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皮革工房为奢侈品而生

来源 :中国连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使中国富裕阶层人口不断膨胀,带动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规模快速成长。近三年来,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平均超过20%,2010年底达到800亿元人民币。有关机构预测,从2010年起,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将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将达到1800亿元,占到全球奢侈品20%以上的市场份额。皮具是与奢侈品关连最紧密的行业之一。奢侈品行业的快速增长,对皮具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记者采访了L&C皮革工房创始人、CEO余小亮。
  记者:我了解到,L&G皮革工房是一家定位于奢侈品护理的企业,您能和我们谈一下你对现今奢侈品市场的看法吗?
  余小亮:波土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中国在2015年将成为最大奢侈品市场。数据表明中国到2015年年收入在30到1fJ0万元的家庭将达到560万户;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拥有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家庭将上升到100万户。到2015年,中国36个大城市将贡献奢侈品市场增长的74%,占据76%的奢侈品市场份额。
  记者:皮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您为什么会想到要创办L&G皮革工房?
  余小亮:奢侈品皮具的使用者都会有这样一个困扰,皮具使用后不久就出现褶皱尧裂痕,失去光泽,变形损伤,失去风采等问题。可能多年从事奢侈品相关工作的原因,我对奢侈品有独到的认知和情感,也接触到很多奢侈品圈中的朋友,在不经意间我发现他们都有这样一个烦恼,就是在中国没有专业的奢侈品维护服务。而传统的单一的修鞋摊,擦鞋店,干洗店等早已不能满足奢侈品消费者高品质的追求。
  记者:在L&G皮革工房创办之前,消费者一般怎样做维护?
  余小亮:由于专业人才匮乏,专业技能的生疏、技术设备落后及经营模式呆板等问题严重制约奢侈品皮具护理市场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奢侈品的售后服务设立在欧美地区,中国消费者如果要对其皮革进行护理需要通过门店把客户产品送到这些地区的服务点,并且甚至有些品牌一次简单的清洗服务费用一般在1500元,周期普遍长达在半年至一年,此做法不仅费用十分昂贵而且周期非常长,周游世界一圈下来新款变成了过季款。
  记者:看到市场并不意味着您就能做这个生意,您是如何决定做的?
  余小亮:我让一家知名咨询公司为我做了一个数据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国的确没有一家稍具规模的公司经营这样一种售后服务。中国具有这么一个庞大的奢侈品市场,然而与之相应的是在国内这个新兴产业依然停留在起步阶段。
  然后,我去欧洲做了调查,找到最适合的合作伙伴,世界顶级皮具护理专家德国LCKInternational公司,有了他们技术以及原材料的支持。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和我香港的合作伙伴Mr,Leung以及德籍技术总监Mr,Thomas Mueller,带领一批训练有素的技术精湛的工匠技师以及欧美海归管理层,开始成立L&c皮革工房。
  记者:奢侈品消费者对质量要求都非常高,您如何保障服务的质量?
  余小亮:首先是我们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态度,公司除了重金引进全进口设备仪器之外,L&C皮革工房更注重质量的内部管理,强调对工匠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做到每样护理品都得到钻石般的细致照料,每道工序完成后务必得到首席品质管理师的确认。
  记者:您个人觉得目前公司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余小亮:目前公司计划开发ERP和POS的终端系统使门店的经营方式更系统化,也方便总公司更好的跟踪各城市门店的经营,预定6月底上线。如果说公司遇到什么问题,那目前我们的技术发展遇到一个瓶颈阶段。做奢侈品服务其实就和医学一样,技术上永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LV包包的刀痕,我们目前是无法修补的,就像医学上的癌症,还有待我们去努力研究和开发新的技术。所以我们L&C皮革工房也要求德国总公司每年2次的来华访问,做皮革技术上的更新指导以及技术支持。毕竟做奢侈品售后服务,也必须follow奢侈品每年的发展和流行趋势,对于每年流行的不同皮革的包包,我们要做到技术第一线支持。
  记者:基于公司现状,您对L&G皮革工房发展的一个方向和策略是什么?
  余小亮:我们的宗旨是有奢侈品的地方就要有L&C皮革工房。建设以“品牌先行,渠道为王”为市场策略。奢侈品皮具护理属于生活配套服务,要考虑到便利性。最为理想的就是当地最顶级的购物商圈可以是商场,但不做沿街店铺,其次便是CBD,五星级酒店和甲级写字楼集中地。我们与战略联盟伙伴,顶级地产商:恒基地产、新鸿基地产等长期合作,确保我们的渠道为王。此外我们保持最领先的技术和最优秀的团队。总之,既要有高档消费的感觉,也要满足顾客的生活便利。L&C皮革工房会坚持我们品牌的高端定位,预计在2014年会在全国顶级商业圈开启门店200~300家。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寻找和筛选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多家PE,~NVC公司已经向我们抛出橄榄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L&c皮革工房会考虑做IPO或者Pre-IPO。
  记者:目前,对于中国市场上的竞争者你是如何看待的?
  余小亮:对于竞争者,我相信永远都存在,无论各行各业。而正如之前所说,我们强调的是品牌意识和经营渠道。还是那句老话,品牌先行,渠道为王。基于L&C皮革工房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成为了行业的领先者,相信在近3~5年内不会出现非常有力的竞争者。
其他文献
我在老妈面前是一个比较懦弱的人。最后我跪下来求老妈不要再干预新东方的事情,这才把老妈稳住。    除了利益纠纷与人事震荡外,新东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是家族问题。  我们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兄弟们“造反”,还有来自老婆、老妈的压力。  就像很多民营企业一样,新东方的创办有我的亲人的汗水。有一段时间,老妈,老婆的姐姐,老婆的姐夫都在新东方工作。  其他的管理者也跟着效仿,将自己亲戚安排进新
期刊
商业伦理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性问题。伦理问题之所以复杂,就是它不是唯一的答案,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人会做出自己的选项。  于军:我们近几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是故意的违法犯罪,比如问题奶粉的事件,问题奶粉在2008年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罚没、清剿了一大批问题奶粉,当时要求都要销毁。但是这些问题奶粉存在在企业里面,过了两年以后,有的不到两年,这些企业又把有问题的奶
期刊
连锁经营发展规模已经达到40%左右的比例,连锁百强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十几,还有中小连锁企业占商业百分之二十几,加起来可能超过了40%。这是中国连锁经营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    中国连锁经营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仅用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多年所走过的路程,可以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连锁经营也暴露了西方国家100多年来所积存的一些问题。    发展历程
期刊
有了品牌影响力,就能通过品牌赚钱。近些年在国外考察市场,我感觉到中国餐饮企业到海外赚钱,靠的是产品而不是品牌。    最近看到一个报道,肯德基在中国大陆市场已经超过美国市场,中国人吃西餐,西方人吃中餐,这种餐饮方式融合,为中餐海外发展提供很大机遇。西方餐饮消费习惯比我们中国要好,方式比较理性,而很多中餐在海外都是做大排挡,西方人吃了之后以为中餐就是这样。也有成功个案,如中国企业到海外开的餐饮品牌熊
期刊
似乎没有一个行业能如此青春,也没有一个行业能如此包罗万象!  自1990年底,东莞美佳超市虎门店的开业拉开了中国连锁业发展的帷幕!20年来连锁经营已覆盖各行各业,连锁店铺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  20年里,连锁以独特的经营模式让中国的创业创富者体验了乘坐火箭的速度,也领略了大厦轰然倒塌的不堪一击。20年里,置身连锁,有的人创造了财富,有的人复制了成功,有的人成为了企业家,有的人成为阶下囚,成功与
期刊
1 第一家连锁超市开业    1990年12月26日,广东东莞糖烟酒公司创办的中国第一家连锁超市了——东莞美佳超市的第一家门店在广东省东莞前虎门镇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统一采购、统一形象、统一管理,走连锁发展路线的市吗,是中同连锁经营协会认可的第一家连锁超市,它的成立标志着“连锁经营”在中国正式问世,之后不久,上海联华、北京希福等连锁超市陆续涌现,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从此拉开序幕,并逐渐成为中国商业领
期刊
股东和投资人是不一样的,纯粹的投资人就像我们炒股票一样,他认为这个是合理的价格就可以抛出去,但是股东不一样,股东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把股票抛了,他会长期地持有。    如果有人投钱给你,要求你5年之内上市,这种是投资人,真正的股东是为这家公司持有股票,最好不低于5年,否则没有资格成为股东。  股东和投资人是不一样的,纯粹的投资人就像我们炒股票一样,他认为这个是合理的价格就可以抛出去,但是股东不一样,
期刊
对于经销商而言,如何充分应用连锁经营的优势,提升自身盈利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将是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辉煌的“十一五”,造就了中同汽车产销超过1800万辆的骄人成绩,中同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汽车消费市场之王。在“十二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我同经济还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提速,屑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决速升级,汽车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  然而,在汽
期刊
从管理效率来看,特别是在2010年CPI高涨,各项经营成本上涨,如何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成为企业优化管理效率、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百强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增长幅度指标,我们发现,百强各业态餐饮企业在成本费用上增幅比较大。    自2010年1月起,统计局调整了统计口径,将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调整为餐饮收入。2010年全同餐饮收入达17648亿元,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
期刊
中国连锁业地方势力割据,集中度不高,跨区域发展是一大难点,有无数企业在跨区域发展中折戟。连锁企业是区域深耕细作还是布局全国,如何应对企业扩张时的区域壁垒,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专家、中国品牌经理人协会会员马超。    记者:连锁业跨区域发展是一大难点,您如何看待区域连锁的发展和割据?  马超:从发展战略来考虑,企业应该立足本地搞好区域经济。本地区有广阔的市场,要做足、做实,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