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样是注册制试点,科创板和创业板近期却出现了不同的走势。创业板低价股大涨狂潮令人惊讶,交易所不得不出手要求部分公司停牌核查;而科创板则表现平淡,不仅新股频繁出现高开低走,连已经上市一段时间的“老股”也随波逐流,缩量震荡,二者之间出现了此起彼伏的“跷跷板”效应。笔者认为,创业板注册制上路后吸引热钱狂炒低价股,存在投机过度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场资金的有效配置。如果能够将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投资门檻、交易规则统一,不仅可以做到注册制下不同市场交易的公平,更有利于将目前过度集中在创业板的热钱分散到科创板中,实现金融资源的均衡。
相比创业板的开通资格只需要10万元,科创板的开通门槛依然维持在去年设立时的50万元,明显过高。去年科创板开市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是针对科技成长型企业较高的投资风险,将中小投资者暂时挡在门外,这一制度安排不失为注册制试点下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针对科创板较高的投资门槛,监管层在交易机制上也给了一定程度的倾斜,特别是新股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停板,此后的涨跌停板为20%是原来A股的两倍,相当于让科创板在交易机制上获得了一定的“补偿”。正是在这种有紧有松的设计下,科创板过去一年多以来运行整体平稳,较好实现了融资功能和二级市场的活跃。
如今随着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这个拥有800多家上市公司的市场,一下子削弱了科创板在交易机制方面的“稀缺性”。而且创业板的组成更多元,从科技企业到传统企业,从高价股到低价股应有尽有,热衷炒作的游资顿时在这里找到了极佳的发挥空间。而游资在创业板低价股上火力全开,也不可避免会让科创板受到挑战,分流其存量资金、制约增量资金进入。七月中旬见顶调整以来,科创50指数已经下跌将近25%,在A股主要指数中表现最弱。这一弱势表现,无疑和科创板准入门槛是创业板的五倍有关,二者可参与的投资者数量不在同一个重量级上,更何况创业板原来就有许多投资者开通,只需补签即可继续参与注册制下创业板的交易。在交易机制稀缺性不再的情况下,科创板面临资金分流的“虹吸效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创业板注册制已经实施的大背景下,科创板是否需要继续维持这么高的投资门槛,不无疑问。虽然科创板中存在不少尚未盈利,或成长性存在较大波动的上市公司,但创业板在注册制实施后,上市公司的质量或经营稳定性是否大幅超越科创板,显然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笔者认为,注册制的精髓是信息披露充分及时的前提下,让公司自由选择是否上市,这点科创板和创业板并没有本质不同,只不过科创板更偏向科技型企业,而创业板对传统产业更包容一些而已。如果创业板的准入门槛只有10万元的话,科创板更没有理由长期维持50万元的高门槛,二者统一为同一个投资门槛,更有利于两个市场公平竞争。
如果科创板的开通门槛降到10万的话,可以想见市场的“群众基础”将扩大许多,过度投机的热钱也有望被一部分引入到科创板中。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科创板的特点已经逐渐被投资者所熟悉,下调投资门槛的时机也已经逐渐成熟。特别是“巨无霸”级的蚂蚁集团即将登陆科创板,在其上市前尽快下修投资门槛,有助于平稳承接其上市,更可以让资金较小的散户有打新参与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对注册制的认同度。
除了投资门槛之外,同样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在交易方式方面也有一些不同。比如,科创板股票的买入起点是200股,而创业板仅为100股;同时,创业板和科创板的“价格笼子”制度也有很大不同,科创板挂单超过“笼子”的部分直接被认定为无效的废单,而创业板则暂时冻结,盘中符合条件时随时可以激活。笔者无意评价二者交易方式的优劣,但交易制度太多不同的琐碎细节,并不利于投资者进行交易,也不利于实现注册制条件下的价值发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测试,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的不同交易机制哪个更符合市场实际,渐渐也会水落石出。提供一个更灵活、更能及时实现价值发现的交易环境,既是注册制试点的需求,也是未来A股全面迈向注册制的有益探索。
门槛落差大,科创板遭遇“虹吸效应”
相比创业板的开通资格只需要10万元,科创板的开通门槛依然维持在去年设立时的50万元,明显过高。去年科创板开市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是针对科技成长型企业较高的投资风险,将中小投资者暂时挡在门外,这一制度安排不失为注册制试点下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针对科创板较高的投资门槛,监管层在交易机制上也给了一定程度的倾斜,特别是新股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停板,此后的涨跌停板为20%是原来A股的两倍,相当于让科创板在交易机制上获得了一定的“补偿”。正是在这种有紧有松的设计下,科创板过去一年多以来运行整体平稳,较好实现了融资功能和二级市场的活跃。
如今随着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这个拥有800多家上市公司的市场,一下子削弱了科创板在交易机制方面的“稀缺性”。而且创业板的组成更多元,从科技企业到传统企业,从高价股到低价股应有尽有,热衷炒作的游资顿时在这里找到了极佳的发挥空间。而游资在创业板低价股上火力全开,也不可避免会让科创板受到挑战,分流其存量资金、制约增量资金进入。七月中旬见顶调整以来,科创50指数已经下跌将近25%,在A股主要指数中表现最弱。这一弱势表现,无疑和科创板准入门槛是创业板的五倍有关,二者可参与的投资者数量不在同一个重量级上,更何况创业板原来就有许多投资者开通,只需补签即可继续参与注册制下创业板的交易。在交易机制稀缺性不再的情况下,科创板面临资金分流的“虹吸效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科创板的投资门槛有过高之嫌
在创业板注册制已经实施的大背景下,科创板是否需要继续维持这么高的投资门槛,不无疑问。虽然科创板中存在不少尚未盈利,或成长性存在较大波动的上市公司,但创业板在注册制实施后,上市公司的质量或经营稳定性是否大幅超越科创板,显然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笔者认为,注册制的精髓是信息披露充分及时的前提下,让公司自由选择是否上市,这点科创板和创业板并没有本质不同,只不过科创板更偏向科技型企业,而创业板对传统产业更包容一些而已。如果创业板的准入门槛只有10万元的话,科创板更没有理由长期维持50万元的高门槛,二者统一为同一个投资门槛,更有利于两个市场公平竞争。
如果科创板的开通门槛降到10万的话,可以想见市场的“群众基础”将扩大许多,过度投机的热钱也有望被一部分引入到科创板中。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科创板的特点已经逐渐被投资者所熟悉,下调投资门槛的时机也已经逐渐成熟。特别是“巨无霸”级的蚂蚁集团即将登陆科创板,在其上市前尽快下修投资门槛,有助于平稳承接其上市,更可以让资金较小的散户有打新参与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对注册制的认同度。
注册制的交易方式应统一试点
除了投资门槛之外,同样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在交易方式方面也有一些不同。比如,科创板股票的买入起点是200股,而创业板仅为100股;同时,创业板和科创板的“价格笼子”制度也有很大不同,科创板挂单超过“笼子”的部分直接被认定为无效的废单,而创业板则暂时冻结,盘中符合条件时随时可以激活。笔者无意评价二者交易方式的优劣,但交易制度太多不同的琐碎细节,并不利于投资者进行交易,也不利于实现注册制条件下的价值发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测试,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的不同交易机制哪个更符合市场实际,渐渐也会水落石出。提供一个更灵活、更能及时实现价值发现的交易环境,既是注册制试点的需求,也是未来A股全面迈向注册制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