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ag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盛的关键。每门学科教师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我拟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不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消退,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所以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引导学生。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就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就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教师通过讲授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能使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展开“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其次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人。最后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学生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类活动,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这位学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他们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从而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就不仅会剥夺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还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一定要加以保护。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又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政治课教研人员们对此作了很多探讨,提出了很多花样翻新的灼见,但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解决好。本文根据师专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平实的见解。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性    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理解、记忆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这是
各位读者,“互动空间”是本刊新辟的小栏目,主要针对中青年新闻工作者职场困惑、难题作问答,解疑释惑。欢迎您来信,就所关注的事提出问题,我们将邀请业界资深人士出场答疑。
摘要: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也是在不断创新中一步步升华的。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旨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学生主动
【目的】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亦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单作小麦、枣麦间作、单作枣园、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等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有机碳含量并估算其碳储量。【结果】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及果农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0~4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果园后,0~10、10~20、20~30和6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大变革。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自然会给我们的开放型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两大特征: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公民法制意识反映出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而青少年一代的法律素质将影响国家未来建设的速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将来的经营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合格劳动者,如果我们的接班人为法盲,违法犯罪者甚多,那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将会怎样?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
中学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这种不利于教学的局面呢?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功夫。    一、用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
目的:关于医疗机构西药药品采购及库存管理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针对本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的西药药房采购和库存管理现状进行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作为对照组
摘要: 本文着重于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解读和在新理念影响下对历史教学的思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课标历史教学思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也势必与时俱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修改原有教学大纲之后,又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2001年9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国38个地区实施,2004年秋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快乐学习法,是目前我们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说明:一是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二是给予多种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