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殊土地基的工程性质和措施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x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特殊土地的分类、工程危害、以及特殊土地基的常用工程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对工程施工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特殊土地 工程危害 工程处理
  一、特殊土地的种类
  特殊土地是指与一般土地工程性质有显著差异的土类,即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具有特殊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
  我国幅员辽阔,在土的堆积形成过,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地质历史、物质成分和次生变化对土的性质有重大影响,形成种类很多各不同的特殊土,其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我国主要区域特殊土包括软土、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膨胀土等。这些特殊性土的工程性质差异很大且对工程的危害极大。因此,特殊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以及处理方法有重要意义。
  二、特殊土的工程危害
  软土地基强度低,地基沉降量大且不均匀,沉降速率高、沉降稳定时间长。而位于倾斜基岩或其他倾斜坚硬地层上的软土,当倾斜坡度较大时,除造成不均匀沉降外,还可能发生倾斜上软土的蠕变滑移。湿陷性黄土地基,遇水土地崩解,结构破坏,强度下降,产生湿陷。红粘土地区岩溶现象较为发育,红粘土下常有石芽、溶沟存在,且红粘土厚度分布不均,自上而下软硬变化明显,地基稳定性差、不均匀沉降大。膨胀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建筑物随季节性变化反复不断地不均匀升降,对低层尤其轻型建筑物危害严重等。建在这些地基上的建筑物,常常由于不良的地质病害,危及建筑物安全,造成建筑物开裂、滑移、倾倒、塌陷。
  由于特殊土的的不良地质现象。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由于对其性质认识不足,出现许多工程事故,有的被迫搬迁,有的耗费大量整治费用,有的工程遭受彻底的破坏,造成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总结了关于特殊土地基的工程处理措施,对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提高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下面将在这方面进行探讨。
  三.特殊土地基的常用处理措施
  特殊土地基由于其特殊性在工程施工中有特殊要求,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以下情况。
  (一)软土地基的常用处理措施
  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造成建筑物开裂损坏或严重影响使用等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为此在软土地基上设计、修建建筑物时,应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的共同工作,必须对建筑体型、荷载情况、结构类型和地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应采取的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和地基处理方法,从而减少软土地基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软土地基设计中经常采取的建筑、结构和施工措施如下:
  1、于表层有密实土层时,应充分利用作为天然地基的持力层,“轻基浅埋”是我国软土地区总结出来的好经验。
  2小筑物作用于地基的压力,可采用轻型结构、轻质墙体、空心构件、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等。
  3、理调整各部分的荷载分布、基础宽度或埋置深度,减小不均匀沉降。
  4、建筑物对变形要求较高时,采用较小的地基承载力。
  5、软土地基加载过大过快时,容易发生地基土塑流挤出的现象。可以采取控制施工进度、在建筑物四周打板桩围墙和采用反压法等措施防止地基土塑流挤出。
  6、施工时应注意对软土基坑的保护、减少扰动。
  7、一个建筑群中有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时,应当从沉降观点去考虑其相互影响及其对地面下一系列管道设施的影响。
  8、建筑物有不同结构形式时必须妥善处理(尤其在地震区),对不同的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必须断开。因为在地震中,软土上各类基础的附加下沉量是不同的。
  当采取的建筑、结构措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考虑采用地基加固处理措施。
  (二)膨胀土地基处理
  治理膨胀土病害,应建立在正确认识膨胀土的工程性质和病害发生机理的基础上,确定处理方法应根据土的胀缩等级、当地材料及施工工艺等结合本地区的工程实践经验,进行综合比较,寻求既经济又有效的智力措施。从国内外有关膨胀土地基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有:换土、化学固化处理、补偿垫层、预浸水、及其他改性、加筋、湿度控制和封闭等几种方法。也可采用桩基础或墩基。但經常采用换土和基础的措施。
  1、换土
  换土是膨胀土地基处理方法中最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挖除膨胀土,换填非膨胀土、灰土或砂砾土。
  在一定深度内的膨胀土含水量基本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该深度称之为临界深度。
  换土厚度根据膨胀土的强弱和当地的气候特定确定,要考虑受地面降影响。土体含水量急剧变化的深度,由于各地的气候不同,各地膨胀土的临界深度和临界含水量也有所不同。换土厚度基本上在1~2m,即强膨胀土为2m,中、弱膨胀土为1~1.5m,具体换土厚度通过变形计算确定,使剩余部分土的膨胀变形量在容许范围内。
  2、基础
  膨胀土地区对重要的建筑物或变形敏感的建筑物,也考虑采用桩基础。采用桩基础是桩端进入大气影响急剧层以下的深度应满足抗拔稳定性验算要求,其深度应达到胀缩活动区以下,且不得小于4倍桩径及1倍扩大端直径,最小深度应大于1.5m;为减少和消除膨胀对建筑物桩基的作用,宜采用钻、挖孔(扩底)灌注桩;同时为消除桩基受膨胀作用的危害,可在膨胀深度范围内,对桩墩本身沿桩周及承台采用非膨胀土做隔离层。
  (三)、红黏地基的处理
  红黏土地基的处理要针对地基不均匀性、土硐、地裂、收缩性裂隙及软弱持力层等问题进行。要坚持采取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方法,搞好红黏土地基的处理。
  1、 对不均匀地基
  不均匀地基可采用以下的措施处理:应优先考虑地基处理为主的措施,宜采用改变基宽、调整相邻地段基底压力、增减基础埋深,使基底下可压缩土厚相对均匀,对外露石芽,可用压缩材料褥垫处理;对土层厚度、状态分布不均的地段,用低压缩的材料置换处理。   2、 红黏土地基中的土硐处理
  (1)、红黏土地基中只有个别土硐存在,没有潜在发展的可能,对地基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可用下述方法进行加固处理。○1对浅埋土硐,实行地面开挖,清除软土,用块石回填,再加毛石混凝土至基础底面下0.3m,再用土夹石填至基础底面即可。○2对深埋土硐,地面上对准硐体顶板,打针孔多个,用水冲发将砂砾石灌进硐内,如灌注困难,可借助压力灌注细石混凝土。
  (2)、红黏土地基中有较多的土硐存在,并有潜在发展的趋势,对地基的稳定性较大,应考虑放弃红黏土地基,采用桩处理,其下伏基岩作持力层。
  3、 红黏土地基中的地裂处理
  首先查明地基地裂形成的原因、形状大小、延伸方向及分布规律。除与土硐,地面塌陷有关的地裂外,其余所有地裂都要进行冲天封实,防止地表水下渗,使深部红黏软化,形成土硐,地基更加失稳。在填实了地裂上施工建筑时,采用梁、拱跨越,并在基础设计和建筑结构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有潜在发展的地裂,在其密集地段和延伸地带,不宜拟建新的建筑物。
  4、 红黏土地基中收缩性裂隙的处理
  查明影响红黏土地基稳定的收缩性网格状裂隙的密集程度和延伸深度,再确定基础的类型和埋深。对丙级建筑物可适当加大建筑物角端基础的埋深,对炉窑等高温设施基础,要对土体的高温收缩性进行试验和研究,采取措施,防止因地基土的收缩开裂,引起构筑物基础的变化。
  房屋建成后,搞好排水设施,房前屋后植树离墙5m以外,株间4m为宜,避免根系延伸及根部吸水,造成红黏土地基开裂,建筑物受破坏。
  5、 红黏土地基中软弱持力层的处理
  软塑、流塑状红黏土强度低,压缩性高,用作建筑物、结构物地基时,必须进行加固处理,达到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的目的。
  (四)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措施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常采用的措施有:建筑措施、防水措施和地基处理措施。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对甲、乙、丙类建筑以防水和建筑措施为主。标本结合,防止地基湿陷,使建筑物安全正常使用。
  1. 建筑措施包括:
  (1)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和基础形式,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物适应地基的变形;
  (2)建筑結构的立面、平面应力求简单、规则,且长高比不宜大于3,或用沉降缝分成若干个体型简单的独立单元;
  (3)墙体优先选用轻质高强材料;
  (4)增设圈梁、基础梁、构造柱或芯柱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与空间刚度;
  (5)预留适应沉降的净空。
  2.防水措施:包括基本防水措施和严格防水措施。
  (1)基本防水措施:在建筑布置,场地排水,地面防水、散水等方面,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用水渗入地基内时,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2)严格防水措施:对重要建筑物或高等级湿陷性地基,在检漏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对防水地面、排水沟、检漏井和检漏管沟等设施提高设计标准。
  3.地基处理措施:应满足下列两点要求。
  (1)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
  (2)乙、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如采用垫层、强夯、挤密、预浸水和静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其他方法等。
  综上所述,特殊土地应根据其工程特性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避免或防范工程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徐至钧主编《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机械工业出版社
  [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作者简介:付晓江 1989.02.21 男 汉 四川成都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 助理工程师 大学本科 土木工程 成都理工大在读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温度裂缝,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以根治的难题。本文结合高层建筑工程实例,介绍了筏形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控制措施,给出了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的计算方法。实践表明,施工温度裂缝控制的效果明显,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指导。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混凝土温度;温度应力;计算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大体积混凝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高层建
期刊
摘 要:建筑带地下室目前已十分普遍,但随着地下室建筑的增多,地下室渗漏水问题也日益严峻,成为了一大质量难题。本文结合地下室工程实例,对漏水现象进行了介绍,就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出现的漏水提出相关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下室;渗漏;原因;防水;开裂;控制措施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紧张。因此,地下室的建
期刊
摘 要:路基不同部位填料的最小强度、最大粒径的要求按现行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的规定执行。路基压实检测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关键词:土方路基 ?质量控制? 措施  一、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  路基不同部位填料的最小强度、最大粒径的要求按现行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建筑电气施工监理工作与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电气;施工监理;安全管理  建筑电气施工监理与安全管理对保证工程监理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电气施工中既要抓质量又要促安全,必须对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严控安全关,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预控目标严格落实到施工中,最终促使工程保质保量安全的完成。  1 建筑电气施工监理准备阶段  1.1熟悉建
期刊
摘 要: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是一种新型脚手架,它凭借着自身诸多优势而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实例介绍了附着升降腳手架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对附着升降脚手架施工中的难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各关键阶段的控制措施,为附着升降脚手架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附着升降脚手架;应用;安全;施工难题;控制措施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业日益增多。脚手架作为建筑施工必须使用的
期刊
摘要:人工费的控制在建筑施工行业中难度非常大,主要原因是人员流动性大,且野外作业不同于车间管理;人工费控制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施工准备、环境、施工效率等方面,如果条件不具备,施工效率低,劳务班组干不出工程量导致工资很低又会引起劳务纠纷;往往重点工程和政治工程,工期紧、安全文明施工、质量要求高,因而人工费高。笔者根据在企业工作多年的体会,对工资含量控制及劳务工资管理,提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合理的水库运行管理方法是保证其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的关键,对促进水库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水库运行管理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文章主要针对水库运行管理存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库;运行管理;问题;对策  水库作为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生态等综合功能, 是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 优化水资源配置、防治水害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日渐增多,其质量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水利水电 工程 质量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项投资大、使用期限长的基础设施工程,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关系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污染物业越来越多,作为污染源的一部分——污水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对污水的收集处理也是现在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收集管网的建设使污水的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当前的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建议  由于现在社会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对污染物的处
期刊
摘 要: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常见的质量问题,若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很可能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安全。为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重点就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技术措施进行探讨,并总结工程实施的效果,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温控优化;工程效果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筑数量日益增加,对建筑施工材料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大体积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