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市场再定位与营销创新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很多旅游目的地定位模糊,缺少各自特有资源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面临的竞争环境、特点和问题较为突出,决定了理论界应该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再定位和营销创新体系的研究。从顾客价值视角构建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理论框架和内容,能够把旅游目的地的各利益相关方联系起来,并满足各自其利益需求,有利于围绕旅游目的地顾客价值的挖掘和提升,最终建立旅游目的地竞争优势,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定位;营销创新
  
  从空间范围看,旅游目的地既可以是一个具体景点,一个城镇,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内的某个地区或整个国家,甚至是地球上一片更大的地方。本文所指的旅游目的地界定为地区层面的旅游目的地,如青岛的旅游区域、日照的旅游区域等。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旅游消费发生地,是一个地区旅游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和综合竞争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准。我国旅游目的地存在区域间的竞争不均衡、竞争结构不系统、竞争层次单一、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有待提高、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学术界深入探讨。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述评
  旅游目的地营销由于能综合考虑到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旅游产业的长远规划、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等不同层面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营销的整体内容和功能取向,因此有关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如李宏(2007)构建了一个以旅游目的地形象为核心的营销框架。龙江智(2005)认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综合来看,国内外有关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有几个视角:从旅游企业的视角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形象、服务的开发、推广和销售;从政府视角研究旅游目的地营销规划、推广等;从旅游者的视角研究游客旅游产品消费动机、旅游决策以及顾客满意和忠诚;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提升。
  旅游企业和政府从旅游产品、服务等的供给方探讨旅游目的地营销,易忽略顾客价值(本文顾客价值通指旅游者价值)的满足;旅游者和相关利益者从营销的局部问题对目的地顾客价值进行挖掘,且缺乏深度。旅游目的地营销活动中,顾客价值是营销主体服务、旅游者满意、旅游目的地获益的纽带,顾客价值的创造与获取是旅游目的地竞争优势的来源。另外,在旅游目的研究中缺乏对旅游目的地再定位的持续研究。由于一个旅游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旅游目的地在顾客心目中形成品牌认知,到顾客自我心智中形成旅游目的品牌定位,后续顾客和旅游目的地的接触,最终到旅游目的地涉及的全部利益相关者的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智中的定位会因营销传播不一致而导致目的地定位缺失,使得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动机不明晰,久而久之旅游目的地就会从消费者的心智中失去。
  二、日照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再定位
  相对于山东其他海滨城市,日照的旅游市场发展较慢,同时也缺乏自身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下通过SWOT一般环境分析方法对日照旅游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研究。
  (一)优势分析
  日照地理位置优越,日照是“日出初光先照”的地区;日照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适合多种旅游项目,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养之地;日照基建优势突出,拥有国家卫生城市荣誉。
  (二)劣势分析
  日照市旅游产品开发乏力,开发深度和广度亟待增强,特色旅游产品缺乏;旅游地市场定位不明确。
  (三)机会分析
  旅游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能起到先导和带动作用。
  (四)威胁分析
  旅游产品的地域组织问题突出,旅游产品开发以资源为导向,景区之间缺乏协调与联系,开发建设分工不明,竞争多、协作少,联合开发、综合开发局势没有形成,从而导致产品类型重复,特色不明显,不能发挥旅游产品的协同效应,相比其他沿海城市缺少先发优势。
  日照旅游目的地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以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资源导向严重的劣势和不足,同时要注重优势资源深挖掘,合理协调旅游目的地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注意旅游产品供给者市场活动的协同效应,紧抓目标市场旅游消费趋势。概括来说,日照旅游目的地政府、企业方必须改变模糊市场定位现状,提出明确的市场定位体系,开展一系列的营销创新、区域品牌形象塑造。
  三、基于顾客价值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体系
  经过旅游目的地再定位后,企业要着重创造新的顾客价值点,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这样基于顾客价值的旅游目的地创新才能真正有效。顾客价值是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顾客价值的受益者和所有者是顾客。Zaithaml(1988)认为顾客价值是指顾客能感知到的利得与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顾客价值是指顾客对产品的属性、属性表现以及通过在使用过程中帮助实现顾客目标和目的后进行的感知偏好和评估(Woodruff,1997)。因此顾客价值是一种主观价值,它一般由诸多要素构成。通过借鉴传统的顾客价值理论,可以将旅游目的地的顾客价值界定为旅游目的地形成的基本要素(设施、区位和服务等)为旅游者提供的价值,分为功能性价值、知识性价值、情感/象征性价值和社会心理价值。
  营销创新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将可利用或获得的一切资源要素进行改造、创造或重组,以最大程度提高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活动(曾晓洋,2000)。营销创新是在不断创造和引导顾客需求中提升顾客价值,实现企业自身价值,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以上理论进行移植,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是指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依据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在综合旅游者需求、本地资源和特点、目的地实力的基础上,寻求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及其要素在整体或局部上变革的过程。国内旅游目的地间竞争激烈、营销反应迟钝且创新不足,顾客价值层级有待提升。通过顾客价值和目的地营销创分析,结合国内学者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和模型开发的尝试。基于顾客价值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见图1)更有助于全面、系统考察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内涵、功能与目标。
  该营销创新体系的前提是旅游目的地定位清晰,它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它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的系统性,最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以日照作为旅游目的地对营销创新体系进行演绎分析。鉴于日照旅游目的地缺乏竞争力,或者说日照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没有完全塑造成型,故其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开展营销创新的各个要素必须做到相互渗透和配合,并争取达到顾客价值双向促进,如营销体制和方式要素创新的渗透、配合提升顾客价值;日照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是从理念、战略、体制和战术等层面和维度上的整体创新,以往仅仅提出一个创新口号的做法已经无法提升顾客和企业的价值;各个创新要素和工作之间必须能够形成协同效应;营销创新是一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它是一个“营销投入-创新过程-营销产出”的多层模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顾客价值,任何创新活动都必须围绕顾客价值展开,同时作为旅游营销活动主体的企业和政府一定要重视营销执行,并对旅游营销创新措施进行定期的反馈和控制以达到营销资源合理配置,最终提升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力。
  影响营销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因素。以日照为例,日照作为山东“蓝色经济”区规划的“一带”,经济发展形势和潜力都是利好的,自然禀赋条件良好。但是旅游目的地市场需求一般,政府的行为导向较弱,缺少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深挖掘,交通条件一般,缺少能够接受国际旅游热线的航线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模糊,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市场导向程度较低。相比兄弟城市而言,日照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结构欠佳,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没有形成体系,旅游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等方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看,日照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仍然亟待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着重从微观因素入手以从整体上提升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旅游目的地持续定位准确,旅游企业、政府在适当定位的基础上展开基于顾客价值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创新是旅游目的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也是形成旅游目的地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日照旅游目的地的案例对以上理论进行演绎分析。在遵循以上路径的基础上,日照旅游企业、政府在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时应该注意营销创新体系中各个机制自身的循序渐进和相互协同,以争取借助日照未来几年宏观发展的良好的机遇把日照旅游市场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Woodall,Tony .Conceptualising Value for the Customer:An Attributional,Structural and Dispositional Analysis [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2003(12).
  2、Zeithaml V.Consumer perception of p rice,quality and value:a means - 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3).
  3、李宏.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4、龙江智.旅游目的地营销:思路和策略[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
  5、曾晓洋.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营销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作者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其他文献
摘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非均等化现象,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可能引起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有紧迫性,同时也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概述  (一)公共服务的涵义  目
期刊
摘要:文章以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物华物业管理公司为例,来对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区;综合治理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物华物业管理公司下设五个物业站(五个家委会)、三个专业队、一个家政服务中心和一个老年工作站。主要负责山东省东营市青岛路以南,菏泽路以北,西四路以东,五台山路以西的13个小区9273户居民的“四保一稳”服务职能工作,该区域地理位置点多、面广、分散,工业区、生活
期刊
2009年11月6日,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一线,年仅45岁。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失去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而悲痛万分。胡锦涛总书记闻讯后,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安徽省委决定,追授沈浩同志“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称号。  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里,沈浩用他满腔的热血,为小岗村新农村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期刊
摘要:2009年12月,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201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文章运用PEST模型和五力模型分析了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威胁与机会,并提出若干战略转型思路。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战略转型    一、前言    2009年12月,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此外,众多企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向小康社会的迈入,大学生作为一个思维较为活跃的群体,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其消费心理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文章对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基于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消费特点以及消费结构等,并在调研分析基础上进行思考,及给予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和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
期刊
摘要:地处四川省欠发达地区的达州市,近年来运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和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我们就达州市近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达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达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达州市地处四川东部欠发达地区,辖7个县(区)。耕地面积27万公顷。全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2%。达州是四川省农业大市,
期刊
摘要:随着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将逐渐由各级政府部门转向各类企业来承担,企业应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及时掌握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动态,生产绿色产品。而政府作为“另一只手”应给予支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法规标准,提高我国纺织业的绿色信誉。文章根据我国纺织品服装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影响,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企业主导,政府辅助的发展应对模式。  关
期刊
摘要:江苏苏南地区是我国乡镇企业最先崛起的地方,也是乡镇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乡镇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科技进步、“三外齐上”作为发展经济的着落点,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苏南模式”。  关键词:苏南;乡镇;经济;发展;模式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把其作为我国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这在理论上是重大飞跃,在实践上是
期刊
摘要:文章针对广东省的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广东省1982-2007年的数据,基于分位数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的不同条件分位数处解释变量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和波动是统计显著的。与经典的条件均值回归相比,条件分位数回归实证分析能够揭示数据生成过程更加丰富的信息,这为对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统计建模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增长;分位数回归 
期刊
摘要:低收入村是我国大城市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面临的最大障碍。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情况看,低收入村发展的制约因素既包括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也包括人力资源条件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大城市郊区低收入村的发展,需要“创新制度,完善政策,机构进山”。  关键词:低收入村;大城市郊区;门头沟区    目前我国大城市郊区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低收入村,这些低收入村的发展是大城市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