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带地下室目前已十分普遍,但随着地下室建筑的增多,地下室渗漏水问题也日益严峻,成为了一大质量难题。本文结合地下室工程实例,对漏水现象进行了介绍,就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出现的漏水提出相关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下室;渗漏;原因;防水;开裂;控制措施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紧张。因此,地下室的建设也就越来越多。地下室的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资源短缺的难题,但是地下室工程质量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尤其是地下室渗漏水问题,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质量问题。地下室渗漏水的出现给建筑造成使用不便,引起钢筋锈蚀,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甚至影响结构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必须对地下室渗漏水问题加以控制。
2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面积约13.3万m2的大型地下室工程,发生的大量开裂(底板)和严重渗漏水现象。底板裂缝宽度为0.3~1.5mm,且大部分贯通。经过核算,这一工程事故主要由主体结构设计不当引起的。这些裂缝虽经13个月不断治理(堵漏),耗资上百万元,但仍难以根治。
3 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分析
结合本工程案例,在分析渗漏水原因之前,首先应研讨地下室结构选型,计算方法与施工详图(包括建施与结施)是否科学、合理,能否保证“结构安全”的功能目标;其次,是在上述基础上,研讨防水构造中各构造层次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既要做到包容、互补,又要减少它们之间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不得渗漏”的质量要求。
如何分析工程事故,找出其中真实的并且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因,是有关各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的建筑师、工程师们应具备的素质,而从工程事故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是大家共同期盼的。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来分析事故发生的过程,推断开裂与渗漏水的原因,具有“简明、直观、快捷”的效果。表1是根据现场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分析。
表1 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分析
4 控制措施
4.1 提高防水工程設计质量
地下工程设防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而提高设计质量,在地下工程中尤为重要;其中主体结构的强度、刚度、抗裂性和不均匀沉降的计算,应充分考虑地基土、地下水以及不同荷载阶段(含施工过程)的实际变化情况。在临近江、河、湖、海地区,因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源丰沛与水压较大,更应从严掌握。另外,“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变形缝、后浇带、施工缝以及各类桩、锚设施等易发生渗漏的部位,更应采取可靠设防与密封措施,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从而显示防水工程设计的综合效应。坚决克服目前实际存在的设防标准偏低、设计滞后和简单化的倾向,避免设计与施工脱节,以及“照抄规范套标图,建筑、结构两分家;防水设计几道线,出了问题奈何谁”的被动局面。
4.2 科学认识结构开裂与渗漏水的辩证关系
众所周知,混凝土出现开裂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普遍认为把结构裂缝的宽度限制在0.2mm以下,且不得贯通是安全的(见GB50108-2008第4.1.7条)。这条规定是基于一些实验数据,如“一个具有宽度为0.12mm的裂缝,开始每小时漏水量500mL,一年后每小时只有4mL。另一个实验,裂缝宽0.25mm,开始漏水量为每小时10000mL,一年后每小时只有10mL。说明裂缝有自愈现象外,还有自封闭现象。”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既要看到混凝土的微细裂缝有自愈和自封现象;然后也要看到,由这些裂缝带来的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因为在地下工程中,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就会引起渗漏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外力和内力的不利条件下,裂缝还会逐渐扩大,渗漏水程度也会进一步加剧。而带有侵蚀性介质的地下渗水,还会带来钢筋的腐蚀,混凝土剥落,降低承载力和缩短寿命问题,这些都应引起警惕。
4.3 底板防水构造宜设置滑动层
超长、超大的地下结构不应采用不设伸缩缝的做法。“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是一种超静定结构,其筏式底板、侧墙及地下隧道等,一般不存在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但有严格的防水和抗渗要求。因此必须解决施工期间温度收缩应力问题以及控制裂缝的开展,抗裂比防水(或抗渗)更为重要。另外,地下室结构一般置于坚硬的基岩、混凝土或地层上,所以会产生很大的外约束力。”本工程底板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分别为C35、P6,厚度为600mm,虽不属于大体积防水混凝土范围。但因C35单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较多,加上泵送混凝土施工需要,用水量较大,故在大面积浇筑防水混凝土中,温度收缩应力不可忽视。从底板混凝土浇筑养护后检查,初期底板表面未发现开裂现象。但当主体结构封顶并停止施工降水后,就出现大量开裂和渗漏情况,足见地下水压力之大,且有很大破坏性,并导致底板出现宽度为0.3~1.5mm之间裂缝,其中有不少贯穿性开裂。从4mm厚度橡胶沥青防水卷材的抗渗性能测算,在-11m的地下水压力下,有足够的抗渗性与安全性。因此,本工程底板过早出现开裂,既有地下结构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也与防水构造没有考虑滑动措施有关,更因大面积防水混凝土在浇筑初期水化热释放的温度收缩应力,形成底板对柔性防水层的巨大约束,导致卷材众多拉裂和破损,这些综合因素,是本工程底板在不同阶段一再发生开裂的科学解释。在今后类似工程中如能在卷材防水层与水泥砂浆保护层之间增加滑动层(如干铺一层350号油毡),就可大部分减少底板混凝土施工时产生的约束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底板迎水面设计采用双面自粘橡胶沥青卷材,主观考虑是确保卷材与底板的粘结性,提高卷材防水层的水密性与整体性。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如底板与卷材之间、卷材与垫层之间粘结得越好,则两者之间约束力越大,卷材撕裂的概率越高。从趋利避害角度考虑,最好方法是选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并采取干铺法铺贴,这在GB50108-2008第4.3.16条上也有具体规定。 4.4 地下防水工程應坚持“施工程序、施工条件和成品保护”方面的有关要求
“施工程序一般常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建造时,按照经过会审后的设计图纸要求,施工中结构受力状态,并考虑相关施工工艺、施工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设定的先后序列”;“施工条件实际上要解决热涨冷缩与湿胀干缩的问题,解决好防水材料与基层之间的两张皮的问题”;在地下工程中,还须重点考虑不同结构、不同荷载下结构变位差异,以及地基土不同均匀沉降的影响。据了解,本工程有关各方对这方面关注不够,也没形成书面文件,从而达不到相互检查和监督之责。
4.5 堵漏补强应在裂缝渗漏水原因清楚后方可进行
由于防水工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检验地下室是否渗漏,必须在上部主体结构及地下回填土全部完成后进行。同时尚需考虑雨季时地下水位的上升及施工阶段地下降水停止后的影响”。显然,本工程发生裂缝与渗漏水后,没有组织有关各方及相关人员进行会诊,并制定科学堵漏补强方案,实是一个责任心和决策上的失误。而在真实原因未查清之前,轻率地将渗漏水责任转嫁给防水施工方,也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4.6 堵漏、补强方案不应破坏原有主体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GB50108-2008第9.2.5条强调,“结构仍在变形,未稳定的裂缝,应待结构稳定后再进行处理”,这一点在本工程渗漏水治理中未引起重视。通过现场堵漏治理情况调查,地下室渗漏点呈片状和集中现象,仅靠补漏是无法达到止水目的的。如该工程采用水溶性聚氨酯高压注浆,在许多渗漏点注浆后,发现本处止水,而在其他部位又冒出新的裂缝与渗漏点,且裂缝宽度更大,渗漏水更为严重。另外,在本工程堵漏施工中还见到,注浆材料随地下水的流动而大量流失,而高压注浆的压力,还导致结构底板在个别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隆起和开裂,这不仅破坏了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并对建筑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结构底板不断开裂和隆起,也进一步破坏了柔性防水层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正因多道防水措施的失效,才使地下室的渗漏水越趋严重,而难以根治。有专家认为,注浆、补强材料应充分考虑与原有结构混凝土(含钢筋)之间相互粘结性,同时还要经受长期外力作用下两者同步变形的考验。
5 结束语
总之,地下室渗漏水是常见的质量通病,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到设计、施工及环境等方面。因此,要控制渗漏水问题的出现,应从设计、选材、施工等方面着手,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抓住细节,严把质量关,出现渗漏水问题不推卸责任,及时采取措施。相信地下室外围渗漏水问题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 梁国辉.地下室工程渗漏水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6年第18期
[2] 李冰.地下室渗漏水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引进与咨询,2004年12期
关键词:地下室;渗漏;原因;防水;开裂;控制措施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紧张。因此,地下室的建设也就越来越多。地下室的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资源短缺的难题,但是地下室工程质量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尤其是地下室渗漏水问题,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质量问题。地下室渗漏水的出现给建筑造成使用不便,引起钢筋锈蚀,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甚至影响结构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必须对地下室渗漏水问题加以控制。
2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面积约13.3万m2的大型地下室工程,发生的大量开裂(底板)和严重渗漏水现象。底板裂缝宽度为0.3~1.5mm,且大部分贯通。经过核算,这一工程事故主要由主体结构设计不当引起的。这些裂缝虽经13个月不断治理(堵漏),耗资上百万元,但仍难以根治。
3 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分析
结合本工程案例,在分析渗漏水原因之前,首先应研讨地下室结构选型,计算方法与施工详图(包括建施与结施)是否科学、合理,能否保证“结构安全”的功能目标;其次,是在上述基础上,研讨防水构造中各构造层次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既要做到包容、互补,又要减少它们之间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不得渗漏”的质量要求。
如何分析工程事故,找出其中真实的并且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因,是有关各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的建筑师、工程师们应具备的素质,而从工程事故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是大家共同期盼的。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来分析事故发生的过程,推断开裂与渗漏水的原因,具有“简明、直观、快捷”的效果。表1是根据现场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分析。
表1 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分析
4 控制措施
4.1 提高防水工程設计质量
地下工程设防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而提高设计质量,在地下工程中尤为重要;其中主体结构的强度、刚度、抗裂性和不均匀沉降的计算,应充分考虑地基土、地下水以及不同荷载阶段(含施工过程)的实际变化情况。在临近江、河、湖、海地区,因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源丰沛与水压较大,更应从严掌握。另外,“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变形缝、后浇带、施工缝以及各类桩、锚设施等易发生渗漏的部位,更应采取可靠设防与密封措施,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从而显示防水工程设计的综合效应。坚决克服目前实际存在的设防标准偏低、设计滞后和简单化的倾向,避免设计与施工脱节,以及“照抄规范套标图,建筑、结构两分家;防水设计几道线,出了问题奈何谁”的被动局面。
4.2 科学认识结构开裂与渗漏水的辩证关系
众所周知,混凝土出现开裂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普遍认为把结构裂缝的宽度限制在0.2mm以下,且不得贯通是安全的(见GB50108-2008第4.1.7条)。这条规定是基于一些实验数据,如“一个具有宽度为0.12mm的裂缝,开始每小时漏水量500mL,一年后每小时只有4mL。另一个实验,裂缝宽0.25mm,开始漏水量为每小时10000mL,一年后每小时只有10mL。说明裂缝有自愈现象外,还有自封闭现象。”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既要看到混凝土的微细裂缝有自愈和自封现象;然后也要看到,由这些裂缝带来的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因为在地下工程中,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就会引起渗漏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外力和内力的不利条件下,裂缝还会逐渐扩大,渗漏水程度也会进一步加剧。而带有侵蚀性介质的地下渗水,还会带来钢筋的腐蚀,混凝土剥落,降低承载力和缩短寿命问题,这些都应引起警惕。
4.3 底板防水构造宜设置滑动层
超长、超大的地下结构不应采用不设伸缩缝的做法。“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是一种超静定结构,其筏式底板、侧墙及地下隧道等,一般不存在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但有严格的防水和抗渗要求。因此必须解决施工期间温度收缩应力问题以及控制裂缝的开展,抗裂比防水(或抗渗)更为重要。另外,地下室结构一般置于坚硬的基岩、混凝土或地层上,所以会产生很大的外约束力。”本工程底板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分别为C35、P6,厚度为600mm,虽不属于大体积防水混凝土范围。但因C35单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较多,加上泵送混凝土施工需要,用水量较大,故在大面积浇筑防水混凝土中,温度收缩应力不可忽视。从底板混凝土浇筑养护后检查,初期底板表面未发现开裂现象。但当主体结构封顶并停止施工降水后,就出现大量开裂和渗漏情况,足见地下水压力之大,且有很大破坏性,并导致底板出现宽度为0.3~1.5mm之间裂缝,其中有不少贯穿性开裂。从4mm厚度橡胶沥青防水卷材的抗渗性能测算,在-11m的地下水压力下,有足够的抗渗性与安全性。因此,本工程底板过早出现开裂,既有地下结构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也与防水构造没有考虑滑动措施有关,更因大面积防水混凝土在浇筑初期水化热释放的温度收缩应力,形成底板对柔性防水层的巨大约束,导致卷材众多拉裂和破损,这些综合因素,是本工程底板在不同阶段一再发生开裂的科学解释。在今后类似工程中如能在卷材防水层与水泥砂浆保护层之间增加滑动层(如干铺一层350号油毡),就可大部分减少底板混凝土施工时产生的约束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底板迎水面设计采用双面自粘橡胶沥青卷材,主观考虑是确保卷材与底板的粘结性,提高卷材防水层的水密性与整体性。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如底板与卷材之间、卷材与垫层之间粘结得越好,则两者之间约束力越大,卷材撕裂的概率越高。从趋利避害角度考虑,最好方法是选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并采取干铺法铺贴,这在GB50108-2008第4.3.16条上也有具体规定。 4.4 地下防水工程應坚持“施工程序、施工条件和成品保护”方面的有关要求
“施工程序一般常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建造时,按照经过会审后的设计图纸要求,施工中结构受力状态,并考虑相关施工工艺、施工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设定的先后序列”;“施工条件实际上要解决热涨冷缩与湿胀干缩的问题,解决好防水材料与基层之间的两张皮的问题”;在地下工程中,还须重点考虑不同结构、不同荷载下结构变位差异,以及地基土不同均匀沉降的影响。据了解,本工程有关各方对这方面关注不够,也没形成书面文件,从而达不到相互检查和监督之责。
4.5 堵漏补强应在裂缝渗漏水原因清楚后方可进行
由于防水工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检验地下室是否渗漏,必须在上部主体结构及地下回填土全部完成后进行。同时尚需考虑雨季时地下水位的上升及施工阶段地下降水停止后的影响”。显然,本工程发生裂缝与渗漏水后,没有组织有关各方及相关人员进行会诊,并制定科学堵漏补强方案,实是一个责任心和决策上的失误。而在真实原因未查清之前,轻率地将渗漏水责任转嫁给防水施工方,也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4.6 堵漏、补强方案不应破坏原有主体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GB50108-2008第9.2.5条强调,“结构仍在变形,未稳定的裂缝,应待结构稳定后再进行处理”,这一点在本工程渗漏水治理中未引起重视。通过现场堵漏治理情况调查,地下室渗漏点呈片状和集中现象,仅靠补漏是无法达到止水目的的。如该工程采用水溶性聚氨酯高压注浆,在许多渗漏点注浆后,发现本处止水,而在其他部位又冒出新的裂缝与渗漏点,且裂缝宽度更大,渗漏水更为严重。另外,在本工程堵漏施工中还见到,注浆材料随地下水的流动而大量流失,而高压注浆的压力,还导致结构底板在个别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隆起和开裂,这不仅破坏了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并对建筑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结构底板不断开裂和隆起,也进一步破坏了柔性防水层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正因多道防水措施的失效,才使地下室的渗漏水越趋严重,而难以根治。有专家认为,注浆、补强材料应充分考虑与原有结构混凝土(含钢筋)之间相互粘结性,同时还要经受长期外力作用下两者同步变形的考验。
5 结束语
总之,地下室渗漏水是常见的质量通病,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到设计、施工及环境等方面。因此,要控制渗漏水问题的出现,应从设计、选材、施工等方面着手,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抓住细节,严把质量关,出现渗漏水问题不推卸责任,及时采取措施。相信地下室外围渗漏水问题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 梁国辉.地下室工程渗漏水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6年第18期
[2] 李冰.地下室渗漏水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引进与咨询,200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