颤动,真像了一只鹰,盈盈欲飞。
   我常常在春天的草丛中,目不转睛地注视它,我看到的多是开着纯净白色或明亮紫色的花朵的它,花间的花纹或淡紫、明黄,或浅棕、粉白。有时,一滴清润的露珠儿寻上花瓣,抖一下,摇一下,又无声地滑入泥土;有时,一只小飞虫扑上茎叶,静一下,动一下,又张开小翅飞走了。我闭上眼睛,想象着他们与鸢尾亲吻相拥的感觉,是不是透著光与影缠绕和交织的欢愉呢?再睁开眼睛,鸢尾也静悄悄地看着我呢。我迎向它的目光,却不敢将它拥入怀中,因为我知道,它有毒。
   性味辛、苦、寒的鸢尾,全株都有毒,毒性最大的部分是根茎和种子,尤其以新鲜的根茎更甚,根茎和花儿的汁液也都有毒。它对每一类生命都有影响。牛和猪误食了它,会出现泻下、呕吐、消化器官及肝脏有炎症等。人类服用鸢尾中毒的症状则是恶心、呕吐、腹泻等,孕妇可致流产,心、肺、肝、肾、脑功能不全者及妊娠期是必须禁用鸢尾的,否则,生命会很快走向终结。
   理所当然地,鸢尾成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的“下品”,下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可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鸢尾也确实上能清利咽喉,下可消积通便,清解热毒之力颇胜,临床上多将它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食积胀满、便秘等症,它还具化瘀止痛之功,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当然,若是因病不得不服用她的话,须得严格掌握使用剂量。《贵州民间药草》把剂量控制得很精确:“成人不能超过一钱,小儿不超过三分。”若要采摘它,最好穿戴上专业防护用具。
   这么美,这么毒,却又这么有用,鸢尾的风格便有了孤寂冷峻的眩目,也让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邪毒惧怕。在古代,它还是驱鬼祛邪的法宝之一,《神农本草经》说它主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积聚,去水,下三虫。”中国历代医家陆续汇集而成的医药学著作《名医别录》说它可以“杀鬼魅,疗头眩”。它的治疗形式,也比较奇特,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有记载:“飞尸游蛊着喉中,气欲绝者。鸢尾根削去皮,纳喉中,摩病处,令血出为佳。”把削去皮的鸢尾根,放在喉中病处摩擦至出血,便可达到消除蛊毒邪气的效果,也确实是很神奇啊。不过,这种治疗方法也是让人感觉比较难受的,咽喉部本来娇嫩,要摩擦至出血,也是很疼痛的,出血后可能会带来粘膜溃烂等新的不适,都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据说,古人做这些疗法时,都小心翼翼地把持着。他们会选中一处好地方的鸢尾,穿上特殊的服装,戴上特殊的手套,轻摘轻放,精心制作,用心地把它们用到患者身上,唯恐有任何一丝闪失。这样谨慎周全的作派,除了防毒治毒的需要,也饱含着他们对人类和鸢尾之生命的敬畏。
   而鸢尾,也没有辜负古人。在向阳生长的娇美柔弱中,在如同老鹰俯身啄食一般的尖锐生猛中,她慢慢衍生出独特的力量。鸢尾,仿佛是黑暗中的孤独舞者,展示出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洋溢出新鲜的活力与动感,而内心,却充满了无语的倾诉。这样想着,我的眼前,似乎有一道金光闪过,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鸢尾花》和《插在瓶中的鸢尾花》赫然出现,那挣动的花朵、浓密的花叶、蓝紫色与亚白色的馥郁芬芳、在旷野或瓶中的傲然盛放,无一不以精彩的形象、鲜明的色彩、细致多变的线条,迸发出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融合在清新和谐与律动激昂的画面里,饱绽着永恒的生命力。
   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爱啊,这样的爱,已经足够我们保持对每一个日子的热烈而长久的渴望与向往。光明,已经从黑暗中闪射出来了,磅礴澄澈,深邃放达。
   再一转头,我与《村居》里那散学归来的孩童遥遥相遇,他们小巧而灵动的身影儿,奔跑在春风里,手中牵着风筝的线,任风筝飘到最高最远。那么多的欢声笑语,随着美丽的鹰,都飞上了理想的蓝天。
   看着,想着,我也渴望放风筝了。
  石蒜
   石蒜常常被描绘成为悲伤的花。
   她的花语也是“悲伤的回忆”“相互思念”。她常常被民间称做曼珠沙华,颇具诗意而又富有情调的称呼,渲染的,却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忧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实,这种伤感的描绘主要源于石蒜的一个生长习性,即类似夏季休眠的特性。夏初,石蒜地上部分的叶片枯萎,地下的鳞茎进入休眠状态。到了夏秋之交,无叶开花,花茎破土而出,顶部生出伞形花序,开出花瓣反卷的红艳花儿5至7朵。不久,花茎枯萎,叶子长出来。之后,叶子慢慢枯萎,花儿又再开。如此叶萎花开、花谢叶出,循环往复。石蒜的花叶永远不会同时出现,她的花儿开时,看不见叶子,叶子长出来后,看不见花儿。花叶之间,始终不能相见。人们便由此让石蒜承担了悲伤,还让花叶的这种生生相错,衍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绿叶红花,守护在花儿身边的是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叫曼珠,一个是叶妖叫沙华,他们按照神的旨意轮流守护花儿几千年,从来无法亲眼见到对方,却忍不住彼此思念,并被这种思念折磨。终于有一天,他们实在控制不住感情,便违背神的规定,偷偷见了一面。见到彼此,心中爱意更浓。曼珠红艳艳的花儿,沙华绿清清的叶儿,映衬在一起,格外和谐耀眼,曼珠和沙华更加觉得难舍难分。很快,神知道了这件事,很是生气,把曼珠和沙华打入轮回,让他们永远也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间受尽磨难。从那以后,绿叶红花被叫做曼珠沙华、彼岸花、天涯花、舍子花,一般于阴历七月盛开在天界,再也没有在城市出现过。只是,曼珠和沙华每一次轮回转世时,都能闻到彼岸花的香味,都能想起前世的自己,都渴望彼此不再分开,却又会再次跌入不得相见的轮回。    相爱却不能再相见,对于有着浪漫情怀和缱绻情思的曼珠和沙华来说,确实是一种残忍,由此而生的悲伤也是绵绵无尽期。然而,我们更愿意相信,曼珠沙华就是石蒜做过的一场梦,梦中那刻骨铭心的浓情蜜意和悲痛欲绝,醒来后全然了无痕迹。石蒜依然执着地前进在现实的长河里,想开花时,便开花,想长叶时,便长叶,自然而然,哪里顾得上悲伤呢。
   而且,石蒜还有一些跟悲伤完全不挂钩的名字:乌蒜、老鸦蒜、蒜头草、婆婆酸、一枝箭、水麻等。名字中含“蒜”,是因为它的鳞茎有特异蒜气,味辛辣而苦;名字中含“箭”,是因为它的茎像箭杆。北宋医药学家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记载:“水麻生鼎州、黔州,其根名石蒜,九月采之。或云金灯花根,亦名石蒜,即此类也。”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石蒜处处下湿地有之,古谓之乌蒜,俗谓之老鸦蒜、一枝箭是也。”“蒜以根状名,茎以箭状名。”这各种乡土化名字带来的纯实、朴素,饱含着尘土的味道,浸润着俗世的气息,也仿佛是在告诉石蒜:要安心与泥土为伴,阳春白雪式的风花雪月就不要想了吧。于是乎,石蒜想悲伤都悲伤不了呀。
   石蒜的模样儿也显不出悲伤,“春初生叶,如蒜秧及山慈姑叶,背有剑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杆,长尺许。茎端开花四五朵,六出红色,如山丹花状而瓣长,黄蕊长须。其根状如蒜,皮色紫赤,肉白色。”独有韵味,别具芬芳,和悲伤也没有什么关联。
   更让石蒜远离悲伤的,是它全株都有较为强烈的毒性,误服或过量服用它可致中毒。作为石蒜科石蒜属植物,石蒜辛、甘、温,毒性最大的是它的鳞茎,花的毒性次之,《广州植物志》说:“若误食其花,则有言语滞涩之虞。”石蒜的中毒量在5至6克以上,中毒症状为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下稀水样便或血性粘液便,并有烦躁、肌肉痉挛、惊厥、血压下降、虚脱、呼吸困难等。石蒜中毒常死于呼吸麻痹,死前多无意识障碍,基本上是很清醒地看着世界远离。
   这样的中毒结果,和马钱科钩吻属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钩吻有点儿相似,钩吻全株都有剧毒,特别是春夏时期的嫩苗、嫩芽、嫩叶,毒性更大,人只需吃几片就足以致死。它所含的鉤吻素会抑制中毒者的神经中枢,令中毒者四肢无力、语言含糊、视野重影、上吐下泻、腹疼难忍等,最终在4至7小时后死于呼吸麻痹,整个过程中,中毒者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甚至在呼吸停止后,心跳都还能持续一小段时间。据传远古时期那走遍山林荒野、尝百草试疗效的神农氏,就是这样亲眼目睹自己走向生命终结的。传说他长着透明可见的肠胃,吃下的食物在胃里每每清晰能见,当他试吃钩吻后,毒性猛然发作,完全来不及吃下他常备在身边的解毒叶子了,只能目睹自己的肠子粘连发黑,变成一段段,生命消逝。
   真是令人心惊肉跳。神农氏是否尝试过石蒜,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而石蒜被赋予的含义和实际生活中的名不符其实,让石蒜总是披着一层神秘而妖异的面纱。轻轻揭开面纱,缓缓地看过去,婀娜多姿、妙曼多情的曼珠沙华灵动在那个画面艳美而带有诡异色彩的故事里,引得人们为之叹息、落泪;石蒜则像一位勇猛之士,给予人们惊喜。因为有毒,它反而强大,可以大刀阔斧地斩除病魔,能够祛痰催吐、利尿解毒、杀虫,主治喉风、水肿、痈疽肿毒、疔疮、瘰疬及蛇咬伤。也因为毒性较烈,除了因病情需要、经特殊炮制之后才能严格按照剂量服用之外,人们一般很少将它内服,多将它外用,例如,把石蒜和蓖麻子外敷于足心,治疗各种原因的腹水、水肿,有不可思议之良效。
   那么,把曼珠沙华与石蒜紧紧融为一体的,应该是石蒜那鲜红似血的花儿吧。那花的形状好像一只只在向上伸展舞动的手掌,似乎在向上天祈祷,石蒜还因此被叫做龙爪花,是龙爪强劲有力地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么?
   所以,石蒜,没有时间悲伤。
  马蹄莲
   马蹄莲有毒,让我觉得有点可惜。
   马蹄莲实在是太雅致了,那份简单高贵,正是蕴合我的心意。它花样简朴,一株只开一朵花,一朵花只有一整片花瓣。那一朵花儿,从一枝飘着碧绿叶儿的笔直花茎上跃出,格外清雅;那一整片花瓣儿,围成一个小圆朵儿,花型像小喇叭,花苞和花边又似马儿的蹄子,即植物学上说的佛焰苞。它内敛着,哪怕盛开,都像是含着娇羞,花苞中心黄嫩嫩的肉质柱状物花序虽然直伸着展露容颜,却也极懂规矩,不会越出花瓣之外,让花儿有了一份高深的格调和规正的品质。它透出莲花般的清纯香味,整个花序与花苞的形状还有点儿像观世音端坐在圣洁的莲座上。自然而然地,马蹄莲、佛焰苞、观音莲这些名字,便从这诸多的独特和清丽中延伸出来。
   那时,我买了一只漂亮的瓷花盆,很想种上样貌非凡的马蹄莲。马蹄莲有白、黄、红等各色,我喜欢白色马蹄莲。想想看,纯白花瓣、嫩黄花序、碧绿茎叶的马蹄莲与漂亮的瓷花盆相亲相爱,该是多么温柔多么美。
   这个愿望,真的是想想就美啊,而也只能想想而已,马蹄莲全株都有毒,让我望而却步。它含有大量草酸钙结晶和生物碱等,块茎、花苞、肉穗等都有毒性。误食马蹄莲,会引起舌喉肿痛、呕吐、昏迷等中毒症状。接触到马蹄莲的汁液,也会有肌肤过敏等不良症状,特别是皮肤上有破损时,那马蹄莲的汁液就有可能顺着破损处进入血管,毒性会加速扩散,危及生命。
   也许是既美且毒的特征,让它的用途也变得两极分化,它既是婚礼上的捧花,也是葬礼上的献花,还是一些国家的国花。期盼和失落,幸福和悲伤,荣耀与卑微,被它集于一怀,让它慢慢拥有了一种无可名状的伤感。这伤感,又常常融于得而不到的情爱中。爱的美,爱的毒,也许就只是存于那一念之中。
   我不禁想起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并不是写马蹄莲的,但那如莲花般的容颜和达达远去的马蹄声,无一不透出马蹄莲般的忧伤。马蹄莲也仿佛只能是一个过客,不会成为温馨的港湾,不会归来,不能等待,不能停留,不可依靠,不问归途。    馬蹄莲,真的只能成为一帘幽梦吗?我想起了古代的那个故事。故事中,它是被画在纸上的,有它的画儿,挂在一个书生住的房间里。读书累了时,书生喜欢观赏马蹄莲,马蹄莲的美,常常让书生疲倦顿消。书生甚至感觉,画中的马蹄莲,如同一位温婉女子,也注视着自己呢。某一个月夜,朦胧之间,书生看见马蹄莲从画中走出来,果真是一位婷婷玉立的女子啊。书生连忙上前,握住马蹄莲的手。千般深情,万般感慨,都凝聚成这盈盈一握。突然间,头顶上传来一个什么声响,书生猛地一抬眼,才发现,自己是做了一场美梦,马蹄莲依然在画中。
   长久的凝视,也会带来深情么?而美梦,又多么令人流连。书生找来马蹄莲的种子,开始在房前屋后种植。精心的呵护和耐心的等待,马蹄莲如愿盛放。而这时,书生惊奇地发现,马蹄莲的叶子常常不不翼而飞,他便同当地农户一起,日夜守护和观察,最终在某个深夜发现,让马蹄莲叶子消失的竟然是野猪,是野猪吃掉了马蹄莲的叶子。
   这就是现实中的马蹄莲啊。对于人类而言,马蹄莲是禁忌内服的,外用才能发挥马蹄莲清热解毒的功效,例如,可以把新鲜马蹄莲的块茎和叶子洗净、捣烂、外敷,来治疗烫伤、预防破伤风等。而对于野猪,马蹄莲却是美食,只要能够撞见,它会咔嚓咔嚓地吃得欢实。
   那一帘幽梦带来的点点喜悦和滴滴忧愁,就这样一下子被冲走了。故事的结局,书生与现实和解,他接受了马蹄莲也被野猪喜爱的事实。同时,他学着保护马蹄莲,他建起了结实而高大的木质护栏,把马蹄莲围了起来。他的心里、眼中,便开满了素洁、纯真、朴实的马蹄莲。
   雅俗共赏、亦虚亦实,也成为马蹄莲在现代生活的常态。庭园、街道,处处可见她实实在在的身影;楼堂馆所中用于美化环境而陈列的画作中,马蹄莲也是主角;音乐中、文字里,马蹄莲更是轻轻松松地展示着自己的美。那一眼可以望到底的素简与自然,令人一见如故。
   最让马蹄莲充满趣味的,还是它的叶子,不仅是野猪的美味,还可以治疗人类的轻微头痛症。把马蹄莲叶子洗净煎煮之后,用叶片煎煮出来的汤汁,轻涂于头部,或者取出叶片,轻敷于头部,都有效果。当然,操作时,要记得戴专业手套,要避开眼睛、鼻孔和嘴巴,不可让叶片和汤汁入眼入鼻入嘴,不要忘记马蹄莲的毒。
   而我的漂亮新花盆,也只能空着。空着,也就留有了余地。再看马蹄莲,她早就高高飞扬了,游刃于狂野与斯文之间,于人猪共享时,令大自然莞尔。
   管弦,中国作协会员,研究馆员、教授,先后在国家和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两百万余字,在《北京晚报》等各级报刊开设专栏“药草芬芳”“博物志”“植物中的百家姓”“植物弦歌”“情牵本草”“本草物语”等,作品多次被“学习强国”和《散文(海外版)》等转载,并多次入选精品集、获各类奖项,已出版《药草芬芳》《毒草芬芳》《开花的记忆》等6部著作。
  
  责任编辑 谢然子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中共中央南方局(前身为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下的抗敌演剧队。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和干扰,坚持到炮火纷飞的前线慰问将士,到后方宣传我党抗战政策,在湖南的抗战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到前线去”    抗战爆发后,文艺界爱国人士纷纷组织战地服务团、战地宣传队、歌咏队、演剧队等团体,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  1938年徐州失守后,“亡国论”再度甚
期刊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蔡自兴,是我国著名的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专家。在40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他为我国的智能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蔡自兴在潜心教学科研的同时,仍十分关注社会发展进步,他先后担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主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职,积极建言献策,关注文教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家子弟上大
期刊
一   乍一看王国宝的大名,吃瓜群众一定以为又是哪个山野村夫、街头混混,像韦小宝一样,每天与一帮屌丝们厮混在一起,不是在李寡妇开的酒肆狂饮,就是在张寡妇开的茶馆赌钱。   其实不然,王国宝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出身于魏晋时期堪与琅琊王氏比肩的高门大族——太原王氏。如要溯源,太原王氏号称王姓的肇兴之郡,在西汉中晚期已经登上政治舞台,并迅速成为一流门阀士族。在门阀制度达于鼎盛的魏晋时期,太原王氏虽
期刊
一   北极村隶属于黑龙江省的漠河市,位于我国版图的最北端,面积不小却人口不多,安静而慵倦地躺卧于巍巍大兴安岭山脉北麓的七星山脚下。这里与俄罗斯的阿穆尔州伊格娜恩依诺村隔江相望,极度的昼长夜短,自古就有"不夜村"的称谓。   在村里溜达,目光所及的随便一个很普通所在,都可以冠之为中国最北,例如最北的小学、最北的乡政府、最北的边防哨所……甚至还会有最北的公共厕所。到这里旅游的客人不少,临走前大都
期刊
晚八点,微风吹,树荫黑。我和妻子散步到雁盟。发现底楼的店面都上了锁,部分被围挡挡上了。   妻子说,这要拆了吧?我说,最起码也是改换门庭。大动作。   这些年见的大动作太多了,可雁盟无论改成什么样子,都是要和以前做切割,都不再是“我的雁盟”。眼见他们给它穿上寿衣,八年的按部就班被拦腰砍断,我的心脏像拐了一个别扭的弯儿,回到家都没弹回原位。      雁盟的全称是雁盟酒店文化产业园,旧厂房改
期刊
1949年11月8日至27日,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率领人民解放军二野部队挺进大西南时路过常德,在此停留近20天。我当时作为南下干部、常德支前司令部主要负责人亲自接待了他们,并聆听了邓小平的教诲。回想那段经历,至今还难以忘怀。  1949年8月8日,地委书记乔晓光通知我说,二野部队准备在常德住一段日子,要求成立支前司令部,做好服务工作。8月15日,支前司令部宣告成立,常德地区专员王含馥兼支前司令部司令
期刊
1   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布满了星光。灰黑色的花岗岩,坚硬、冰冷、粗糙,可当它像蛋壳那样突然裂开,从中蹦出一只布满黄黑条纹的老虎时,我只能庆幸自己是在梦中。醒过来的时候天还没亮,城市安静得好像被阵阵松涛覆盖的村庄。我按亮床头台灯,又从枕头下摸出手机,点开百度查阅花岗岩为什么会闪光。继而我又查询梦见老虎是什么预兆。没想到周公解梦竟然有官方版,上面说男人梦见老虎,表示在成功的路上会碰到许多困难。  
期刊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进步文艺团体,在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繁荣进步文艺创作中,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1936年,左联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宣布解散,成为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要解读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当时萧三从莫斯科寄回国内的一封信便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1930年初,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回国多年的萧三又重返莫斯科治病,同时在“东大”兼授中文,
期刊
我叫苏米兰,大家叫我米兰,只有石小路一本正经地叫我小苏。石小路是我老公,实话说,他长得不帅,五官上半部分还可以,到鼻子以下就不行了。最难看的是嘴巴,牙齿乱七八糟,又尖又小,像啮齿动物。有的人很奇怪,一堆丑得不成体统的五官凑在一起,不仅不丑了,还很顺眼。石小路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和他是高中同学。上高中前,我们在不同的乡读初中,互相不认识。到了镇中学上高中,我们才成为同学。我和石小路在同一个班,
期刊
挺拔修长的白桦树被人们赋予“纯情树”的桂冠,在呼伦贝尔草原北部的额尔古纳市,则把白桦树称之为市树。众所周知,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市树、市花,这些市树、市花往往是由当地居民投票选出,代表着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能叫得上市树、市花的,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吧:首先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特征并生长良好,其次则是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代表城市形象。例如,在国内以国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