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针对当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珊瑚中239+240Pu的研究现状,首次对已研究的10个珊瑚中239+240Pu比活度和240Pu/239Pu原子比值的时间序列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并探讨了其来源和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珊瑚中的239+240pu主要来源于大气核试验的全球性沉降和太平洋核试验的近地局部沉降.岸礁和环礁珊瑚生长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其骨骼中239+240pu比活度也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1952-1958年,太平洋大规模的核试验使得近地局部沉降的Pu核素成为海洋中珊瑚可富集Pu核素的主
【机 构】
: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北海53600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宁师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当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珊瑚中239+240Pu的研究现状,首次对已研究的10个珊瑚中239+240Pu比活度和240Pu/239Pu原子比值的时间序列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并探讨了其来源和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珊瑚中的239+240pu主要来源于大气核试验的全球性沉降和太平洋核试验的近地局部沉降.岸礁和环礁珊瑚生长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其骨骼中239+240pu比活度也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1952-1958年,太平洋大规模的核试验使得近地局部沉降的Pu核素成为海洋中珊瑚可富集Pu核素的主要来源.因此,珊瑚中239+240pu比活度与全球大气Pu核素沉降有着不同的时间序列模式.太平洋珊瑚中239+240pu比活度的时间序列(主峰时间为1954年)与大西洋珊瑚的时间序列(主峰时间为1964年)也不同.海洋珊瑚中的Pu核素可能对大尺度海水流动的方向、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大洋中潟湖海水小尺度的波动周期等有指示作用.
其他文献
大家都做过哪些科学实验?rn用显微镜观察细胞!rn移动的小船! 点亮小灯泡!rn有!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我失败了3次!rn失败3次以上的,有吗?rn第1次“观察头发”,看不清,失败!rn第2次“观察香蕉皮”,还是看不清,失败!rn第3次“观察菌粉”,又是看不清,失败!
吡啶并嘧啶类衍生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4-氯-2-甲基吡啶并[2,3-d]嘧啶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已报道的合成方法成本较高且操作繁琐,不适合工业化生产.本文以2-氯-3-硝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取代、还原、环合等5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产物结构经1 H NMR,13C NMR和MS确证,总收率为33%.该路线具有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副产物少、收率较高等优点,是一条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
为摸清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海岸带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状况,发掘我国海岸带蓝碳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潜力,分析了我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及保护恢复情况,阐述了海岸带蓝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响应机制,论述了我国海岸带蓝碳发展面临的形势及管理需求.最后,提出了我国海岸带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建议,即推进海岸带蓝碳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现我国海岸带蓝碳的系统性监测,积极开展受损蓝碳生态系统修复案例的研究,加强海岸带蓝碳保护与修复的公众参与度,增强国际合作.
由于纳米流体的界面效应、小尺度特征,在提高采收率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其驱油机理尚待进一步明确.为了进一步研究纳米流体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率,采用硅基纳米球与表面活性剂耦合的方式研发高活性纳米流体,借助静态宏-介-微观实验和岩心物理模拟,阐明高活性纳米流体形成乳状液的流度控制和介观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高活性纳米流体可降低普通稠油界面张力至10-2 mN·m-1数量级,在油藏含水率饱和度30 ~ 80%条件,高活性纳米流体干预的油水乳化液粘度是原油粘度的1.28 ~4.32倍,表现良好原位流度控制性能;
依据2014年5月、11月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综合环境调查,对颗粒态有机碳(POC)和溶解态有机碳(DOC)在长江口水域的迁移分布及相互转化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长江口DOC和POC浓度整体都遵循南部高、北部低,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规律.春季DOC贡献率为18.44%~71.50%,均值为(46.78±13.87)%;秋季为25.46%~84.97%,均值为(63.35±14.63)%.在近岸水域尤其是最大浑浊带(TMZ)附近以POC为主;近海区则以DOC为主,且表层DOC贡献高于底层.长江口水
南海北部拥有陆架-陆坡体系中最不稳定的峡谷群沉积环境,不仅是海洋有机碳沉积区域,更是陆架和深海之间物质传输的通道.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采集一统峡谷和东沙群岛海域陆坡的上层沉积物样品(0~30cm),研究其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吸收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陆坡环境有机碳的迁移和沉积规律.结果 表明,一统峡谷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由坡上、坡中至坡下逐渐降低,依次为1.14%~2.02%、1.01%~ 1.46%和0.60%~2.15%;东沙群岛海域陆坡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为0.52%~1.35%;4个
珊瑚礁沙洲是珊瑚岛形成的前一地貌类型,大多无植被生长,易受气候条件和水文动力条件的影响,位置不稳定,形态多变.本研究利用2005-2020年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了西沙群岛珊瑚礁沙洲的大小、形状变化以及平面位置移动过程,评估了珊瑚礁沙洲稳定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探.结果 表明:(1)北沙洲、中沙洲、盘石屿和筐仔北岛相对稳定,而西新沙洲、三峙仔、全富岛和银屿仔尚不稳定;(2)珊瑚礁沙洲稳定性是沙洲沉积物供应、海洋动力环境条件和珊瑚礁地形地貌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相同的季风浪和台风浪作用下,各个沙洲由于在
2019年3月和7月分别采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和底层的海水样品,测定了其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吸收光谱.本文根据DOC浓度和CDOM吸收系数a254、比紫外吸光度SUVA254光谱斜率S275-295等参数对该区域溶解有机物(DOM)的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DOC浓度和a254指征的CDOM丰度总体表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特点;指征CDOM芳香性的SUVA254和指征CDOM平均分子量的S275-295分别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和升高,表明CDO
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效果评价是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的重要课题.通过建立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山东省2009年至2018年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山东省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综合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8年,政策干预的效果凸显,取得了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系统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发现,经济社会效益较生态环境效益提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本研究发现在扩展生态修复资金的来源渠道、修复效果考核评估方面的政策
本文根据2020年辽东湾斑海豹繁殖地海冰和海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质状况,探讨了其污染物来源,并将两种介质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海冰融化水中石油类浓度明显高于同站位表层海水,重金属浓度则略高于同站位海水,Pb和Zn是影响海冰重金属污染指数的主要负面因子;石油类和重金属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重金属各因子之间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来源及迁移规律,污染物可能主要来源于北部河口区和近岸港口区;海冰融化水中污染物浓度在北部河口和中部海域出现多个不规则的高值区,且与同站位海水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