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亿五千万独生子女!中国无疑是全世界拥有独生子女最多的国家。这一数量相当于加拿大总人口的整整五倍,也是中国计生国策实施四十年来最深刻的社会烙印和国际影响。
“独生子女、鞭炮和饺子”,就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对中国的最初印象。也总有复旦大学的西方留学生好奇地询问我:中国的计生国策是如何演化为准法规——“只生一个好”的?为了更好地同这些外籍非独生子女沟通,我推荐他们去阅读包蕾萍博士的新著《独生子女神话》。
在教育学博士包蕾萍看来:独生子女可以归结为“特殊儿童”的概念,其群体形态并非是中国独有的。早在1895年,享有“儿童研究之父”的美国教育学家霍尔,就整理出一份有着1045例特殊儿童记录的数据库。根据对数据库中46例独生子女的记录观察,1896年3月霍尔和其合作者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的专题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不久,这位开拓者还在全美范围内总共找到381例独生子女。
不过,最初的独生子女研究成果,一定会让今天的“虎妈”、“狼爸”大跌眼镜。在整理个案的过程中,霍尔和他的助手发现——独生子女不仅生理上弱于普通儿童,智力和社交能力也明显不如后者,甚至其父母也普遍处于较低阶层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霍尔本人深受达尔文的影响,深信物种进化过程中多胎更有利于种族成活和维续。他用童话般的语气指出:我们会注意到,不管哪一种动物家庭,鸟类也好兽类也好,多胎的幼仔都比一胎或两胎的好带;小猪的成长速度比小牛快好几周,有一打以上兄弟姐妹的鹧鸪比小鹰好教得多。他还强调:人类应摈弃一胎或不生育的高风险行为,更何况一胎还会带来照料、教育方面的困难。
霍尔学说中关于独生子女劣根性的判断——“独生子女天生就是一種疾病”,在20世纪迅速传遍了世界主要人口集聚区域,如美国、欧洲、苏联、印度和中国。这一判断产生的教条就是“多子多福”;“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养育独生子女”。包蕾萍对此评论道:“在今天看来,这些教条不可思议,也难以为人接受,但在当时却被视为科学育儿的准则,广为传播”。事实上,经过100多年的社会发展洗礼,霍尔学说在美国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并成为反堕胎的法理基础。
当然,人口文化的发展很快就打破了霍尔学说的局限。二战之后,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出现了繁荣的态势;对独生子女群体心理定势和社会表现的观察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媒体一度用“神话”来描述公众琢磨不透的独生子女现象。在包蕾萍看来,哲学或社会学意义上的“神话”,是作为“理智”的对立面存在的。“神话”的背后隐藏着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道理,“神话”并不代表真实,但“神话”对“理智”的社会心理认同是个重要补充。
独生子女的家庭脉络在后工业化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巨变。和霍尔学说诞生时期的工业化社会不同,1960年以后的独生子女家庭,完全摆脱了“病态、贫穷或名誉不佳”的印记;并和丁克家庭一样逐渐成为个人价值的象征,代表着新的家庭存在形式。包蕾萍获得的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80年代,13%的英国45岁妇女和21%的美国45岁妇女都开始只拥有一个孩子。而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这类家庭原有的同质性不断被解构。随着精英阶层的密集加入,家庭的生育功能被淡化了。
家庭生育功能的淡化,后来在中国开始转化成为一项名为“计划生育”的国家政策,时间却是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20世纪70年代,迄今已经缔造了两代独生子女。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刚接受基础教育之际,也正逢我国社会学重建;同时,思想解放表现在媒体上,就是展开了对这一群体的“神话解读”。而大众报刊在探讨社会担当时,也含有最初的集体偏见。其中,被报刊广为传播的、最有名的报告文学就有——关于中日孩子意志力比较的《夏令营里的较量》和《谁来保卫二十一世纪的中国》。30年过去,社会的发展成就,则是理智对神话的最好解读。
本世纪以来,我国第二代独生子女逐步诞生,中国当代孩子正在演绎“无所不能”的“震惊世界的神话”。当“缔造神话”弥漫成社会普遍焦虑时,我国第二代独生子女也基本失去了“享受童话”的童年。这是否就是神话的代价呢?
新书推荐
《故乡有灵》
《故乡有灵》是一本怀旧的散文集,在作者花如掌灯的笔下,舅舅、弟弟、酒徒、木匠、乞丐等乡间人物,每个人都被包容被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在。花如掌灯写出了三个故乡:地理上的故乡,岁月上的故乡,心灵上的故乡。他的故乡像全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早已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在他的心中,故乡比斜阳更残,那年那月那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只有躬耕纸上,在字句间重觅历历往事。
《迎男而上》
《迎男而上:泡男人才是正经事》是一本正确指向美满婚恋关系的GPS,更是一本地图、一个指南针、一张作弊小抄,戳破了男女在各自误区自我幻想的七彩肥皂泡!这本书告诉你,世界上没有白马王子也没有田螺姑娘,我们要找的是那个和你同甘共苦一起成长床头吵床尾和磕磕绊绊白头偕老的Mr. Right。作者是两位网络微博红人燕公子和薛好大,由于笔者简单粗暴,所以《迎男而上》基本上就是行动手册。
《最后的獒王》
日前,以畅销几百万册的《藏獒》三部曲掀起“藏獒热”的作家杨志军,推出了一本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的藏獒小说《最后的獒王》。这是一部关于雪山神犬的武侠传奇小说,他想以藏獒的高贵“獒性”,去感染00后的孩子,去教会他们独立、勇气与担当。编辑还为该书配了八十余幅插图,每一幅都十分精细,藏獒的毛发清晰可见。最为特别的是,在每一个章节后,还有关于藏獒生活状况的简短介绍,读后可以增加不少知识。
“独生子女、鞭炮和饺子”,就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对中国的最初印象。也总有复旦大学的西方留学生好奇地询问我:中国的计生国策是如何演化为准法规——“只生一个好”的?为了更好地同这些外籍非独生子女沟通,我推荐他们去阅读包蕾萍博士的新著《独生子女神话》。
在教育学博士包蕾萍看来:独生子女可以归结为“特殊儿童”的概念,其群体形态并非是中国独有的。早在1895年,享有“儿童研究之父”的美国教育学家霍尔,就整理出一份有着1045例特殊儿童记录的数据库。根据对数据库中46例独生子女的记录观察,1896年3月霍尔和其合作者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的专题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不久,这位开拓者还在全美范围内总共找到381例独生子女。
不过,最初的独生子女研究成果,一定会让今天的“虎妈”、“狼爸”大跌眼镜。在整理个案的过程中,霍尔和他的助手发现——独生子女不仅生理上弱于普通儿童,智力和社交能力也明显不如后者,甚至其父母也普遍处于较低阶层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霍尔本人深受达尔文的影响,深信物种进化过程中多胎更有利于种族成活和维续。他用童话般的语气指出:我们会注意到,不管哪一种动物家庭,鸟类也好兽类也好,多胎的幼仔都比一胎或两胎的好带;小猪的成长速度比小牛快好几周,有一打以上兄弟姐妹的鹧鸪比小鹰好教得多。他还强调:人类应摈弃一胎或不生育的高风险行为,更何况一胎还会带来照料、教育方面的困难。
霍尔学说中关于独生子女劣根性的判断——“独生子女天生就是一種疾病”,在20世纪迅速传遍了世界主要人口集聚区域,如美国、欧洲、苏联、印度和中国。这一判断产生的教条就是“多子多福”;“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养育独生子女”。包蕾萍对此评论道:“在今天看来,这些教条不可思议,也难以为人接受,但在当时却被视为科学育儿的准则,广为传播”。事实上,经过100多年的社会发展洗礼,霍尔学说在美国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并成为反堕胎的法理基础。
当然,人口文化的发展很快就打破了霍尔学说的局限。二战之后,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出现了繁荣的态势;对独生子女群体心理定势和社会表现的观察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媒体一度用“神话”来描述公众琢磨不透的独生子女现象。在包蕾萍看来,哲学或社会学意义上的“神话”,是作为“理智”的对立面存在的。“神话”的背后隐藏着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道理,“神话”并不代表真实,但“神话”对“理智”的社会心理认同是个重要补充。
独生子女的家庭脉络在后工业化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巨变。和霍尔学说诞生时期的工业化社会不同,1960年以后的独生子女家庭,完全摆脱了“病态、贫穷或名誉不佳”的印记;并和丁克家庭一样逐渐成为个人价值的象征,代表着新的家庭存在形式。包蕾萍获得的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80年代,13%的英国45岁妇女和21%的美国45岁妇女都开始只拥有一个孩子。而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这类家庭原有的同质性不断被解构。随着精英阶层的密集加入,家庭的生育功能被淡化了。
家庭生育功能的淡化,后来在中国开始转化成为一项名为“计划生育”的国家政策,时间却是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20世纪70年代,迄今已经缔造了两代独生子女。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刚接受基础教育之际,也正逢我国社会学重建;同时,思想解放表现在媒体上,就是展开了对这一群体的“神话解读”。而大众报刊在探讨社会担当时,也含有最初的集体偏见。其中,被报刊广为传播的、最有名的报告文学就有——关于中日孩子意志力比较的《夏令营里的较量》和《谁来保卫二十一世纪的中国》。30年过去,社会的发展成就,则是理智对神话的最好解读。
本世纪以来,我国第二代独生子女逐步诞生,中国当代孩子正在演绎“无所不能”的“震惊世界的神话”。当“缔造神话”弥漫成社会普遍焦虑时,我国第二代独生子女也基本失去了“享受童话”的童年。这是否就是神话的代价呢?
新书推荐
《故乡有灵》
《故乡有灵》是一本怀旧的散文集,在作者花如掌灯的笔下,舅舅、弟弟、酒徒、木匠、乞丐等乡间人物,每个人都被包容被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在。花如掌灯写出了三个故乡:地理上的故乡,岁月上的故乡,心灵上的故乡。他的故乡像全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早已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在他的心中,故乡比斜阳更残,那年那月那地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只有躬耕纸上,在字句间重觅历历往事。
《迎男而上》
《迎男而上:泡男人才是正经事》是一本正确指向美满婚恋关系的GPS,更是一本地图、一个指南针、一张作弊小抄,戳破了男女在各自误区自我幻想的七彩肥皂泡!这本书告诉你,世界上没有白马王子也没有田螺姑娘,我们要找的是那个和你同甘共苦一起成长床头吵床尾和磕磕绊绊白头偕老的Mr. Right。作者是两位网络微博红人燕公子和薛好大,由于笔者简单粗暴,所以《迎男而上》基本上就是行动手册。
《最后的獒王》
日前,以畅销几百万册的《藏獒》三部曲掀起“藏獒热”的作家杨志军,推出了一本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的藏獒小说《最后的獒王》。这是一部关于雪山神犬的武侠传奇小说,他想以藏獒的高贵“獒性”,去感染00后的孩子,去教会他们独立、勇气与担当。编辑还为该书配了八十余幅插图,每一幅都十分精细,藏獒的毛发清晰可见。最为特别的是,在每一个章节后,还有关于藏獒生活状况的简短介绍,读后可以增加不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