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宣县禄新乡莲塘小学 广西 武宣 545900)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有探索;有探索,才能有创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2.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3. 立足现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因此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创新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实际调查和实践操作得出了混凝土、石子、沙子和水泥的比为5:3:2,农药水中,药与水的比是1:200,糖水中,糖和水的比是1:5等等,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比,你可以获得什么知识?这样,通过让学生参与搜集,使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获得知识。
4. 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提出问题 比较式辨认事物异同的一种方法,也是小学数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得出了笔算法则厚,我出了这样的题目:14×82;41×28;13×26;31×26 ,让学生计算后观察、比较,学生经过计算后得到14×82和41×28、13×62和31×26每组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你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在主动思考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答疑中获得快乐 如何答疑和解疑,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后的恍然大悟和释然快乐,并乐于提问、认真钻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按问题——思考——发现——掌握和提高的轨道进入良性发展过程。整个认识过程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始终以积极思维去探索和发现,同时获得问题解决的愉快情感经验,这就有助于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内在动力。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先设计一个场景:班级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全校投篮比赛,现在我班有四个候选队员,平时的成绩如下:小明投过20个球,投中17个球;小东投过25个球,投中21个球;小军投过50个球,投中40个球;小亮投过10个球,投中8个球。要选谁去呢?经过讨论思考后,有的学生提出应让小军去,因为他投中的球最多;有的提出应让小亮去,因为他投不中的球最少;有的提出应该用抽签的办法,谁抽到谁去。那么到底应让谁去呢?应该有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才行。最后学生再进行讨论,一致觉得应该用命中率来衡量,也就是用百分比来衡量。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取了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了对百分数深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总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主动思维的火花塞,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在教学中,只要解决了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答疑中获得乐趣这三个环节,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主动探索、独立发现的创造者。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有探索;有探索,才能有创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2.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3. 立足现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因此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创新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实际调查和实践操作得出了混凝土、石子、沙子和水泥的比为5:3:2,农药水中,药与水的比是1:200,糖水中,糖和水的比是1:5等等,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比,你可以获得什么知识?这样,通过让学生参与搜集,使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获得知识。
4. 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提出问题 比较式辨认事物异同的一种方法,也是小学数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得出了笔算法则厚,我出了这样的题目:14×82;41×28;13×26;31×26 ,让学生计算后观察、比较,学生经过计算后得到14×82和41×28、13×62和31×26每组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你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在主动思考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答疑中获得快乐 如何答疑和解疑,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后的恍然大悟和释然快乐,并乐于提问、认真钻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按问题——思考——发现——掌握和提高的轨道进入良性发展过程。整个认识过程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始终以积极思维去探索和发现,同时获得问题解决的愉快情感经验,这就有助于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内在动力。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先设计一个场景:班级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全校投篮比赛,现在我班有四个候选队员,平时的成绩如下:小明投过20个球,投中17个球;小东投过25个球,投中21个球;小军投过50个球,投中40个球;小亮投过10个球,投中8个球。要选谁去呢?经过讨论思考后,有的学生提出应让小军去,因为他投中的球最多;有的提出应让小亮去,因为他投不中的球最少;有的提出应该用抽签的办法,谁抽到谁去。那么到底应让谁去呢?应该有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才行。最后学生再进行讨论,一致觉得应该用命中率来衡量,也就是用百分比来衡量。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取了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了对百分数深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总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主动思维的火花塞,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在教学中,只要解决了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答疑中获得乐趣这三个环节,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主动探索、独立发现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