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本质认识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下列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則,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因此,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和趋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目前广大农民、农业企业经营者、农业生产管理者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还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应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学习和传播力度,让广大农民、管理者增加了解,提高认识。
2、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进行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了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但这些实践都还是初步的,在循环合作的范围、层次上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农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农村规划等各种规划统一起来,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制定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3、加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指导。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效益提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此,应高度重视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6、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安排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建设的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银行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农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等。三是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
7、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提供大量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基础条件,当务之急是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河渠整治、人畜饮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农村沼气、农村用电等农村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生态工程等农业环境建没。
总之, 循环经济因其具有的公益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所以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相当的难度, 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全社会综合力量的推动。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促进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政府各部门都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对农民发展循环经济, 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财政部们要提供资金支持,技术部门要提供技术保障, 只有各部门统一行动,为循环经济保驾护航,才能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本质认识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下列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則,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因此,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和趋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目前广大农民、农业企业经营者、农业生产管理者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还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应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学习和传播力度,让广大农民、管理者增加了解,提高认识。
2、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进行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了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但这些实践都还是初步的,在循环合作的范围、层次上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农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农村规划等各种规划统一起来,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制定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3、加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指导。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效益提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此,应高度重视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6、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安排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建设的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银行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农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等。三是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
7、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提供大量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基础条件,当务之急是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河渠整治、人畜饮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农村沼气、农村用电等农村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生态工程等农业环境建没。
总之, 循环经济因其具有的公益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所以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相当的难度, 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全社会综合力量的推动。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促进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政府各部门都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对农民发展循环经济, 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财政部们要提供资金支持,技术部门要提供技术保障, 只有各部门统一行动,为循环经济保驾护航,才能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