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四市战略”,必须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把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到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一、秦皇岛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现状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成长成才
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提出7类人才培养措施及配套政策,实现重大人才工程与重大人才政策的集成统筹。
(二)布局“双创”体系,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机制
全市共成立院士工作站14家,特邀院士工作站10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长期联系院士近50人,企业与院士合作项目达到3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1268.89万元。建设了燕山大学创客学院、金北众创、科泰创新工场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北岛博智、e谷创想空间等4家省级众创空间和青豆荚创新工场等17家市级众创空间,落实扶持资金1574万元。
(三)有效对接京津,强化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组织开展了“院士专家港城行”对接活动,陆续引进了卢秉恒、谭天伟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名。截至2016年底,全市引进京津各类人才257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768人,柔性引进643人,其中在冀创业人才20人。
(四)加快创新驱动,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研人社、科技、教育、发改等相关部门在用好用足中央、省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扶持高层次创新团队实施细则(试行)》等21个文件,形成了9方面29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五)创新人才服务机制,打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实行全程服务督办代办,畅通引进京津人才“绿色通道”。依托市博士专家联谊会提供免费游览国有景区、免费公交出行、免费参加讲座培训、免费体检服务。
二、当前全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创新滞后,人才体制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政策创新滞后,人才政策在整体性、连贯性、持续性、系统性、灵活性上均缺乏统一考量,其集成性、精准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紧缺
在產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虽相对较高,但是规模效益不突出,引领这一产业做强做大的领军人才不足。在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比例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且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和主导支柱产业,难以吸引和集聚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三)政府部门上下联动与协同配合不够,管理绩效仍需大力提高
上面文件到位,但市级落实有限,导致诸多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差别化落实。或是导致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解释不一甚或相互矛盾抵触,难以付诸实施。
(四)支撑人才发展的市场服务明显不足
覆盖全社会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阻碍了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向企业流动;以市场化的企业技术自主研发创新体系仍未健全,科研技术自主创新激励政策落实未到位,科研成果实际投产、成功转化的水平低;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撑和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平台较少。
三、加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对策
(一)以优化顶层设计为重点,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办在人才宏观管理作用。进一步向高校、科研院所下放岗位设置、人才招聘、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权限,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一揽子办法。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因素,促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
(二)以产业提升为引领,健全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
加强与国家、省相关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对接,与全市发改、工信、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政策相互衔接,实现引进一人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示范效应。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人才引进聚集模式。研究制定项目带动、成果转化和产业集群政策,重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外国专家智力的主导作用。
(三)以重能力、凭实绩为价值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符合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职称评价专业体系。合理确定高校、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评价周期。引进专业性较强、信誉度较高的第三方机构参与人才评价。稳步增加科研经费,用实用活国家、省政策,探索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财政性科研支持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四)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关键,健全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信贷、保险、创投等金融工具的互动措施,合理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建立规范有序的科技项目市场。研究制定支持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办法。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科技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活动。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搭建“天使投资+创业导师+专业孵化”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五)以确保人才优先发展为目标,完善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财税金融保障机制
调整优化全市各类人才工程和项目,建立跨部门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机制,搭建统一规范的人才资金管理信息平台。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的分类支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组成多种类型基金,重点服务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发展,形成对不同阶段创新创业人才及所在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秦皇岛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现状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成长成才
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提出7类人才培养措施及配套政策,实现重大人才工程与重大人才政策的集成统筹。
(二)布局“双创”体系,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机制
全市共成立院士工作站14家,特邀院士工作站10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长期联系院士近50人,企业与院士合作项目达到3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1268.89万元。建设了燕山大学创客学院、金北众创、科泰创新工场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北岛博智、e谷创想空间等4家省级众创空间和青豆荚创新工场等17家市级众创空间,落实扶持资金1574万元。
(三)有效对接京津,强化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组织开展了“院士专家港城行”对接活动,陆续引进了卢秉恒、谭天伟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名。截至2016年底,全市引进京津各类人才257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768人,柔性引进643人,其中在冀创业人才20人。
(四)加快创新驱动,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研人社、科技、教育、发改等相关部门在用好用足中央、省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扶持高层次创新团队实施细则(试行)》等21个文件,形成了9方面29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五)创新人才服务机制,打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实行全程服务督办代办,畅通引进京津人才“绿色通道”。依托市博士专家联谊会提供免费游览国有景区、免费公交出行、免费参加讲座培训、免费体检服务。
二、当前全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创新滞后,人才体制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政策创新滞后,人才政策在整体性、连贯性、持续性、系统性、灵活性上均缺乏统一考量,其集成性、精准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紧缺
在產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虽相对较高,但是规模效益不突出,引领这一产业做强做大的领军人才不足。在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比例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且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和主导支柱产业,难以吸引和集聚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三)政府部门上下联动与协同配合不够,管理绩效仍需大力提高
上面文件到位,但市级落实有限,导致诸多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差别化落实。或是导致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解释不一甚或相互矛盾抵触,难以付诸实施。
(四)支撑人才发展的市场服务明显不足
覆盖全社会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阻碍了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向企业流动;以市场化的企业技术自主研发创新体系仍未健全,科研技术自主创新激励政策落实未到位,科研成果实际投产、成功转化的水平低;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撑和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平台较少。
三、加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对策
(一)以优化顶层设计为重点,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办在人才宏观管理作用。进一步向高校、科研院所下放岗位设置、人才招聘、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权限,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一揽子办法。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因素,促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
(二)以产业提升为引领,健全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
加强与国家、省相关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对接,与全市发改、工信、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政策相互衔接,实现引进一人发展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示范效应。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人才引进聚集模式。研究制定项目带动、成果转化和产业集群政策,重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外国专家智力的主导作用。
(三)以重能力、凭实绩为价值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符合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职称评价专业体系。合理确定高校、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评价周期。引进专业性较强、信誉度较高的第三方机构参与人才评价。稳步增加科研经费,用实用活国家、省政策,探索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财政性科研支持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四)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关键,健全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信贷、保险、创投等金融工具的互动措施,合理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建立规范有序的科技项目市场。研究制定支持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办法。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科技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活动。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搭建“天使投资+创业导师+专业孵化”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五)以确保人才优先发展为目标,完善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财税金融保障机制
调整优化全市各类人才工程和项目,建立跨部门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机制,搭建统一规范的人才资金管理信息平台。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的分类支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组成多种类型基金,重点服务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发展,形成对不同阶段创新创业人才及所在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