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9-01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笔者总结出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一种方法是按照想象的不同方式,抓住想象的特点,注意相应的培养角度
(一)鼓励无意想象。
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进行的意识流的训练就是一种对无意想象的训练。意识流模拟人物思绪是信马由缰的,其中可能会有草蛇灰线、蛛丝马迹可寻,只要求把握住自己的情感进行意识的宣泄,这是一种展现心理内容和情绪的有效手段,我们取它的容易被运用的优势,甩掉那些刻板的束缚,放开手脚,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这种在情感的渲泻里自然展开的想象往往可以找到恰当的形象来表达。我们以此为例可以让学生们回忆小学生活等等,让学生找到表达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完全都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它带有自我特性,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使写作训练顺利完成。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养成无意想象的习惯,让学生明白,校园漫步、街头见闻、书中浏览都不能无动于衷,都可以引起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只要把这些想象的轨迹用语言记录下来,并整理充实,便成为思路明晰的文章,这种无意想象有时就是激发灵感的契机。当然,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也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开拓思路、展开想象的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去想象。
(二)培养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再造想象的方法是:第一,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一个人的表象越丰富,再造内容也就越丰富。再造想象不仅依赖于表象的数量,而且也依赖于表象的质量。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越正确,再造想象的内容也就越正确。第二,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再造想象是依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进行的,一个人看小说,如果读不懂,就不可能有小说中主人公的再造想象。第三,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把握形象。文学形象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构成的。尤其是诗歌,诗人往往先描绘出个别的形象,再以相关形象构成的表象群,构成比单个形象更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因此,我们读文章时,在头脑中首先要有清晰的意象,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头脑中就会出现细雨、朝雾、客栈、柳树、离人等形象,仅只支离破碎的形象不能动人,还需将这些形象叠加,此时就会出现一个春雨绵绵、空气清新的古城形象,在这被春雨洗过的客舍和柳色的青郁里,气氛显得那么凄清,诗人的离别也就深深地打动了人心。因此我们进行再造想象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有个别形象的想象,还要有整体的把握,找到形象叠加后的意蕴,把握具体情境才能达到审美的效果。
(三)培养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创造想象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条件:一是,把创作的需要与个人的世界观和审美情感相结合,才有获得创造想象的动力。二是,提供原型启发。大多数情况下,想象是由当前的知觉形象所激发起来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发生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11),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这一原型的启发作用,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基础。古诗的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很好的原型。如让学生根据《天净沙·秋思》的内容描绘出景物“天涯羁旅图”或编一则小故事都可以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补充和想象的展开。原型的启发,要善于从其他事物中引发学生的联想,找出事物本身的特点与所创造事物之间的同构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之成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日常用品、自然现象、机器、文字描述等,都可能成为创造活动的原型。三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而又不过分紧张,此时往往能激发人的灵感,从而导致人的创造活动。
二、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填补空白法”来调动学生的想象
(一)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设悬念。
如我们讲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独立西楼,究竟想了些什么?愁到什么程度?由这些悬念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在人物描写、情节叙述、感情延展上留下的“空白”进行想象和补充,探索弦外之音,意外之趣,从而达到审美和创美的效果,得到能力上的训练。当然,填补“空白”的方法有很多,教师的任务关键在于准确找到“空白”点,设计好引导联想的步骤,注意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深度。
(二)善于留下“空白”,让学生去补足。
是指在对特定的事物进行描述时,在形象或动作行为的叙述完成之后,教师要找到“空白”,启发学生对事物由点及面,由物及人,由局部到整体,由现实到未来进行补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学生在教师设立的情境下,说老师生气时把板擦拍在桌子上,不仅对老师和板擦进行描述,还可以进一步写粉笔灰和桌子。有的学生这样写到:“老师用力将板擦拍在讲桌上,腾起的粉尘淹没了前排的同学,似乎它们也对这些调皮的学生不满。” 这是由形象到新形象的补足。改写、扩写、续写、写童话、编故事都是行之有效的补足空白的办法。
(三)写作中培养想象力。
作文诞生的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想象、创造性加工与抽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也离不开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心理现象在写作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活动系统。通过对作文创作过程的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我们在写作能力的訓练过程中要遵循模仿与创造相结合的规律;再造与创造相结合的规律;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规律。这三个规律符合教学的形象性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创造的基本要求,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写出有个性,有创新的作文起指导性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在各个环节中抓住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进行阅读写作实践的规律进行培养,才具有科学性,才会真正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9-01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笔者总结出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一种方法是按照想象的不同方式,抓住想象的特点,注意相应的培养角度
(一)鼓励无意想象。
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进行的意识流的训练就是一种对无意想象的训练。意识流模拟人物思绪是信马由缰的,其中可能会有草蛇灰线、蛛丝马迹可寻,只要求把握住自己的情感进行意识的宣泄,这是一种展现心理内容和情绪的有效手段,我们取它的容易被运用的优势,甩掉那些刻板的束缚,放开手脚,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这种在情感的渲泻里自然展开的想象往往可以找到恰当的形象来表达。我们以此为例可以让学生们回忆小学生活等等,让学生找到表达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完全都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它带有自我特性,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使写作训练顺利完成。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养成无意想象的习惯,让学生明白,校园漫步、街头见闻、书中浏览都不能无动于衷,都可以引起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只要把这些想象的轨迹用语言记录下来,并整理充实,便成为思路明晰的文章,这种无意想象有时就是激发灵感的契机。当然,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也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开拓思路、展开想象的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去想象。
(二)培养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再造想象的方法是:第一,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一个人的表象越丰富,再造内容也就越丰富。再造想象不仅依赖于表象的数量,而且也依赖于表象的质量。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越正确,再造想象的内容也就越正确。第二,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再造想象是依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进行的,一个人看小说,如果读不懂,就不可能有小说中主人公的再造想象。第三,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把握形象。文学形象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构成的。尤其是诗歌,诗人往往先描绘出个别的形象,再以相关形象构成的表象群,构成比单个形象更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因此,我们读文章时,在头脑中首先要有清晰的意象,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头脑中就会出现细雨、朝雾、客栈、柳树、离人等形象,仅只支离破碎的形象不能动人,还需将这些形象叠加,此时就会出现一个春雨绵绵、空气清新的古城形象,在这被春雨洗过的客舍和柳色的青郁里,气氛显得那么凄清,诗人的离别也就深深地打动了人心。因此我们进行再造想象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有个别形象的想象,还要有整体的把握,找到形象叠加后的意蕴,把握具体情境才能达到审美的效果。
(三)培养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创造想象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条件:一是,把创作的需要与个人的世界观和审美情感相结合,才有获得创造想象的动力。二是,提供原型启发。大多数情况下,想象是由当前的知觉形象所激发起来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发生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11),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这一原型的启发作用,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基础。古诗的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很好的原型。如让学生根据《天净沙·秋思》的内容描绘出景物“天涯羁旅图”或编一则小故事都可以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补充和想象的展开。原型的启发,要善于从其他事物中引发学生的联想,找出事物本身的特点与所创造事物之间的同构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之成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日常用品、自然现象、机器、文字描述等,都可能成为创造活动的原型。三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而又不过分紧张,此时往往能激发人的灵感,从而导致人的创造活动。
二、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填补空白法”来调动学生的想象
(一)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设悬念。
如我们讲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独立西楼,究竟想了些什么?愁到什么程度?由这些悬念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在人物描写、情节叙述、感情延展上留下的“空白”进行想象和补充,探索弦外之音,意外之趣,从而达到审美和创美的效果,得到能力上的训练。当然,填补“空白”的方法有很多,教师的任务关键在于准确找到“空白”点,设计好引导联想的步骤,注意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深度。
(二)善于留下“空白”,让学生去补足。
是指在对特定的事物进行描述时,在形象或动作行为的叙述完成之后,教师要找到“空白”,启发学生对事物由点及面,由物及人,由局部到整体,由现实到未来进行补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学生在教师设立的情境下,说老师生气时把板擦拍在桌子上,不仅对老师和板擦进行描述,还可以进一步写粉笔灰和桌子。有的学生这样写到:“老师用力将板擦拍在讲桌上,腾起的粉尘淹没了前排的同学,似乎它们也对这些调皮的学生不满。” 这是由形象到新形象的补足。改写、扩写、续写、写童话、编故事都是行之有效的补足空白的办法。
(三)写作中培养想象力。
作文诞生的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想象、创造性加工与抽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也离不开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心理现象在写作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活动系统。通过对作文创作过程的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我们在写作能力的訓练过程中要遵循模仿与创造相结合的规律;再造与创造相结合的规律;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规律。这三个规律符合教学的形象性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创造的基本要求,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写出有个性,有创新的作文起指导性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在各个环节中抓住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进行阅读写作实践的规律进行培养,才具有科学性,才会真正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