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在创建优质高中转型中奏响改革乐章,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智慧校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行问题化学习,完善各科实验室,开设校本选修课。学校大踏步进行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从高考的持续突破到OSSD国际班设立;从奥赛研究中心成立到英才计划实施。学校以新的辉煌迎来“建校70周年”盛大校庆。校长孙景峰说:“学校以‘谋师生终身之发展,育家国未来之栋梁’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生命活力、研究潜力、创新能力、报国实力的未来栋梁’为办学的目标,学校向优质高中转型与迈进,成功度过了含金量极高的2018年。”
研究型高中解讀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是黑龙江省教育厅直属的省级重点中学,省示范性高中,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首批中国校园文学重点基地校。许多老哈尔滨人,提到“哈铁一中”都会竖起大拇指。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企办中学;1946年哈尔滨解放,东北铁路总局在哈尔滨建立东北铁路学院,为培养铁路学院预备生,1948年东北铁路学院创办铁路学院附属中学,1970年更名为哈尔滨铁路第一中学,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哈铁一中”。大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从最初的3个教学班百余名学生发展到今天60个教学班2600余名学生的高级中学;学校传承铁路优秀企业文化,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省内外有着良好声誉与教育形象。学校通过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校长孙景峰说:“当下,我国已进入普及高中教育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新阶段。如何实现高质量有内涵的发展,如何克服千校一面的弊病,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近年来,学校从办学历史和现实发展出发,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到课程、课堂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提出‘建设研究型高中’的办学方向。可以说,这也是学校创建优质高中转型发展,探索高品质办学路径中的自主选择。”
学校认为,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为未来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与使命不言而喻,这就迫使今天的高中教育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实践中重视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素养。
对此,教育部在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省实验中学正是满足了高校和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提出了“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所谓研究型高中就是以研究为学校发展的主线,以学校自身及搭建的研究平台为基础,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相关制度文化的创设为前提,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以学校特色的、系统的、多元可选的课程体系为主要载体,着力于改变教育生态,营造研究文化氛围,打造研究共同体,最终实现学校的变革,使全校师生在研究中获得进步、发展、提升的普通高中发展模式。
学校认为,这里倡导的“研究”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专门服务,而是作为学校普遍倡导的一种学校文化与精神,是与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联结而成的教学路径,在这种氛围熏陶下,师生形成不断思考、探究与实践的行为及习惯,并将这种行为及习惯体现在日常学习中,形成好学深思、善于质疑、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人格特征,真正获得成长的力量,从而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
研究型课程体系建构
优质高中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深入便是课堂。聚焦核心素养的课程研发与课堂建设,最能体现学校的研究文化与智慧。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全力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研究型课程体系,在开齐开满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和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学校课程整体构想: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围绕“研究”这一核心导向,明确学习主题,重组教材内容,依托真实情境,开展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问题化学习,体现“学术引领——问题驱动——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展以“素养为本”课堂教学,明确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强调从“知识”到“素养”,从而促进研究型课程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重构。二是校本课程特色化:以系统、科学、立体课程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依托学科教研室、社团、实验室、周边大学资源、地方与社区特色资源等,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体现研究型课程校本特色。
学校认为,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应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本,遵循“研究”主线。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研究型课程关注学生个性与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开发,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学校在确立研究文化坐标前提下,聚焦课程建设探索过程,尤其集中开发学科拓展课程、社团课程和项目研究课程;在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中,基于项目驱动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是学校在课堂与学习模式上跨度比较大的举措,体现了以创造性学力为核心的新的学力观。研究型课程实施是以学生的主题研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学校针对课程总体框架进行系统分层与合理建构,基于项目驱动设计主题模块课程,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规定每周三下午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自主选课并走班上课。
研究型教学思考路径
《教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8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参加“‘问题化学习’2018年全国教育年会”,并在此次年会上被确定为“问题化学习实验学校”,同时举行了授牌仪式,正式成为“问题化学习团队”的实验基地。
研究型教学路径与问题化学习相融合,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问题化教学,让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从本学科结构到跨学科结构;在问题化学习过程中,以认知建构方式重组问题,让学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获得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校加大改革力度,建设智慧校园,教室配备全新的SEEWO一体机,将PAD引入教育教学,教师留作业,讲解,发布教学资源,统计数据,分析成绩;然后通过随机点名、随堂测试,精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采用作业批改、上传图片、微视频等再适时沟通。强化学习过程监测与评价,呈现给学生更加便利的知识,形成立体化教学效果与知识构架。
教师高岩运用Why-How-What黄金圈法则,在自主选课与走班的学生管理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她说:“黄金圈法则是西蒙斯涅克提出的一种思维模式,它把思考和认识问题画成三个圈:最外面的圈层是What層,也就是做什么,指的是事情的表象;中间的圈层是How层面,也就是怎么做,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最里边的圈层是Why层面,就是为什么做一件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人人都知道自己要做的具体事,并知道怎么做,但极少数人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所谓‘少即是多’现象,某种程度上真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唯有那些知道为什么做的人,才能找到如何做,并真正明晰自己在做什么。这样的研究型教学思考路径,直接导致what层面的效果大不相同。”
高三(21)班班主任王晓红这样形容她的研究型教学观:学习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技能,它和玩一样,要体验,要有兴趣,才能产生乐意与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力争每一次对难题的分析和钻研都引起学生的兴趣;善学、乐学,做忠实的学习者。
研究型教师是关键
目前,学校190名任课教师中有博士4人,研究生140人,占教师总量的70%以上;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省市骨干教师90人,省市兼职教研员16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7人;学校教师在全省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教师培训、命题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一支拥有良好社会口碑,在全省教坛颇具影响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认为,研究型教师是创建优质高中转型发展的关键。研究型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个人研究素养,并能够将这种素养传递给学生,对于教育教学有理论理解力、资源整合力、问题生成力、情境创设力,并同时具备搭建驱动系统、分析引导学生建构课程的能力。学校教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处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教学研究、学习培训、教学比赛等不断成长与突破,不断寻求超越,支撑学校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王海龙说:“给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空间,才能培育全方位发展人才。班级管理事务虽小,一样能展示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守时、满勤、学习自觉性;在我们班,每周一次《实验学子观天下》课程,聚焦国际热点,同学们唇枪舌剑,激烈讨论,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想交锋,自觉参与学校演讲比赛,同学之间积极帮助选手提出修改意见,从思想内涵到语言组织,从声调到情绪控制,每一环节通过集体智慧,精心打磨,最终必将取得好成绩,这也是班级集体智慧的结晶。”
高一(8)班班主任、化学教师路明昕说:“好的教育关乎老师、学生和家长,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无法真正实现。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关心学生,其次是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爱他们,要让学生及学生家长知道你的这种‘爱’,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让教育事半功倍。基于这样的初衷,我创造了‘微信家长会’沟通法,从高一开学起已先后召开23次‘微信家长会’。”
走向更广阔知识领域
2019年,学校被批准为黑龙江省“英才计划”项目学校,此项目为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开展项目;项目实施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挑选学生,带领学生做科学研究,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到学科前沿课题,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大幅提升,也使得学校教育及学生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平台与路径,学生因此获得超前学习体验。
问题化学习带来综合学习效益,以学校综合实践课——《精酿啤酒》为例:目前开设课程是发酵技术理论的实际应用,在高中生物选修课中,学生学习果酒果醋制作的一般方法;啤酒也是利用发酵技术进行酿造,与果酒制作的原理一样。但是,教材中并没有啤酒制作方法。实践课旨在使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原理迁移至果酒以外的酒类制作,从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在此课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取大麦、识别仪器、清洗仪器;按照制作啤酒流程有序进行:磨麦芽、糖化、洗糟、收集麦汁、冷却、酵母菌接种;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操作,枯燥的理论在动手实践中变得生动,能够体验温度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从而理解生命观念中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并运用于认识生命现象,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认知精神。学校在后期的“啤酒酿造”“灌装密封”“设计logo”“品牌营销”等一系列课程设计中,运用项目学习驱动,将单纯的生物学科知识,演变成跨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设立学生可操作的课题,唤起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品格及意志。学生通过此类研究性学习,形成灵活、结构性学科知识与技能,从碎片化学习中走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培养广泛社会适应能力
2018年,学校引进OSSD课程,并做出中西课程的比较研究,发现science 10(10年级科学课)强调学科交叉和主题渗透,多角度、大视野、全方位,能促进学生形成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的技能,形成积极学习态度。于是,学校教师在2019年《细胞结构》课程中,开展项目实践型学习方式,采取学生领取探究细胞结构项目研究性学习任务,然后分组活动,在资料搜集、自主探究基础上,借助黏土等材料制作动物细胞,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参与度,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
项目研究型学习为传统的科学课提供了跨学科问题导向与借鉴作用,学校初衷并不是单纯面向国际学生,而是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资源面向全体学生。2019年,学校通过双语教学实验,借鉴国外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有益做法,深化科学与技术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为未来培养杰出人才的育人目标。 学校认为,高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已使他们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因此,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以机制创新推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广泛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在绿化带种植了中草药。生物教研室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和中草药研究社团,与省农科院合作,拓展实验基地,跨学科将摄影、标本制作、中医药研究,甚至烹饪结合起来,每名学生制订个人“五个一”计划(认识一种中草药,开展一个研究性课题,学会制作一种植物标本,学会制作一种药膳,知道一种常见病的中草药治疗方法),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其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实践研究能力。通过传播中医药文化,旨在展现中医药魅力,普及健康生命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推进中草药进校园,学生获得终身受益。
高二(14)班孙萱记录了自己的心得:“老师演示讲解后,我们每个小组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标本。实践课打破了我原来对标本的认识,我以为标本只是一片叶脉而已,只是植物全株或一部分;这次经过采集、压制与浸泡,制成供观察、解剖、学习和研究用的实物标本,选择各种植株进行制作,选好草药后,先将花瓣整理压放在草纸上,然后将茎、叶整理好,每片叶展平。不能因为叶多把叶子摘掉,只可以剪去损坏的叶片,一部分叶要反放,但千万不可重叠;可以用报纸当吸水纸,报纸和标板夹都有固定的大小,若植物过大就需要进行剪切或弯折,可以将其折成S形或L形,标本的造型与制作,使我获得生物中草药采集及标本艺术的浓厚兴趣,我一定会在此基础上将生物学科学得更好。”
2018年5月,学校进行了一次50华里远足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学习中的“问题化”在大自然中发现与解决,学生感受到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促进与加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一(1)班孟祥博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行走,是为了走出年轻与活力,走出生命的意义。当我们从书海中走出,十六七岁的我们就像飞跃水面的鱼,感受到自然的温馨。有一位作家说过:‘旅行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渺小。’走在路上,大自然发现了我们,我们用脚步丈量着大地,用心去消灭困难。行走,可以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行走,挑战了我们的潜力;奋勇向前,走到心中应有的方向;通过行走,感受到课本中没有的文字与力量。”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在创建优质高中探索中,始终高举“研究”与“实践”大旗。一年多来,学校先后获得“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黑龙江省结构设计大赛一等奖”“哈工大建造节比赛一等奖”等荣誉,其中,樊博文同学研究成果《基于Leap Motion的仿生机械手的研究与实现》获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并被《电子世界》杂志刊发。薪火相传,志存高远,携手走进新征程,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创建优质高中转型之路正方兴未艾。
人物对话
《教育》:什么是“问题化学习”?
孙景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强大思考力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是未来学习的“法宝”。“问题化学习”以学术做引领,以问题做驱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问题化学习”也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在创新的道路上是像钻石一样宝贵;但是,很多人却在成长中慢慢遗失了这种品质,不得不承认这里面有教育的问题,也有家庭及社会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由此,我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教育》:学校提倡学生做合格的“问题青年”的意义是什么?
孙景峰:省实验中学提倡学生做敢于提出问题的“问题青年”,就是要求学生做敢于追问,并善于构建个人问题系统的智慧学生。我常告诉学生,找到问题容易,但零散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够帮助你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问題化学习关注的不是碎片化学习,提出一个问题后,必须要进行追问,在问题延展过程中找到真实的学问。同时,围绕核心问题提纲挈领地牵引出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统;问题就像触点,问题化就是触点和触点之间的联结,而问题化学习就是由这些联结所构成的无穷无尽的新发现、新思考。
《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孙景峰: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学校开设三大类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基课程,满足全体学生基本发展需求;面向学生群体的拓展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面向学生个体的精修课程,满足拔尖学生的专项发展需要。通过问题化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有独立价值判断和思想力量的现代人。
《教育》:请您谈谈,您是怎样理解现代教育的?
孙景峰:教育是生长,是唤醒;其本质是追求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是发展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省实验中学致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研究性学习涵养未来之英才,致力提供多元课程,培养有独立价值判断和思想力量的未来人才。学校培养时代的创新者和实干家,培养会学,会想,会问,会研究的学生,让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获取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成功。
研究型高中解讀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是黑龙江省教育厅直属的省级重点中学,省示范性高中,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首批中国校园文学重点基地校。许多老哈尔滨人,提到“哈铁一中”都会竖起大拇指。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企办中学;1946年哈尔滨解放,东北铁路总局在哈尔滨建立东北铁路学院,为培养铁路学院预备生,1948年东北铁路学院创办铁路学院附属中学,1970年更名为哈尔滨铁路第一中学,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哈铁一中”。大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从最初的3个教学班百余名学生发展到今天60个教学班2600余名学生的高级中学;学校传承铁路优秀企业文化,以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省内外有着良好声誉与教育形象。学校通过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校长孙景峰说:“当下,我国已进入普及高中教育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新阶段。如何实现高质量有内涵的发展,如何克服千校一面的弊病,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近年来,学校从办学历史和现实发展出发,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到课程、课堂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提出‘建设研究型高中’的办学方向。可以说,这也是学校创建优质高中转型发展,探索高品质办学路径中的自主选择。”
学校认为,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为未来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与使命不言而喻,这就迫使今天的高中教育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实践中重视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素养。
对此,教育部在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省实验中学正是满足了高校和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提出了“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所谓研究型高中就是以研究为学校发展的主线,以学校自身及搭建的研究平台为基础,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相关制度文化的创设为前提,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以学校特色的、系统的、多元可选的课程体系为主要载体,着力于改变教育生态,营造研究文化氛围,打造研究共同体,最终实现学校的变革,使全校师生在研究中获得进步、发展、提升的普通高中发展模式。
学校认为,这里倡导的“研究”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专门服务,而是作为学校普遍倡导的一种学校文化与精神,是与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联结而成的教学路径,在这种氛围熏陶下,师生形成不断思考、探究与实践的行为及习惯,并将这种行为及习惯体现在日常学习中,形成好学深思、善于质疑、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人格特征,真正获得成长的力量,从而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
研究型课程体系建构
优质高中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深入便是课堂。聚焦核心素养的课程研发与课堂建设,最能体现学校的研究文化与智慧。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全力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研究型课程体系,在开齐开满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和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学校课程整体构想: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围绕“研究”这一核心导向,明确学习主题,重组教材内容,依托真实情境,开展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问题化学习,体现“学术引领——问题驱动——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展以“素养为本”课堂教学,明确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强调从“知识”到“素养”,从而促进研究型课程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重构。二是校本课程特色化:以系统、科学、立体课程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依托学科教研室、社团、实验室、周边大学资源、地方与社区特色资源等,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体现研究型课程校本特色。
学校认为,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应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本,遵循“研究”主线。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研究型课程关注学生个性与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开发,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学校在确立研究文化坐标前提下,聚焦课程建设探索过程,尤其集中开发学科拓展课程、社团课程和项目研究课程;在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中,基于项目驱动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是学校在课堂与学习模式上跨度比较大的举措,体现了以创造性学力为核心的新的学力观。研究型课程实施是以学生的主题研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学校针对课程总体框架进行系统分层与合理建构,基于项目驱动设计主题模块课程,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规定每周三下午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自主选课并走班上课。
研究型教学思考路径
《教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8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参加“‘问题化学习’2018年全国教育年会”,并在此次年会上被确定为“问题化学习实验学校”,同时举行了授牌仪式,正式成为“问题化学习团队”的实验基地。
研究型教学路径与问题化学习相融合,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问题化教学,让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从本学科结构到跨学科结构;在问题化学习过程中,以认知建构方式重组问题,让学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获得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校加大改革力度,建设智慧校园,教室配备全新的SEEWO一体机,将PAD引入教育教学,教师留作业,讲解,发布教学资源,统计数据,分析成绩;然后通过随机点名、随堂测试,精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采用作业批改、上传图片、微视频等再适时沟通。强化学习过程监测与评价,呈现给学生更加便利的知识,形成立体化教学效果与知识构架。
教师高岩运用Why-How-What黄金圈法则,在自主选课与走班的学生管理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她说:“黄金圈法则是西蒙斯涅克提出的一种思维模式,它把思考和认识问题画成三个圈:最外面的圈层是What層,也就是做什么,指的是事情的表象;中间的圈层是How层面,也就是怎么做,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最里边的圈层是Why层面,就是为什么做一件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人人都知道自己要做的具体事,并知道怎么做,但极少数人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所谓‘少即是多’现象,某种程度上真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唯有那些知道为什么做的人,才能找到如何做,并真正明晰自己在做什么。这样的研究型教学思考路径,直接导致what层面的效果大不相同。”
高三(21)班班主任王晓红这样形容她的研究型教学观:学习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技能,它和玩一样,要体验,要有兴趣,才能产生乐意与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力争每一次对难题的分析和钻研都引起学生的兴趣;善学、乐学,做忠实的学习者。
研究型教师是关键
目前,学校190名任课教师中有博士4人,研究生140人,占教师总量的70%以上;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省市骨干教师90人,省市兼职教研员16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7人;学校教师在全省教育科研、学科建设、教师培训、命题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一支拥有良好社会口碑,在全省教坛颇具影响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认为,研究型教师是创建优质高中转型发展的关键。研究型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个人研究素养,并能够将这种素养传递给学生,对于教育教学有理论理解力、资源整合力、问题生成力、情境创设力,并同时具备搭建驱动系统、分析引导学生建构课程的能力。学校教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处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教学研究、学习培训、教学比赛等不断成长与突破,不断寻求超越,支撑学校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王海龙说:“给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空间,才能培育全方位发展人才。班级管理事务虽小,一样能展示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守时、满勤、学习自觉性;在我们班,每周一次《实验学子观天下》课程,聚焦国际热点,同学们唇枪舌剑,激烈讨论,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想交锋,自觉参与学校演讲比赛,同学之间积极帮助选手提出修改意见,从思想内涵到语言组织,从声调到情绪控制,每一环节通过集体智慧,精心打磨,最终必将取得好成绩,这也是班级集体智慧的结晶。”
高一(8)班班主任、化学教师路明昕说:“好的教育关乎老师、学生和家长,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无法真正实现。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关心学生,其次是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爱他们,要让学生及学生家长知道你的这种‘爱’,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让教育事半功倍。基于这样的初衷,我创造了‘微信家长会’沟通法,从高一开学起已先后召开23次‘微信家长会’。”
走向更广阔知识领域
2019年,学校被批准为黑龙江省“英才计划”项目学校,此项目为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开展项目;项目实施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挑选学生,带领学生做科学研究,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到学科前沿课题,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大幅提升,也使得学校教育及学生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平台与路径,学生因此获得超前学习体验。
问题化学习带来综合学习效益,以学校综合实践课——《精酿啤酒》为例:目前开设课程是发酵技术理论的实际应用,在高中生物选修课中,学生学习果酒果醋制作的一般方法;啤酒也是利用发酵技术进行酿造,与果酒制作的原理一样。但是,教材中并没有啤酒制作方法。实践课旨在使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原理迁移至果酒以外的酒类制作,从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在此课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取大麦、识别仪器、清洗仪器;按照制作啤酒流程有序进行:磨麦芽、糖化、洗糟、收集麦汁、冷却、酵母菌接种;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操作,枯燥的理论在动手实践中变得生动,能够体验温度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从而理解生命观念中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并运用于认识生命现象,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认知精神。学校在后期的“啤酒酿造”“灌装密封”“设计logo”“品牌营销”等一系列课程设计中,运用项目学习驱动,将单纯的生物学科知识,演变成跨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设立学生可操作的课题,唤起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品格及意志。学生通过此类研究性学习,形成灵活、结构性学科知识与技能,从碎片化学习中走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培养广泛社会适应能力
2018年,学校引进OSSD课程,并做出中西课程的比较研究,发现science 10(10年级科学课)强调学科交叉和主题渗透,多角度、大视野、全方位,能促进学生形成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的技能,形成积极学习态度。于是,学校教师在2019年《细胞结构》课程中,开展项目实践型学习方式,采取学生领取探究细胞结构项目研究性学习任务,然后分组活动,在资料搜集、自主探究基础上,借助黏土等材料制作动物细胞,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参与度,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
项目研究型学习为传统的科学课提供了跨学科问题导向与借鉴作用,学校初衷并不是单纯面向国际学生,而是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资源面向全体学生。2019年,学校通过双语教学实验,借鉴国外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有益做法,深化科学与技术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为未来培养杰出人才的育人目标。 学校认为,高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已使他们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因此,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以机制创新推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广泛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在绿化带种植了中草药。生物教研室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和中草药研究社团,与省农科院合作,拓展实验基地,跨学科将摄影、标本制作、中医药研究,甚至烹饪结合起来,每名学生制订个人“五个一”计划(认识一种中草药,开展一个研究性课题,学会制作一种植物标本,学会制作一种药膳,知道一种常见病的中草药治疗方法),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其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实践研究能力。通过传播中医药文化,旨在展现中医药魅力,普及健康生命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推进中草药进校园,学生获得终身受益。
高二(14)班孙萱记录了自己的心得:“老师演示讲解后,我们每个小组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标本。实践课打破了我原来对标本的认识,我以为标本只是一片叶脉而已,只是植物全株或一部分;这次经过采集、压制与浸泡,制成供观察、解剖、学习和研究用的实物标本,选择各种植株进行制作,选好草药后,先将花瓣整理压放在草纸上,然后将茎、叶整理好,每片叶展平。不能因为叶多把叶子摘掉,只可以剪去损坏的叶片,一部分叶要反放,但千万不可重叠;可以用报纸当吸水纸,报纸和标板夹都有固定的大小,若植物过大就需要进行剪切或弯折,可以将其折成S形或L形,标本的造型与制作,使我获得生物中草药采集及标本艺术的浓厚兴趣,我一定会在此基础上将生物学科学得更好。”
2018年5月,学校进行了一次50华里远足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学习中的“问题化”在大自然中发现与解决,学生感受到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促进与加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一(1)班孟祥博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行走,是为了走出年轻与活力,走出生命的意义。当我们从书海中走出,十六七岁的我们就像飞跃水面的鱼,感受到自然的温馨。有一位作家说过:‘旅行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渺小。’走在路上,大自然发现了我们,我们用脚步丈量着大地,用心去消灭困难。行走,可以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行走,挑战了我们的潜力;奋勇向前,走到心中应有的方向;通过行走,感受到课本中没有的文字与力量。”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在创建优质高中探索中,始终高举“研究”与“实践”大旗。一年多来,学校先后获得“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黑龙江省结构设计大赛一等奖”“哈工大建造节比赛一等奖”等荣誉,其中,樊博文同学研究成果《基于Leap Motion的仿生机械手的研究与实现》获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并被《电子世界》杂志刊发。薪火相传,志存高远,携手走进新征程,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创建优质高中转型之路正方兴未艾。
人物对话
《教育》:什么是“问题化学习”?
孙景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强大思考力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是未来学习的“法宝”。“问题化学习”以学术做引领,以问题做驱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问题化学习”也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在创新的道路上是像钻石一样宝贵;但是,很多人却在成长中慢慢遗失了这种品质,不得不承认这里面有教育的问题,也有家庭及社会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由此,我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教育》:学校提倡学生做合格的“问题青年”的意义是什么?
孙景峰:省实验中学提倡学生做敢于提出问题的“问题青年”,就是要求学生做敢于追问,并善于构建个人问题系统的智慧学生。我常告诉学生,找到问题容易,但零散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够帮助你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问題化学习关注的不是碎片化学习,提出一个问题后,必须要进行追问,在问题延展过程中找到真实的学问。同时,围绕核心问题提纲挈领地牵引出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统;问题就像触点,问题化就是触点和触点之间的联结,而问题化学习就是由这些联结所构成的无穷无尽的新发现、新思考。
《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孙景峰: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学校开设三大类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基课程,满足全体学生基本发展需求;面向学生群体的拓展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面向学生个体的精修课程,满足拔尖学生的专项发展需要。通过问题化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有独立价值判断和思想力量的现代人。
《教育》:请您谈谈,您是怎样理解现代教育的?
孙景峰:教育是生长,是唤醒;其本质是追求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是发展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省实验中学致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研究性学习涵养未来之英才,致力提供多元课程,培养有独立价值判断和思想力量的未来人才。学校培养时代的创新者和实干家,培养会学,会想,会问,会研究的学生,让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获取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