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教材从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心理和发展需要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选文丰富多彩,文质兼美,为教会学生阅读提供了极好的课程资源。 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与自身潜力,从而促使学生爱学,乐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空间;学习形式;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 勇于创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儿童眼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奇妙而神秘的。想像是创造力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展开丰富想像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教材课后的问题独具匠心,为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你看月亮还像什么?” “乌鸦想喝到水,还有别的办法吗?”“小鱼会梦见什么呢?”这些问题为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想像世界里遨游,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如学生眼里的月亮:“月亮像一把大镰刀,在田野里收割庄稼呢!”“月亮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有山、河、湖、海,花、草、树、木。”“月亮像一块大月饼,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来吃。”“月亮像一个黄黄的香蕉,让人来品尝。”“月亮像个魔术师,有时又大有又圆,有时又弯又细。”“月亮像天空妈妈的眉毛,细细的,弯弯的,真好看。”“小鱼的梦”更神奇:“星星姐姐送给小鱼许多珍珠,小鱼串呀,串呀,串了一串美丽的项链,她把项链戴在妈妈的脖子上,妈妈夸她是个好孩子,小鱼高兴地笑了。”“池塘妈妈送给小鱼一块糖,真甜呀,她摆摆尾巴砸咂嘴,高兴地说:谢谢池塘妈妈。”“小鱼游呀游,来到龙王宫,那里真美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小动物,他们一起玩捉迷藏,玩得可开心了。”
《我长大了一岁》课文内容浅显,贴近儿童生活,前两段都用三句叙述“长大”的具体表现,最后一句“我长大了一岁”说明原因。学习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按照课文的样子,再编一段,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这一年的进步,为自己的成长欣喜。有一个同学写了这样两段话:“妹妹,妹妹,/见了我你别怕。/再也不打你们了,/我长大了一岁。”“小猫,小猫,/ 见了我你别哭。/ 再也不揪你的毛了,/ 我长大了一岁。”学生在仿说、仿写中既学习了语文,又发展了创新思维。
2. 搜集资料,增大学生信息量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我经常在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材料。在教学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秋天到》时,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一年有多少节气?秋天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算起?查一查今年的日历,看看今年的秋天是从几月几日开始的?(2)搜集你认为是秋天景色的图片。这样的课前准备,学生不仅知道了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还会知道秋天是从“立秋”这个节气开始算起的。在上课时,学生出示了搜集到的图片。有的图上画的是“一片火红的枫树林”,有的是“菊花展”的图片,有的是农民收水果的情景,还有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甚至还有一位学生拿来一张小朋友在做游戏的图片,开始我没明白他为什么选这幅图,其他同学也感到很迷惑,他说秋天到了小朋友们都穿着毛衣在做游戏。这时我才注意到图上真像他说的那样,不禁夸道:“你真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观察事物很细心,今天你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惊喜!”这是他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在教学《火红的枫叶》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火红的枫叶,找不到枫叶可以用其它漂亮的树叶代替。上课时,搜集到的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枫叶,部分没有见过枫叶的学生也在新奇之中认识了枫叶的形状、颜色,甚至还有学生伸出自己的小手和枫叶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就像我小小的手掌”。有的学生搜集到别的树叶,也拿出来展示:有槐树叶、梧桐树叶、松树叶等等。有个学生拿来了一片旅游途中得到的叶子,这可难坏了我和同学们,后来他告诉我们是海棠的叶子。我又鼓励他课后准备一下这种树的相关情况,树干怎么样,花是什么颜色的,果实又是怎么样?结果这位小朋友的积极性特别高,第二天一大早就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这些以前从未见过的人讲他的神秘树叶。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增加了不少植物方面的知识。还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从而养成对事物探究的习惯。
这个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师生资源共享,锻炼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展示自我的大好机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这样也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激发了他们搜集资料的兴趣。
3. 排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好多是有趣的童话。在指导朗读时,需要让学生体会角色的语言特点。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排演课本剧是使学生从角色本身的角度去思考、去感悟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排自演课本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设想,不仅仅是朗读课本中角色的语言,还可以添加自己创造的语言。儿童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课堂表演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
如学习《想飞的乌龟》,我让学生戴上自制的动物头饰,分角色表演。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之门。在表演了《想飞的乌龟》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创造性地续编了乌龟掉下来之后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哎呀,疼死我了,我再也不飞了。”“哎呀,我的壳都摔烂了,这太危险了,我得想个安全一点的办法。对了,我坐飞机上天吧!”“刚才我别喊就不会摔下来了,看来,做什么事都要守规矩”……
又如《小母鸡种稻子》,在表演内容的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最后一张插图,注意这些小动物的神态,并把他们心里想的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小鸭”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小母鸡,我不该怕弯腰,不帮你种稻子。”——“小猫”羞红了脸说:“小母鸡,我没帮你锄草,你还送给我又香又甜的白米饭,你真好。”——小猪说:“小母鸡,明年我一定和你一起收稻子。”——小母鸡也很有礼貌地与他们交谈,教育他们要爱劳动,告诉他们劳动很光荣。通过表演,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作品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4. 举办图片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祖国”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一篇自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祖国,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我设计了“举办祖国风景图片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我根据“风景名胜的类别”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喜欢的“主题”。搜集活动围绕这一主题,相互合作。在搜集图片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阅读抄录有关文字说明。在活动中,我要求小组之间互相帮助——把自己发现的“非本组主题图片”推荐给别的小组。
将教室内墙壁划分为几个展区,每个小组一块。学生将挑选出来的风景名胜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贴在“展区”内,并在每幅图片下面,用字条标明风景名胜所在地及相关的名称,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这些字要求学生自己写。全班同学开展“游览”活动,本小组同学轮流当“导游”介绍本组展示的图片,其他同学当“游客”,“游客”也可向“导游”提问。我也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在“导游”时出现问题,我及时纠正、指点,保证学生的介绍正确、准确。
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搜集资料”、“布置展区”、“导游介绍”几个活动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这样的设计,将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及美术课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得到综合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空间;学习形式;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 勇于创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儿童眼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奇妙而神秘的。想像是创造力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展开丰富想像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教材课后的问题独具匠心,为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你看月亮还像什么?” “乌鸦想喝到水,还有别的办法吗?”“小鱼会梦见什么呢?”这些问题为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想像世界里遨游,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如学生眼里的月亮:“月亮像一把大镰刀,在田野里收割庄稼呢!”“月亮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有山、河、湖、海,花、草、树、木。”“月亮像一块大月饼,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来吃。”“月亮像一个黄黄的香蕉,让人来品尝。”“月亮像个魔术师,有时又大有又圆,有时又弯又细。”“月亮像天空妈妈的眉毛,细细的,弯弯的,真好看。”“小鱼的梦”更神奇:“星星姐姐送给小鱼许多珍珠,小鱼串呀,串呀,串了一串美丽的项链,她把项链戴在妈妈的脖子上,妈妈夸她是个好孩子,小鱼高兴地笑了。”“池塘妈妈送给小鱼一块糖,真甜呀,她摆摆尾巴砸咂嘴,高兴地说:谢谢池塘妈妈。”“小鱼游呀游,来到龙王宫,那里真美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小动物,他们一起玩捉迷藏,玩得可开心了。”
《我长大了一岁》课文内容浅显,贴近儿童生活,前两段都用三句叙述“长大”的具体表现,最后一句“我长大了一岁”说明原因。学习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按照课文的样子,再编一段,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这一年的进步,为自己的成长欣喜。有一个同学写了这样两段话:“妹妹,妹妹,/见了我你别怕。/再也不打你们了,/我长大了一岁。”“小猫,小猫,/ 见了我你别哭。/ 再也不揪你的毛了,/ 我长大了一岁。”学生在仿说、仿写中既学习了语文,又发展了创新思维。
2. 搜集资料,增大学生信息量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我经常在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材料。在教学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秋天到》时,课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一年有多少节气?秋天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算起?查一查今年的日历,看看今年的秋天是从几月几日开始的?(2)搜集你认为是秋天景色的图片。这样的课前准备,学生不仅知道了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还会知道秋天是从“立秋”这个节气开始算起的。在上课时,学生出示了搜集到的图片。有的图上画的是“一片火红的枫树林”,有的是“菊花展”的图片,有的是农民收水果的情景,还有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甚至还有一位学生拿来一张小朋友在做游戏的图片,开始我没明白他为什么选这幅图,其他同学也感到很迷惑,他说秋天到了小朋友们都穿着毛衣在做游戏。这时我才注意到图上真像他说的那样,不禁夸道:“你真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观察事物很细心,今天你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惊喜!”这是他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在教学《火红的枫叶》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火红的枫叶,找不到枫叶可以用其它漂亮的树叶代替。上课时,搜集到的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枫叶,部分没有见过枫叶的学生也在新奇之中认识了枫叶的形状、颜色,甚至还有学生伸出自己的小手和枫叶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就像我小小的手掌”。有的学生搜集到别的树叶,也拿出来展示:有槐树叶、梧桐树叶、松树叶等等。有个学生拿来了一片旅游途中得到的叶子,这可难坏了我和同学们,后来他告诉我们是海棠的叶子。我又鼓励他课后准备一下这种树的相关情况,树干怎么样,花是什么颜色的,果实又是怎么样?结果这位小朋友的积极性特别高,第二天一大早就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这些以前从未见过的人讲他的神秘树叶。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增加了不少植物方面的知识。还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从而养成对事物探究的习惯。
这个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师生资源共享,锻炼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展示自我的大好机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这样也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激发了他们搜集资料的兴趣。
3. 排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好多是有趣的童话。在指导朗读时,需要让学生体会角色的语言特点。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排演课本剧是使学生从角色本身的角度去思考、去感悟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排自演课本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设想,不仅仅是朗读课本中角色的语言,还可以添加自己创造的语言。儿童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课堂表演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
如学习《想飞的乌龟》,我让学生戴上自制的动物头饰,分角色表演。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之门。在表演了《想飞的乌龟》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创造性地续编了乌龟掉下来之后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哎呀,疼死我了,我再也不飞了。”“哎呀,我的壳都摔烂了,这太危险了,我得想个安全一点的办法。对了,我坐飞机上天吧!”“刚才我别喊就不会摔下来了,看来,做什么事都要守规矩”……
又如《小母鸡种稻子》,在表演内容的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最后一张插图,注意这些小动物的神态,并把他们心里想的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小鸭”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小母鸡,我不该怕弯腰,不帮你种稻子。”——“小猫”羞红了脸说:“小母鸡,我没帮你锄草,你还送给我又香又甜的白米饭,你真好。”——小猪说:“小母鸡,明年我一定和你一起收稻子。”——小母鸡也很有礼貌地与他们交谈,教育他们要爱劳动,告诉他们劳动很光荣。通过表演,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作品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4. 举办图片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祖国”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一篇自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祖国,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我设计了“举办祖国风景图片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我根据“风景名胜的类别”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喜欢的“主题”。搜集活动围绕这一主题,相互合作。在搜集图片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阅读抄录有关文字说明。在活动中,我要求小组之间互相帮助——把自己发现的“非本组主题图片”推荐给别的小组。
将教室内墙壁划分为几个展区,每个小组一块。学生将挑选出来的风景名胜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贴在“展区”内,并在每幅图片下面,用字条标明风景名胜所在地及相关的名称,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这些字要求学生自己写。全班同学开展“游览”活动,本小组同学轮流当“导游”介绍本组展示的图片,其他同学当“游客”,“游客”也可向“导游”提问。我也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在“导游”时出现问题,我及时纠正、指点,保证学生的介绍正确、准确。
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搜集资料”、“布置展区”、“导游介绍”几个活动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这样的设计,将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及美术课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得到综合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