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2周年。毛泽东同志情系人民、俭朴一生的伟人风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追忆毛泽东同志的衣、食、住、行中的几个感人片断,对当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衣——喜旧爱洁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在穿着上,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俭朴习俗。且不说在延安时毛泽东同志穿着打了两个补丁的衣服给将士们作报告,只要把毛泽东同志住过的时间最久的地方:韶山冲上屋场和北京中南海作一个比较,便能知道,从1910年到1976年,横跨半个多世纪,毛泽东虽然由一个山村少年变成了昔日“皇宫”的主人,但他66年前艰苦朴素的精神一点未变。
在上屋场毛泽东同志的卧室里:一张古老的架子床,一只古老的木板柜,床上撑的是家里织的粗布蚊帐,盖的是家里制的土布印花被,垫的是家里织的土布蓝褥子……
在中南海毛泽东同志的卧室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边高一边低;枕头上打着补丁,两件用毛巾布做的睡衣,一件黄色,一件白色,一件有72个补丁,一件有59个补丁;还有一双底已磨破了的拖鞋,不知穿了多少年……
在世界上的诸多伟人中,毛泽东毫无疑问是最为节俭、不事浮靡的人了。虽然以他的地位之尊,以他的稿费之丰,足以在穿着上气派得多,但他却长期穿着他那几件旧衣服,只在外头套上数量有限的“中山装”。他的两套灰“中山装”,其中比较新的一套,就是他的工作服,是在参加重大活动、出席重要会议和接待外宾时穿的。他经常穿的那件浅蓝色长袖线衣的背后,打了好几个补丁。一次,在晒衣服的时候,秘书拿着这件线衣问毛泽东同志:“主席,您看这件线衣都烂成这个样子了,为啥不换件新的呢?”毛泽东同志一手拿着红蓝铅笔,一手接过线衣,看了又看,接着说:“这件衣可能是卫士长李银桥的夫人韩桂馨同志补的,你看补得多整洁。小韩同志很好啊!帮我做了好多事情,衣服破了,好多就是她补的。这件衣软乎,穿着舒服,是不能换的!”
毛泽东同志在衣着上感人的故事何止一二!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同志又一次回到了故园韶山,在滴水洞住了11天。毛泽东同志在室内最喜欢穿拖鞋,到滴水洞后为他准备了一双新拖鞋他不要,偏要穿他带来的那双旧拖鞋。不几天,旧拖鞋又要修补了,他便叫服务员拿到外面去补。服务员劝他穿新的,他温和地说:“咯双拖鞋跟我有感情,不能丢掉!”服务员知道毛泽东同志的性格,只好到长沙去修。长沙的修鞋匠见了这双又大又烂的拖鞋,不以为然地说:“咯号拖鞋还要补?不如买双新的唠!”服务员最后找到了一位老鞋匠,经过好说歹说,又是递烟,又是当助手,总算补纳好了。毛泽东同志见到修补好的拖鞋高兴地说:“咯不蛮好吗!”离开韶山时,又把它带回了北京。如今,这双补了又补的拖鞋,还陈列在韶山毛泽东同志遗物展览室哩!
食——喜素爱辣
毛泽东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家已是韶山冲有名的“富农”了。然而,对于他父亲毛顺生来说,一直恪守着“好吃等如小赌”的信条,为了积累资财,他领着全家过着清教徒式的日子,除四时八节和来客的日子,桌子上是不见荤腥的,毛泽东和他两位弟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们急切盼望四时八节和来客。但那样的日子毕竟不多,他们便只得自己下河入溪捉鱼虾泥鳅,以改善伙食。但这些东西一旦为父亲看见,也得充“公”,变成熏制火焙鱼,留以备用待客。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养成了吃素的习惯。
韶山人餐餐不可少的只有一样:辣椒。什么青辣椒、红辣椒、干辣椒、泡辣椒、酸辣椒、盐辣椒、煨辣椒、蒸辣椒、酱辣椒、豆豉辣椒……品种繁多,花样各异。总之,没有辣椒不吃饭,没有辣椒不成席,按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不吃辣椒不革命!”毛泽东吃辣椒是很有名的,也是他父亲所唯一不加限制的食物。毛泽东喜素爱辣,是缘于旧社会的贫穷和家庭生活的俭朴,但却成了他的生活习惯,甚至到了他已成为党和人民的领袖,有足够的条件讲究饮食时,他也不改初衷。毛泽东同志革命四方,他的饮食南北皆宜。他生在韶山,和韶山人民一样,吃的是糙米饭、辣椒子、牛皮菜、马齿苋;他战斗在井冈山,和战士们一样,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煨红薯;他跋涉长征中,和战士们一样,吃树皮,啃草根,咽野菜,嚼辣椒;他进居延安后,和延安人民一样,吃的是小米饭、烤包谷、酸白菜、马铃薯;他进了北京城,当上了党和国家的领袖,也只吃普普通通的“四菜一汤”,其最大的嗜好,莫过于能吃上一碗红烧肉罢了。
毛泽东同志的饮食习性,不仅培育了自己强健的体魄,而且培育了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长征中,草地上的寒气、湿气、瘴气时刻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干辣椒便成了他们活命的宝药。因此,事务长遵照毛泽东同志的嘱咐,给每位指战员发10个干辣椒。当时,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当副官的陈友生,找事务长开了个“后门”,多领了10个干辣椒,准备给毛泽东同志吃。哪知,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很不高兴,生气地说:“你给我把多领的辣椒退回去,一人一份,我怎么能特殊呢?!”陈友生说:“你没有辣椒吃不下饭,这点小事就算了吧!”可他说:“不行!这不是小事,我们是红军,官兵要同甘共苦,你赶快把多领的辣椒退给事务长!”陈友生只得把多领的10个辣椒退了。
到了延安,毛泽东同志对陈友生同志提出约法三章:一是伙食标准,按小灶规定的标准开支,不准超支;二是公私要分清,公客按规定申请补贴,私客在他个人的稿费中开支;三是勤俭节约,不准糟蹋粮食,要自己开荒种菜改善生活。当时,小灶的标准伙食费是3.5元边区币。陈友生尽力精打细算,每餐才安排一荤两素一个汤,但辣椒餐餐不能少。
在北京,毛泽东同志一直坚持“四菜一汤”。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毛泽东同志断然决定与全国人民一道共渡难关,实行“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的三不政策。在国家最困难的日子里,他曾经7个月没吃过一口肉。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回到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26日晚,在韶山宾馆松山1号设宴招待父老乡亲,吃的还是“园蔬八碗薯丝席”。席间,毛泽东同志笑着说:“我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晚请各位来吃餐便饭,先敬大家一杯酒,来来来,干杯!”随后,他坐下来说:“各位请吃菜,家乡的菜好香啊!”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同志又一次回到故园韶山,在滴水洞住了11天,至今,韶山宾馆还保留着一张为毛泽东掌厨时的食谱:
红烧鲫鱼、火焙虾米炒青椒
清炒马齿苋、苦瓜烧肉、鳙鱼头打葱汤
干米饭100克、烤玉米1个(蒸熟后用火烤烤)。
住——喜俭爱朴
门外双塘贮白水,宅旁层岭植青松。
风和日丽春游快,土壁茅檐剑气冲。
这是1959年3月3日,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山水风光,讴歌了“土壁茅檐剑气冲”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故居,坐落在韶山冲上屋场。1878年,毛泽东的祖父到这里定居,时为5间茅草房。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到1918年,5间茅草屋经过改建,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格局。1925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在这里召开过各种小型会议,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毛泽东同志考察农民运动时,在这里召开过调查会。1929年,毛泽东同志故居被国民党反动派没收,房屋和家具遭到破坏。解放后,经过多次修缮,基本上保持了原貌。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同志走出韶山参加革命后,可谓是四海为家,走到哪里住到哪里,几乎大都是过的“天当蚊帐地做床”的艰苦生活。直到进驻延安后,才住进了窑洞,睡上了土炕。
北京中南海丰泽园,是毛泽东同志在北京的居室。丰泽园是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原名叫“龙泽园”。建国初期,将其进行了一次修缮性的改造。改造后的院落风貌,与京城的旧四合院十分相似。毛泽东的居室兼办公室,就是这栋四合院的北房东头两间,名曰“菊香书屋”。1949年夏到1966年8月,毛泽东同志一直住在这里。后来,因年久失修,房屋柱子上的油漆脱落,住所多处破旧不堪。工作人员几次想修缮一下可就是不敢,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同志是不会同意维修的。
有一回,管理人员趁着毛泽东同志在外视察工作期间,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对旧房子进行了维修。他们想,房子修好了,不同意也没有用了,顶多接受批评就是了。一天,毛泽东同志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回到了住所。他面对“新房子”果然发火了:“富丽堂皇,我不住了!”从此,毛泽东同志就搬进了游泳池旁的房子居住。到了1976年夏天,毛泽东同志在病情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才住进“新房”。他在这里和病魔抗争,也就是在这里,告别了他的事业,告别了他的人民。
行——喜动爱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的这首光辉诗篇,不仅是对红军官兵们万难不屈精神的高度歌颂,而且也是对他自己一生中“行”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是个乡村孩子,与所有农民的孩子一样,喜欢四处活动,因而从他幼年开始,就练出了一双行万里路的铁脚板。崎岖的山道,蜿蜒的田间小径,下水上山,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赤着一双脚板,可以履尖石,可以踏荆棘,砂路上飞奔、树丛中乱窜,都不在话下,久而久之,脚掌竟磨出一层厚厚的硬茧。
毛泽东同志脚力的练就,除了他参加劳动外,还得益于那时韶山交通状况的落后。进出韶山,除了坐滑杆、乘轿子,就只有云湖河水道的小舟。可是,滑杆与轿子,是富豪人家和有权势的人的“专利”。毛泽东往返故乡,主要是步行。1910年之前,毛泽东未出过乡关。他走过的最远的路是翻山越岭去外婆家唐家砣。1910年秋,他挑了被卷,徒步50多里,第一次到了湘乡东山学校寄宿就学;次年,他又回到韶山,不久,他又走了更远的路到了长沙城。此后,他寒来暑往地探望父母、乡亲,大都是从湘潭走回韶山冲上屋场,再从上屋场走到湘潭搭船再返省城长沙,要走90多里。
毛泽东同志一生中第一次有意识地徒步旅行,要算1917年,他与萧子升身无分文,“削发行乞”,行程千里那一次壮举。第二次则是1927年,他由戴述人等陪同,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徒步走访了湘、宁、潭等县。他一生中最为壮烈之举,则是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由江西出发而北上延安,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以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业已练出的铁脚板,走过了天下最难走的路程。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就是发扬这双“铁脚板”精神,排除万难,历尽千辛,从封闭的韶山冲走向全国,率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立足农村,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制定“由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虽进驻闹市,身居“深宫”,仍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农村,走村串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这次回韶山,住了3天。时值盛夏,年已67岁的他,头戴草帽,脚穿布鞋,走村串户,同社员促膝谈心,同桌共餐,详细视察人民公社的各项事业,了解社员的生产和生活情况,韶山冲的山间小道上,到处都留下了他的光辉足迹。
这正是:
衣食住行立楷模,中外古今称稀有。
纪念馆中遗物在,令人俯仰激泪流。
胸怀富国为黎庶,勤俭清廉律己多。
群誉党风在此处,伟人德范传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