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矛盾规律告诉我们在把握全局和整体的基础上,仍需重点突破,紧紧抓住民生发展的主要矛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民生发展的战略重点。民生发展重点任务的选择,关系着众多突出社会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关系着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关系着陕西奋力追赶超越的目标能否实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突破,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关键词:新时代;陕西;民生七有
“民生七有”,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顺应了老百的新期待和新需求。从“幼有所育”到“弱有所扶”,基本涵盖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命全周期的各个重要方面,精准发力,更全面地补齐了民生短板,集中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聚焦“民生七有”,每一个领域的要求都是沉甸甸的,唯有付出极大努力方能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陕西省应以服务型政府为依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七有”领域为民生建设关键发力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领三秦百姓创造美好新生活。
一、幼有所育与学前教育普惠性
“幼有所育”旨在满足学前幼儿的教育需求,为所有幼儿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饱含了党和政府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爱。一般而言,“幼”包括了0-3岁的婴幼儿、 3-6岁学前幼儿两部分群体。前者主要由家庭承担教养责任,而后者则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受众。就陕西省而言,学前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全省城乡、各地区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发展不充分表现为学前教育在数量、质量、师资等很多领域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任务仍然很重。这些突出问题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学前教育普惠性严重不足,加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学前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当前我省居民的幼儿教育需求主要依靠市场解决,政府责任缺失严重,学前教育发展普惠性严重不足,好入园、入好园仍是陕西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普惠性幼兒园太少等,这意味着未来我省不仅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更要大力推进与城市规划相配套的公办学前教育,满足陕西人民“好入园、入好园”的新期待。这正是陕西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生蓝图的重要体现。
二、学有所教与促进教育公平
“学有所教”旨在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保障人民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权。教育发展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在知识经济时代,建设教育强省是陕西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陕西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教育不公问题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人民群众意见较大的基础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全省人民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民生需求,是我省民生工作的突出短板。
2018年11月教育部官方网站针对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出现的突出问题发布一则通报,通报点名批评了湖南省耒阳市、陕西省西安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三起典型案例,通报指出“陕西省西安市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疏于管理,一度允许一些民办初中违规采取小升初综合素质测评、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点考’等方式掐尖招生,使其在体量、质量上与公办学校拉开较大差距,催生民办学校‘择校热’,群众对当地教育工作很不满”。根据《2018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省中小学招生总人数增长的同时,学校总数反而下降明显,排除掉个别学校合并的因素,整体仍反映出基础教育建设滞后于人民的教育需求增长,由此带来大班额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务必深刻反思,以实现教育公平为核心,优先发展公共基础教育,解决公共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公平问题。结合陕西人民在教育领域的新期待,陕西应特别注重提升公办基础教育质量,规范民办基础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我省各级教育质量,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享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权利。
三、劳有所得与业有所就、收入增长
“劳有所得”旨在满足人民的就业需求及收入保障需求。实现“劳有所得”,“业有所就”是基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陕西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工作,特别要把重点人群关心和帮助到位。如果他们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传导带来更多社会问题”。结合我省实际,未来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过剩产能职工、返乡农民工以及退役军人是我省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关注群体。
实现劳有所得,要筑牢工资保障制度、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是关键。一方面,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及工资协商制度,严惩各类“拖薪”“欠薪”等不良社会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我省居民人均收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目前,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乡差距大、行业差距大、地区差距大,未来任务艰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坚持“两个同步”,即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四、老有所养与“人工智能+养老”
“老有所养”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保障老年人拥有体面的基本生活水平。
应对老龄化挑战,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基础。我省不断改革和完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各级养老保险制度,为达成“全民养老”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748万人。与此同时,养老保障制度的全民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新时代养老保障的战略部署中,陕西应致力于建成覆盖全民、公平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应对老龄化挑战,养老产业的创新发展是亮点。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这个维度看,人口老龄化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不断升级换代,在满足其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他们追求更加舒适体面的晚年生活。因此,人口老龄化在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产业演变、社会发展等带来了一系列机遇。未来国内消费需求结构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必然发生重大变化,未来以老年人口为主的消费市场,如医药、服务、旅游等市场将不断扩张,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人工智能未来将在养老服务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探索“人工智能+养老”,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的损失、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智能机器人有助于解决未来因老年人口增长,护工、养老机构等资源不足所带来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问题,协助老年人独立生活,成为居家养老的重要帮手。陕西依托丰富的高教资源,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化解老龄化危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五、病有所医与健康陕西建设
“病有所医”旨在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健康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亦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016年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陕西省发布《健康陕西2030规划纲要》,标志着新时代我省卫生计生工作将以“健康陕西”为主线,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健康陕西战略的实施,制度性建设和体系性改进是关键,组织协调是保障。2018年7月全国首个省部级健康委——“健康陕西建设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作为专门机构负责健康陕西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相关监测、考核办法,努力打造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和群众参与的健康陕西工作机制。
六、住有所居与住房定位回归
“住有所居”旨在满足人民的住房保障需求,保障人民居住权。住房是人类定居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载体,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居住权是政府的重要社会职责。
随着我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居住水平大幅提高。隨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住房价格长期高位运行,城市住房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省房价涨幅迅猛,加之我省城市住房的刚性需求逐年增加,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较为严重,城镇大量中低收入阶层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商品房市场购买到合适的住房。降低房价,抵制投机,成为居民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和当前对政府的重要期望。住有所居的首要任务是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这一根本定位。围绕这个根本定位,一方面建立健全房地产监督相关的体制机制,严厉打击各类投机行为,通过各种调控政策使房价理性回归,真正回归房屋最本质的居住属性;另一方面,住房保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早日实现全省人民“住有所居”。
七、弱有所扶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弱有所扶”旨在满足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保障人民的发展权。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彰显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弱”,广义上涵盖了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和发展困境的各类群体,即生存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两类群体。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作焦点主要集中于前者,在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后者,这恰恰是我们过去常常忽视的。发展型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贫困和权利的贫困。由于自身或社会条件不足而导致这类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缺失,从而在社会中处于发展困境。一般包括残疾人、妇女、儿童和老年等多种群体。截至2016年底,陕西省持证残疾人数为1275550人。2017年陕西省0-14岁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分别为14.34%、16.81%,社会总抚养比近年来不断攀升,社会发展压力增大 。
发展型贫困问题比前者更复杂,解决起来更困难。专业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在提高该群体社会参与度,充分挖掘该群体发展潜力最终使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融入社会方面优势显著。我省应特别重视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培养,借鉴上海、深圳等地成熟的社工机构运行模式,充分发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潜力。
八、结语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前,陕西在民生领域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距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不小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顶层设计,从战略的高度提升陕西民生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奋力追赶超越,带领陕西人民不断创造美好新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关键词:新时代;陕西;民生七有
“民生七有”,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顺应了老百的新期待和新需求。从“幼有所育”到“弱有所扶”,基本涵盖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命全周期的各个重要方面,精准发力,更全面地补齐了民生短板,集中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聚焦“民生七有”,每一个领域的要求都是沉甸甸的,唯有付出极大努力方能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陕西省应以服务型政府为依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七有”领域为民生建设关键发力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领三秦百姓创造美好新生活。
一、幼有所育与学前教育普惠性
“幼有所育”旨在满足学前幼儿的教育需求,为所有幼儿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饱含了党和政府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爱。一般而言,“幼”包括了0-3岁的婴幼儿、 3-6岁学前幼儿两部分群体。前者主要由家庭承担教养责任,而后者则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受众。就陕西省而言,学前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全省城乡、各地区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发展不充分表现为学前教育在数量、质量、师资等很多领域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任务仍然很重。这些突出问题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学前教育普惠性严重不足,加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学前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当前我省居民的幼儿教育需求主要依靠市场解决,政府责任缺失严重,学前教育发展普惠性严重不足,好入园、入好园仍是陕西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普惠性幼兒园太少等,这意味着未来我省不仅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更要大力推进与城市规划相配套的公办学前教育,满足陕西人民“好入园、入好园”的新期待。这正是陕西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生蓝图的重要体现。
二、学有所教与促进教育公平
“学有所教”旨在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保障人民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权。教育发展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在知识经济时代,建设教育强省是陕西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陕西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教育不公问题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人民群众意见较大的基础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全省人民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民生需求,是我省民生工作的突出短板。
2018年11月教育部官方网站针对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出现的突出问题发布一则通报,通报点名批评了湖南省耒阳市、陕西省西安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三起典型案例,通报指出“陕西省西安市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疏于管理,一度允许一些民办初中违规采取小升初综合素质测评、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点考’等方式掐尖招生,使其在体量、质量上与公办学校拉开较大差距,催生民办学校‘择校热’,群众对当地教育工作很不满”。根据《2018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省中小学招生总人数增长的同时,学校总数反而下降明显,排除掉个别学校合并的因素,整体仍反映出基础教育建设滞后于人民的教育需求增长,由此带来大班额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务必深刻反思,以实现教育公平为核心,优先发展公共基础教育,解决公共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公平问题。结合陕西人民在教育领域的新期待,陕西应特别注重提升公办基础教育质量,规范民办基础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我省各级教育质量,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享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权利。
三、劳有所得与业有所就、收入增长
“劳有所得”旨在满足人民的就业需求及收入保障需求。实现“劳有所得”,“业有所就”是基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陕西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工作,特别要把重点人群关心和帮助到位。如果他们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传导带来更多社会问题”。结合我省实际,未来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过剩产能职工、返乡农民工以及退役军人是我省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关注群体。
实现劳有所得,要筑牢工资保障制度、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是关键。一方面,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及工资协商制度,严惩各类“拖薪”“欠薪”等不良社会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我省居民人均收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目前,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乡差距大、行业差距大、地区差距大,未来任务艰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坚持“两个同步”,即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四、老有所养与“人工智能+养老”
“老有所养”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保障老年人拥有体面的基本生活水平。
应对老龄化挑战,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基础。我省不断改革和完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各级养老保险制度,为达成“全民养老”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748万人。与此同时,养老保障制度的全民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新时代养老保障的战略部署中,陕西应致力于建成覆盖全民、公平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应对老龄化挑战,养老产业的创新发展是亮点。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这个维度看,人口老龄化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不断升级换代,在满足其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他们追求更加舒适体面的晚年生活。因此,人口老龄化在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产业演变、社会发展等带来了一系列机遇。未来国内消费需求结构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必然发生重大变化,未来以老年人口为主的消费市场,如医药、服务、旅游等市场将不断扩张,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人工智能未来将在养老服务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探索“人工智能+养老”,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的损失、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智能机器人有助于解决未来因老年人口增长,护工、养老机构等资源不足所带来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问题,协助老年人独立生活,成为居家养老的重要帮手。陕西依托丰富的高教资源,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化解老龄化危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五、病有所医与健康陕西建设
“病有所医”旨在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健康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亦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016年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陕西省发布《健康陕西2030规划纲要》,标志着新时代我省卫生计生工作将以“健康陕西”为主线,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健康陕西战略的实施,制度性建设和体系性改进是关键,组织协调是保障。2018年7月全国首个省部级健康委——“健康陕西建设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作为专门机构负责健康陕西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相关监测、考核办法,努力打造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和群众参与的健康陕西工作机制。
六、住有所居与住房定位回归
“住有所居”旨在满足人民的住房保障需求,保障人民居住权。住房是人类定居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载体,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居住权是政府的重要社会职责。
随着我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居住水平大幅提高。隨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住房价格长期高位运行,城市住房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省房价涨幅迅猛,加之我省城市住房的刚性需求逐年增加,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较为严重,城镇大量中低收入阶层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商品房市场购买到合适的住房。降低房价,抵制投机,成为居民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和当前对政府的重要期望。住有所居的首要任务是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这一根本定位。围绕这个根本定位,一方面建立健全房地产监督相关的体制机制,严厉打击各类投机行为,通过各种调控政策使房价理性回归,真正回归房屋最本质的居住属性;另一方面,住房保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早日实现全省人民“住有所居”。
七、弱有所扶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弱有所扶”旨在满足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保障人民的发展权。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彰显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弱”,广义上涵盖了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和发展困境的各类群体,即生存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两类群体。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作焦点主要集中于前者,在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后者,这恰恰是我们过去常常忽视的。发展型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贫困和权利的贫困。由于自身或社会条件不足而导致这类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缺失,从而在社会中处于发展困境。一般包括残疾人、妇女、儿童和老年等多种群体。截至2016年底,陕西省持证残疾人数为1275550人。2017年陕西省0-14岁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分别为14.34%、16.81%,社会总抚养比近年来不断攀升,社会发展压力增大 。
发展型贫困问题比前者更复杂,解决起来更困难。专业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在提高该群体社会参与度,充分挖掘该群体发展潜力最终使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融入社会方面优势显著。我省应特别重视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培养,借鉴上海、深圳等地成熟的社工机构运行模式,充分发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潜力。
八、结语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前,陕西在民生领域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距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不小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顶层设计,从战略的高度提升陕西民生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奋力追赶超越,带领陕西人民不断创造美好新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