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的魅力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ututu1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上海广播《1057大家帮》节目为例,探讨了媒介融合时代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该节目将声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媒体多层次多线条融合在一起进行立体传播,实现了新老媒体优势互补,达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1057大家帮 媒介融合 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从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电台(呼号KAKD)诞生起,广播电台至今已有96年历史。它的魅力体现在学者们公认的传播优势上:1.先声夺人,时效性强;2.覆盖面广,渗透力强;3.声情并茂,感染力强;4.随身收听,选择性强。①1994年5月,日本NHK总监大场延吉先生又补充了第5点:广播抗灾害性强。
  问题在于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闻网站、博客、微信等新媒体的自媒体涌现时,传统媒体应当如何应对?其结果是否是“报纸将消亡”“广播电视风光不再”?实践已做了最好的回答。
  一、媒体融合时代,给广播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两年,传媒行业一个新概念被反复使用:“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定义最早源自于美国,即将原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整合到一起。后诸多国内外传媒行业学者都对“媒介融合”进行了更科学化的界定。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教程》中提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影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②
  目前,大众传媒领域所研究的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媒体之间的整合并购。具体体现在不同种类媒体进行跨界跨领域融合,使整个传媒产业向可营利的一切领域伸出触角。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媒介间的相互整合主要体现在报纸、电台、电视及网络之间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依托,不断扩充广播行业在新媒体行业的可运行范围,抢占传媒业在互联网领域的传播制高点,达成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大融合。
  2.不同媒体直接交融与互动。这主要体现在不同媒体之间内容和传播模式通过互相渗透和引用,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当前最明显的应属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不同媒体之间功能的趋同或融合,技术间的结合互补,使媒介呈现出一体多化的发展趋势。两者通过功能相互补充和套用,达到了利益最大化。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进行融合形成某种新的媒介传播技术在传播功能上远远大于原先单一媒介功能的总和。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以及私家车普及率的提高,手机广播客户端逐渐成为青年人收听广播的主要途径,据复旦大学广播电视系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市民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收听广播的比例已超过50%。可以说,新型媒体必然是未来广播渠道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但是,在我国,媒介融合的实践并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往往是融合后的媒体只注重了融合多媒介的特点却忽视了自身原有的资源与优势。所以,现在我们多强调媒体融合,体现出媒体在构建多媒体平台的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实现内容的多平台出口,从而让传播能力实现最大化。
  传统媒体向网络宽频、数字媒体、移动终端转移或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大众传播的各个媒介领域之间已打破媒介之间的壁垒,相互进行功能渗透,以不改变媒介介质属性的前提下,保留原来的优良属性与优势,向其他媒介进行借鉴实现不同媒介功能的全面整合与渗透。
  正是在这样媒体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上海广播电视台深化媒体融合、锐意创新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融合发展的优秀节目。上海的交通广播《1057大家帮》就是其中的典型,该节目通过成功的实践,有力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二、《1057大家帮》节目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
  《1057大家帮》节目创办于2014年12月29日。一年半来,它不仅保留了广播传播原有的优势,还借助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③
  新老媒体深度融合与新老媒体简单相加,效果是不一样的。将传统广播节目完全照搬到网络版上,就是新老媒体的简单相加,其并没有真正扩大传播效果。而深度融合并非如此,举个典型案例:2015年1月9日《1057大家帮》节目组在现场直播《一场扣人心弦的现场拍卖》时,主持人首先交代了拍卖一幅6.5米长、1米多宽的“清明上河图”救济江苏淮南金女士贫困家庭的故事由头,随后告诉听众:“这幅金女士花了3年时间绣成的十字绣作品,现在就在阿基米德《1057大家帮》社区上展示,有全景、中景、近景与特写……”“听众您拿出手机,上网查到‘新浪微博1057大家帮’,您就可以看到这幅绣的画,还可看到金女士全家……”此时,粉丝听众的微信群也发挥了作用。这就使广播拍卖不是单纯的声频的线性传播,而是声频、视频、文字、图像、主持人解说、参与者互动的网状结构的立体传播。它实现了新老媒体的优势互补,通过同步进行信息传播,达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1057大家帮》节目组在新老媒体融合方面下了大功夫,以节目主持人白瑞为首的大家帮节目组审时度势,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阿基米德FM、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成功地弥补了广播只能靠单一音频传播的不足。其中东方广播中心2014年开发的阿基米德平台,已成为节目组与直播同行的第二个主阵地。在这个平台上,节目组每天都会和粉丝进行密切互动,双方通过大量的图片与视频互相分享,使节目人气旺盛,传播力大增。目前“大家帮”在阿基米德FM的粉丝数量已达3.2万多人,而且人数在继续攀升。   三、坚持内容为王,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看,打造好的传播平台固然重要,但传播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影响传播效果的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传播的“议程设置”,即节目的选题与策划是非常重要的。
  从2016年6月2日举办的《1057大家帮》“2015年度十大感动故事分享会”看,会上一共讲述了《62年后父子相认,91岁抗战老兵找到了上海儿子》《全城寻找熊猫血》《电波挽救自杀少年》《捐款救助脑癌女孩王鑫怡》《一场扣人心弦的直播拍卖》《G50好心收费员赵玉芹丈夫遭遇车祸,司机捐款救助》《南通患白血病大学生找到四川妈妈》《联系大使馆帮助不丹遇险上海乘客》《上海市民捐献血小板救助章童菲》《东北大学生丢失所有毕业证件,上海热心市民助其找回》等10个生动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不少听众热泪盈眶,可见其亲和力与感染力。
  类似的故事已有几百个。这些故事素材来自社会基层,都是“原生态”的,质朴感人。通过节目组的精心策划与群策群力,借助社会各级组织机构与社会爱心人士、节目听众的帮助,节目组成功地将节目内容优势转化为节目创新发展优势。
  《1057大家帮》节目跟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和互相借力,使得单一线性传播的广播有了画面感和现场互动能力,产生出一大批成功的创新产品,让广播节目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四、新媒体时代,广播有魅力,还来源于当代广播人的魅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新闻生产”“节目制作”的生产力也是如此。
  从传播学上讲,节目主持人、编导、记者编辑都应是“意见领袖”,是“二级传播”中的中介人。《1057大家帮》节目组的主持人、编导、记者编辑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他们政治坚定,牢记社会责任,勇于担当;他们业务精湛,善于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讲究语言交流艺术;他们作风优良,密切联系群众,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办实事,真正全方位地为百姓进行“信息服务”,获得了广大粉丝与听众的“点赞”。
  而相同的理念、共同的追求,也使得大家帮节目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富有爱心、热心公益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公益团体。借着这个东风,大家帮节目组组建成立了自己的志愿者团队,这也让节目组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和公益事业中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作为一档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节目,《1057大家帮》节目组全体人员致力于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挖掘爱、唤醒爱、传递爱。节目通过搭建广播平台,成功融合了新媒体,整合了听众、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给予求助者以实实在在的帮助。自开播以来,已经为广大听众解决了无数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并使“人人帮我,我帮人人”的精神成为一种风尚。
  新时期的新闻改革、节目创新的目的是,全方位地为受众进行信息服务,并且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机关与社会组织出谋划策,为广大百姓分忧解愁,共同来构建和谐社会,这也是新闻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这个目标,“1057大家帮”节目组是成功地、出色地做到了。
  《1057大家帮》节目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也是广播节目锐意改革、创新发展的一个典范,已被网友总结为“爱上海的100条理由之一”,成为“上海上空最有爱心的广播节目”,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一张闪亮名片。
  注释
  ①张骏德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本文编辑:张涛)
其他文献
【摘要】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闽南话对台湾广播如何在融合与创新之间走出一条“可听”的“味道”之路,以情感共鸣拉近台湾同胞的心理距离。本文以福建省东山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话节目《海峡七彩虹》为例,阐述情感元素在对台湾广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对台湾广播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情感元素,提升对台湾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感元素 共鸣 闽南话 对台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B  海峡两
期刊
【摘要】2016上海广播节10月25日至30日在沪举行。在媒体融合快速推进的当下,为期6天的广播节聚合全国广播同仁之力,研究探讨传统广播媒体的转型发展。本文综合叙述了包括2016中国广播创新融合案例发布盛典、第十二届“东方畅想”全球华语广播创新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阿基米德高峰论坛、中国交通广播25周年系列活动、情义东方·全国广播公益慈善盛典、九州百戏·全国曲艺大汇等近20场丰富多彩极具全媒体融合
期刊
【摘要】本文列举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策划的几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案例,来研究广播媒体如何创意与策划活动,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平台影响力。文章主要从“主动担当,弘扬主流价值观”“贴近群众,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精准定位,打造拳头产品”“紧扣热点,跨界整合社会资源”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广播活动策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播媒体 活动 主流价值观 贴近群众 精准定位 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G22
期刊
主题策划:央广网 《中国广播》编辑部  栏目主持:伍刚 覃继红 肖婧为  编者按: 信息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渗透越来越明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各领域的融合,使信息化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可
期刊
国内综艺频频抄袭海外综艺,除了使得海外综艺节目遭受损失,国内正版引进的综艺节目也成为主要的受害者。我国虽然在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领域中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但是这些保护并不全面,操作空间狭小,实践中很难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权利人的利益。  抄袭节目比购买版权成本低,效果好。如果正版的综艺节目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电视台自然不会选择用高成本换取低回报,电视综艺圈的抄袭现象便会越来越严重。这
期刊
董传亮,资深广播人,现任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辑,但熟悉他的业界人士还是喜欢喊他一声“董老师”。这一声“老师”不是随便叫叫,董传亮曾经历过播音主持人、记者、播音系老师、播音指导等多个身份,在传媒界带出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广播电视主持人,“董老师”一词放在他的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董传亮入行40多年,在媒体工作40多年,先后参与了浙江省15家广播频率的筹备筹建工作,特别是曾经由他领军的浙江人民广播电
期刊
【摘要】手机社交软件已深入台湾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通过新媒体引导台湾年轻人、为台湾年轻人打开展示大陆的窗口是对台媒体非常紧迫的任务。微信公众号成为对台广播新媒体的最佳选择。对台媒体唯有不断创新、坚持作为、保持高度警惕、克服障碍,才能持续有效地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关键词】对台闽南语广播 微信 新媒体 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台湾民进党上台以来,两岸局势、走势不定。
期刊
【摘要】广播媒体拥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交互性强等与互联网相似的特征。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广播媒体只有重新定位并充分借鉴互联网传播优势,才能走出广告业务缩减、用户大量流失的现实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具有鲜明互联网思维特征的一档地方广播节目——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交通广播《欢乐正前方》的成功运作方式与内容特色进行分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用户思维 广播
期刊
【摘要】广播媒体在近两年来的融合发展进程中创新创意频出,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广播媒体凭借“借船出海”或“造船出海”,在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中涌现出一批较具启发性的成功案例,呈现出向平台化、立体化、生态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广播媒体 融合发展 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
期刊
【摘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仍在发展初期,但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赢得了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一个新的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六域模型”,有望在日后的顶层规划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参考体系 国际标准 机遇  【中图分类号】G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