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一定对“姚剧”这一词不是特别熟悉,而作为从余姚这个地域成长起来的声乐学习者的我,对姚剧产生了别样的情怀。
姚剧这个小地方的剧种原名“余姚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1950年后定为姚剧。它是用余姚方言来演唱,在当地汉族民间歌舞曲艺“马灯”、“旱船”、“采花蓝”等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余姚是元明时期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最自豪的一点是,姚剧经国务院批准,在2008年6月正式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姚滩的全部角色行当分别是“花”和“旦”,男角为“花脸”,简称“花”,“旦”即“旦角”,“上旦扮演出生高贵或上了年纪的妇人,“下旦”扮演小姑娘。姚剧的表演艺术分为表演程式和武打场面,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它都是从生活动作出发,加以舞蹈化、戏曲化,并且学习其它剧种的一些戏曲表演技巧,以增强它本身剧种的表演功能使得它的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最后达到讲究角色内心体验、以刻画人物性格为核心的特色。姚剧的语言是在余姚城区方言的基础上建立的,去掉土语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风格的戏曲舞台语言。姚剧的板式唱腔分为“平四”、“紧板”和“花腔”三种。姚剧中最基本常用的就是“平四”,属于羽调式唱腔,而紧板是用于气氛 热烈、紧张的场面。这里的花腔和我们声乐演唱中的花腔不同,它的“花腔”即为男女同腔,其字少腔多,被作为前面两者之中的插花唱腔,故名为“花腔”。另外,姚剧的唱腔结构还有“反平四”(移宫唱腔,男唱女腔,女唱男腔)、“流水板”以及“杂曲小调”。
在这里再具体介绍一下这些平四紧板类唱腔,一:平四中板,是中等速度的唱腔,一板三眼的节拍,给人感觉旋律质朴、简洁、流畅,用来叙述性地抒展情感,作为各种板式发展的基础。二:慢中板,当然它是建立在平四中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四四拍一板三眼的节拍,速度相对缓慢,多了一些小的装饰音伴奏的过门也加了装饰音。用来表现叙述、回忆、沉思等场合。三:慢板,它是从前面两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一板三眼,速度缓慢,可以说是一种最慢的板式,它的节奏舒缓,旋律悠扬婉转,装饰音也较多;经常加以变化展开,形成仔细墙宽的特点。四:快中板,是中板最快的一种板式,节奏紧凑,无过门,音乐连贯,用于表现生气、说理、抗争等场合的感情。五:快板,它是用一板一眼的节拍加快速度,没有运腔,节奏紧凑,字密腔窄。一般用于情绪激烈的场合。六:紧板,它的唱腔特点是行腔自由,演员可根据感情的需要来自由处理发挥,速度自由,可根据角色需要来进行,有中速、较快速也有快速。七:散板,跟其它剧种中一样,它是一种无板无眼,自由节奏的板式,但却有它演唱中的感情节奏。八:反平四与反紧板,是由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周大风等专家老师和一批姚剧工作者共同创造完成的。九:流水板,它吸收并借鉴了绍剧中的“流水”、“二凡”板式特点,情绪较紧板更为高亢、热烈。十:行板,把紧板的紧打慢唱在唱腔旋律及伴奏形式上用四二拍加以固定,使之归板演唱并伴奏。十一:十字板,节奏紧凑曲调流畅,多用于叙述、对答等。
姚剧是我的家乡戏,从小就与之有着很深的渊源,小学时期在学校的兴趣班上学习过,当时也参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演出、比赛,由此对姚剧产生了特殊的乡情和热爱的感情。相对来说,姚剧存在着一定的群众基础。我的母校余姚市肖东一小开设了专门的姚剧兴趣班,这个兴趣班有专业培养姚剧新苗的老师,姚剧团的优秀演员也经常为之指导。排练的节目受到市里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常走进当地的广播电台做节目,并且余姚、慈溪两市还定期举办姚剧大奖赛,连越剧早期的“断工调”也是从‘姚滩’中吸取来的。所以,有小学的姚剧班,知识渊博的老艺人也健在,还有许多的民间戏曲爱好者,姚剧有存在、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和意义。
姚剧被观众所认可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擅长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种,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戏,传统戏又分为故事戏和小调戏。故事戏是通过独白、对白、独唱、对唱来叙述故事情节,如《卖馄饨》、《打窗楼》、《水作》等等,它们可以作为一个节目单独演出,也可以串连成一台大戏呈现在观众面前。代表剧目有《杀狗劝夫》,其中一个唱段《妙计一个心中藏》最为经典,正是主人公桑氏为改变整天不务正业、不交良友、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丈夫想出一个计谋时所演唱的。小调戏的形式比较轻松活泼,采用民歌小曲、载歌载舞,但是相对来说情节较单薄,如《十不许》、《童子郎》等。现代戏有《红色四明山》、《青春之花》、《雷锋》,最具代表性的是《母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位年轻富有丈夫早逝而自己又患有绝症即将离开人世的母亲,唯一疼爱的儿子因为从小娇生惯养,从没吃过苦受过罪,成天好逸恶劳、不务正业,母亲为了儿子能够早日独立自强起来,母亲跟儿子“约法三章”狠心将儿子逐出家门,让其自己去社会上谋生。等儿子打工受累受尽屈辱,经历过各种酸甜苦辣的人生磨练终于自强于社会,走上奋发图强的道路回到家中才发现一切原来是母亲的一片良苦用心,而此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此剧将人物塑造得极具到位,蕴含着深深的人性复归与母爱的情谊。这部剧的社会题材讲的是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人人都关心的一个话题,所有看这部戏的观众都会联想到自身,因而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对它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这部戏的的舞台设计、歌队题材的运用与以往传统的形式不同,它没有了传统姚剧的场次,而是用歌队作“链子”,采用了“板块组合”的形式来自然流畅的变化。歌队作为背景人物既可以代表时尚青年,也可以代表农民工兄弟,这种手段与歌剧中的舞美十分相似,说明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也在创新在进步。《母亲》的唱腔既有传统姚剧的宁波乡音有原汁原味的弹簧腔,又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母亲好几段低吟浅唱十分打动人,从眼神到表情到动作,让我感受到,每一个小细节都包含着对于人物情感深深的感情,喜剧中人物所喜,悲剧中人物所悲,这一定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与琢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一点没有错。突然间想起来,12岁那年演唱在小学兴趣课中演唱《杀狗劝夫》中的选段《妙计一个心中藏》时,唱到动情之处流下了眼泪,所以即使我现在学了声乐专业,对于姚剧的热爱未曾减退,姚剧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这部推出于2005年的《母亲》是姚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创现代戏作品之一,挖掘出了余姚当地重要的音乐文化,对地方性戏曲表现能力提供了帮助。通过对余姚姚剧典型代表作《母亲》的细节分析,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姚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唱腔,而这些对于我们声乐学习者的演唱、表演也都有一定的帮助,明白对于姚剧的继承、传承它的发展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该剧五个演员一台戏,走城市、走农村、进校园,并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入选剧目和优秀音乐奖等多项荣誉。姚剧的传承人主要是原姚剧团团长寿建立老师和唱腔设计人沈守良老师以及《母亲》主演柯东琴老师。
通过对余姚姚剧典型代表作《母亲》的细节分析,更能让我们了解姚剧舞台艺术、音乐唱腔,而这些对于我们声乐学习者的演唱、表演也都有一定的帮助,使我们明白对于姚劇的继承、传承它的发展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姚剧这个小地方的剧种原名“余姚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1950年后定为姚剧。它是用余姚方言来演唱,在当地汉族民间歌舞曲艺“马灯”、“旱船”、“采花蓝”等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余姚是元明时期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最自豪的一点是,姚剧经国务院批准,在2008年6月正式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姚滩的全部角色行当分别是“花”和“旦”,男角为“花脸”,简称“花”,“旦”即“旦角”,“上旦扮演出生高贵或上了年纪的妇人,“下旦”扮演小姑娘。姚剧的表演艺术分为表演程式和武打场面,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它都是从生活动作出发,加以舞蹈化、戏曲化,并且学习其它剧种的一些戏曲表演技巧,以增强它本身剧种的表演功能使得它的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最后达到讲究角色内心体验、以刻画人物性格为核心的特色。姚剧的语言是在余姚城区方言的基础上建立的,去掉土语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风格的戏曲舞台语言。姚剧的板式唱腔分为“平四”、“紧板”和“花腔”三种。姚剧中最基本常用的就是“平四”,属于羽调式唱腔,而紧板是用于气氛 热烈、紧张的场面。这里的花腔和我们声乐演唱中的花腔不同,它的“花腔”即为男女同腔,其字少腔多,被作为前面两者之中的插花唱腔,故名为“花腔”。另外,姚剧的唱腔结构还有“反平四”(移宫唱腔,男唱女腔,女唱男腔)、“流水板”以及“杂曲小调”。
在这里再具体介绍一下这些平四紧板类唱腔,一:平四中板,是中等速度的唱腔,一板三眼的节拍,给人感觉旋律质朴、简洁、流畅,用来叙述性地抒展情感,作为各种板式发展的基础。二:慢中板,当然它是建立在平四中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四四拍一板三眼的节拍,速度相对缓慢,多了一些小的装饰音伴奏的过门也加了装饰音。用来表现叙述、回忆、沉思等场合。三:慢板,它是从前面两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一板三眼,速度缓慢,可以说是一种最慢的板式,它的节奏舒缓,旋律悠扬婉转,装饰音也较多;经常加以变化展开,形成仔细墙宽的特点。四:快中板,是中板最快的一种板式,节奏紧凑,无过门,音乐连贯,用于表现生气、说理、抗争等场合的感情。五:快板,它是用一板一眼的节拍加快速度,没有运腔,节奏紧凑,字密腔窄。一般用于情绪激烈的场合。六:紧板,它的唱腔特点是行腔自由,演员可根据感情的需要来自由处理发挥,速度自由,可根据角色需要来进行,有中速、较快速也有快速。七:散板,跟其它剧种中一样,它是一种无板无眼,自由节奏的板式,但却有它演唱中的感情节奏。八:反平四与反紧板,是由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周大风等专家老师和一批姚剧工作者共同创造完成的。九:流水板,它吸收并借鉴了绍剧中的“流水”、“二凡”板式特点,情绪较紧板更为高亢、热烈。十:行板,把紧板的紧打慢唱在唱腔旋律及伴奏形式上用四二拍加以固定,使之归板演唱并伴奏。十一:十字板,节奏紧凑曲调流畅,多用于叙述、对答等。
姚剧是我的家乡戏,从小就与之有着很深的渊源,小学时期在学校的兴趣班上学习过,当时也参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演出、比赛,由此对姚剧产生了特殊的乡情和热爱的感情。相对来说,姚剧存在着一定的群众基础。我的母校余姚市肖东一小开设了专门的姚剧兴趣班,这个兴趣班有专业培养姚剧新苗的老师,姚剧团的优秀演员也经常为之指导。排练的节目受到市里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常走进当地的广播电台做节目,并且余姚、慈溪两市还定期举办姚剧大奖赛,连越剧早期的“断工调”也是从‘姚滩’中吸取来的。所以,有小学的姚剧班,知识渊博的老艺人也健在,还有许多的民间戏曲爱好者,姚剧有存在、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和意义。
姚剧被观众所认可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擅长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种,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戏,传统戏又分为故事戏和小调戏。故事戏是通过独白、对白、独唱、对唱来叙述故事情节,如《卖馄饨》、《打窗楼》、《水作》等等,它们可以作为一个节目单独演出,也可以串连成一台大戏呈现在观众面前。代表剧目有《杀狗劝夫》,其中一个唱段《妙计一个心中藏》最为经典,正是主人公桑氏为改变整天不务正业、不交良友、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丈夫想出一个计谋时所演唱的。小调戏的形式比较轻松活泼,采用民歌小曲、载歌载舞,但是相对来说情节较单薄,如《十不许》、《童子郎》等。现代戏有《红色四明山》、《青春之花》、《雷锋》,最具代表性的是《母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位年轻富有丈夫早逝而自己又患有绝症即将离开人世的母亲,唯一疼爱的儿子因为从小娇生惯养,从没吃过苦受过罪,成天好逸恶劳、不务正业,母亲为了儿子能够早日独立自强起来,母亲跟儿子“约法三章”狠心将儿子逐出家门,让其自己去社会上谋生。等儿子打工受累受尽屈辱,经历过各种酸甜苦辣的人生磨练终于自强于社会,走上奋发图强的道路回到家中才发现一切原来是母亲的一片良苦用心,而此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此剧将人物塑造得极具到位,蕴含着深深的人性复归与母爱的情谊。这部剧的社会题材讲的是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人人都关心的一个话题,所有看这部戏的观众都会联想到自身,因而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对它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这部戏的的舞台设计、歌队题材的运用与以往传统的形式不同,它没有了传统姚剧的场次,而是用歌队作“链子”,采用了“板块组合”的形式来自然流畅的变化。歌队作为背景人物既可以代表时尚青年,也可以代表农民工兄弟,这种手段与歌剧中的舞美十分相似,说明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也在创新在进步。《母亲》的唱腔既有传统姚剧的宁波乡音有原汁原味的弹簧腔,又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母亲好几段低吟浅唱十分打动人,从眼神到表情到动作,让我感受到,每一个小细节都包含着对于人物情感深深的感情,喜剧中人物所喜,悲剧中人物所悲,这一定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与琢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一点没有错。突然间想起来,12岁那年演唱在小学兴趣课中演唱《杀狗劝夫》中的选段《妙计一个心中藏》时,唱到动情之处流下了眼泪,所以即使我现在学了声乐专业,对于姚剧的热爱未曾减退,姚剧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这部推出于2005年的《母亲》是姚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创现代戏作品之一,挖掘出了余姚当地重要的音乐文化,对地方性戏曲表现能力提供了帮助。通过对余姚姚剧典型代表作《母亲》的细节分析,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姚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唱腔,而这些对于我们声乐学习者的演唱、表演也都有一定的帮助,明白对于姚剧的继承、传承它的发展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该剧五个演员一台戏,走城市、走农村、进校园,并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入选剧目和优秀音乐奖等多项荣誉。姚剧的传承人主要是原姚剧团团长寿建立老师和唱腔设计人沈守良老师以及《母亲》主演柯东琴老师。
通过对余姚姚剧典型代表作《母亲》的细节分析,更能让我们了解姚剧舞台艺术、音乐唱腔,而这些对于我们声乐学习者的演唱、表演也都有一定的帮助,使我们明白对于姚劇的继承、传承它的发展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