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喜欢看浪花,休息日,如适逢天气晴好,他会偕夫人到永定河边,选一棵枝繁叶茂、浓荫遮地的垂柳,打坐于下,看河面上那千畦细浪舞晴空、令人舒心惬意的景致。
可那是一个冰雪覆地、天地为之皓白的冬日。他独自一人踽踽来到河边。河面结着厚厚的冰,哪里有浪花的影子?风在冰面上刮着。发出呜咽声,仿佛天地在哭泣。是的,他的老伴于两个多月前已去世,一朵浪花倏然凋谢了……
时间回溯到七十年前,他和她牵手进入婚姻殿堂。可没过几天,新婚的甜蜜仿佛被一河水尽行稀释,让他感受不到一丝儿甜意了。原来算命先生说他们的婚姻不到头,他活不过三十五岁。他不免郁郁寡欢,似乎有些相信了: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得过肺结核,也惠过忧郁症……
那时,他们住在上海,一天,她和他来到黄浦江边。只见清亮的波涛,碰在岸边,溅起万朵灿然的银花。宛若江水在欢笑着。妻子说,生命就像这浪花,忽然而起,倏然而灭。听着妻子的话,看着那雪浪银涛,万顷玻璃般的江面,他心中豁然开朗:一个人对生死不必太在意,如同这浪花一样,活一天就快乐地绽放一天。
就这样,他活过三十五岁,接着往下活,一连又活过两个三十五岁,已是一百零九岁的他依然硬硬朗朗地活着。是的,他是周有光,她叫张允和。
他就如一朵浪花,一切顺应自然。
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欲调他去工作。当时他是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有人对他说:“你已大名鼎鼎了。何必要改行?”他朗朗一笑:“组织上让去就去吧!”可顺其自然中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好运气,他逃过了反右斗争被划为右派的劫难。
在上海时,他住的是知名教授才有的宽敞房子。到了北京,给他安排的是北大原校内建在沙滩上的一栋小洋楼,因年久失修,破破烂烂的,很不适宜居住,且一家五口人只住两间半,窄小得可以。
一天,他诗兴大发。写了一首《新陋室铭》,其中有“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厨兼作菜厨,菜有书香”,“房子小是小,我照样过得开开心心”等句子,乐观开朗、随遇而安之情愫跃然纸上。
八十五岁那年,周有光离开办公室,算是正式退休了,待在家里,不再参加社会活动,以看书、读报、写杂文为消遣。他说,常听一些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却不同。应该反过来想。老不老我不管,活一天多一天。每天都是赚的。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我九十二岁的时候,一个小朋友送我贺年片,写道:“祝贺十二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说这些时,他笑得如同一朵花,一朵快乐自在的浪花。
生命中最残酷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他们老了的时候常常在一间九平方米的小书房里。里面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人红茶咖啡,举案齐眉。人们都说他们“两老无猜”。可那天。突然她走了。他想不通,说人生是一朵浪花吧,可加上两人婚前做朋友八年,他们并蒂开过七十八年。她怎么说没了就没了!他胸中憋闷,透不过气来。于是那个冬日。独自来到永定河边。
面对河中冰雪,他突然想起一位哲学家的话:“个体的死亡是群体发展的必然条件。”要最所有的浪花都不破灭,新的浪花能生出来吗?再说。妻子是那样落拓,“浪花有意千里雪”,冰清玉洁的冰雪也许正是她所向往的归宿!
灭中有不灭,这就是人的精神,留在世上的笔墨文字。他要做一件事。让妻子这朵浪花与时光同在。于是。他将妻子的作品编辑成了《昆曲日{己》和《浪花集》,在妻子逝去两年后,即2004年付梓出版。
“浪花有意千里雪”。既要从严寒中看到温暖,又要从温暖处看到寒冷。如此。你之冰清玉洁会永远温润着宇宙世界的心……
编辑 袁恒雷
可那是一个冰雪覆地、天地为之皓白的冬日。他独自一人踽踽来到河边。河面结着厚厚的冰,哪里有浪花的影子?风在冰面上刮着。发出呜咽声,仿佛天地在哭泣。是的,他的老伴于两个多月前已去世,一朵浪花倏然凋谢了……
时间回溯到七十年前,他和她牵手进入婚姻殿堂。可没过几天,新婚的甜蜜仿佛被一河水尽行稀释,让他感受不到一丝儿甜意了。原来算命先生说他们的婚姻不到头,他活不过三十五岁。他不免郁郁寡欢,似乎有些相信了: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得过肺结核,也惠过忧郁症……
那时,他们住在上海,一天,她和他来到黄浦江边。只见清亮的波涛,碰在岸边,溅起万朵灿然的银花。宛若江水在欢笑着。妻子说,生命就像这浪花,忽然而起,倏然而灭。听着妻子的话,看着那雪浪银涛,万顷玻璃般的江面,他心中豁然开朗:一个人对生死不必太在意,如同这浪花一样,活一天就快乐地绽放一天。
就这样,他活过三十五岁,接着往下活,一连又活过两个三十五岁,已是一百零九岁的他依然硬硬朗朗地活着。是的,他是周有光,她叫张允和。
他就如一朵浪花,一切顺应自然。
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欲调他去工作。当时他是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有人对他说:“你已大名鼎鼎了。何必要改行?”他朗朗一笑:“组织上让去就去吧!”可顺其自然中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好运气,他逃过了反右斗争被划为右派的劫难。
在上海时,他住的是知名教授才有的宽敞房子。到了北京,给他安排的是北大原校内建在沙滩上的一栋小洋楼,因年久失修,破破烂烂的,很不适宜居住,且一家五口人只住两间半,窄小得可以。
一天,他诗兴大发。写了一首《新陋室铭》,其中有“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厨兼作菜厨,菜有书香”,“房子小是小,我照样过得开开心心”等句子,乐观开朗、随遇而安之情愫跃然纸上。
八十五岁那年,周有光离开办公室,算是正式退休了,待在家里,不再参加社会活动,以看书、读报、写杂文为消遣。他说,常听一些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却不同。应该反过来想。老不老我不管,活一天多一天。每天都是赚的。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我九十二岁的时候,一个小朋友送我贺年片,写道:“祝贺十二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说这些时,他笑得如同一朵花,一朵快乐自在的浪花。
生命中最残酷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他们老了的时候常常在一间九平方米的小书房里。里面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人红茶咖啡,举案齐眉。人们都说他们“两老无猜”。可那天。突然她走了。他想不通,说人生是一朵浪花吧,可加上两人婚前做朋友八年,他们并蒂开过七十八年。她怎么说没了就没了!他胸中憋闷,透不过气来。于是那个冬日。独自来到永定河边。
面对河中冰雪,他突然想起一位哲学家的话:“个体的死亡是群体发展的必然条件。”要最所有的浪花都不破灭,新的浪花能生出来吗?再说。妻子是那样落拓,“浪花有意千里雪”,冰清玉洁的冰雪也许正是她所向往的归宿!
灭中有不灭,这就是人的精神,留在世上的笔墨文字。他要做一件事。让妻子这朵浪花与时光同在。于是。他将妻子的作品编辑成了《昆曲日{己》和《浪花集》,在妻子逝去两年后,即2004年付梓出版。
“浪花有意千里雪”。既要从严寒中看到温暖,又要从温暖处看到寒冷。如此。你之冰清玉洁会永远温润着宇宙世界的心……
编辑 袁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