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江西省遂川县泉江镇螺溪村,一幢幢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入户路四通八达,一畦畦蔬菜生机盎然。该村多年致力发展蔬菜、仔猪产业,走“猪—沼—菜”发展路子,全村蔬菜种植面积520亩,年产值300多万元;饲养良种母猪600多头,年产仔猪11000余头,年产值280万元,仅此两项户均年收入3万余元。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如今螺溪村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自来水、家家通电视电话,98%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各项活动设施完善,被列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新农村建设教学实践点。枚江乡石牌村在远离村庄居住区的山脚兴建了一批生猪养殖基地,并配套发展果业、沼气,形成“猪—沼—果”立体生产模式,全村年出栏生猪15000头,产值500余万元,是江西省“二十佳生态畜牧小区”。大坑乡大洲村利用山林资源发展养蜂、中药材种植,全村养蜂2000多箱,年产蜂蜜60多吨,年收入达80多万元,农民生活如养蜂产业甜蜜。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本质内容,抓准抓好了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遂川县螺溪、石牌、大洲村坚持科学规划、产业兴村,把发展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线,把新农村建在产业发展之上,形成产业促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三个村的实践,是近年来遂川县实施产业兴村富民工程的缩影,为新形势下以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一:激活经济能人,发挥带动作用是首要之务。农村经济能人是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带头人,是壮大农村富民产业的“火种”,激活了经济能人,就把握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螺溪、石牌、大洲村在产业发展中重视盘活能人资源,通过培养、扶持经济能人,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以点带面,促进产业不断壮大。螺溪村蔬菜种植带头人、村主任彭初生以种菜的成功经历,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蔬菜产业,无偿向菜农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为困难户垫付发展资金。石牌村养猪大户肖院生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土专家”,对市场行情较熟悉并有一定的销售渠道,他积极引导群众从外地引进良种生猪,向群众传授养猪技术,全村良种猪养殖数量迅速增加。大洲村党员能人肖昌垣,主动到群众家现场指导,传授养蜂技术,每年培育几百只蜂王免费送给村民,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带领乡亲酿造甜蜜生活的“蜂王”,荣获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二传手”称号。
启示二:选准适宜产业,实施“一村一品”是可行之策。发展“一村一品”是培育农村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螺溪、石牌、大洲村综合考虑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产业传统、人文特点等因素,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或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选准选好产业项目,或顺应市场需求“无中生有”发展特色产业,新“品”新“业”不断涌现,为推广“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产业模式提供了借鉴。螺溪村缺水,种稻先天不足,该村顺应群众种菜养猪传统,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种植效益较高的早春蔬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把发展无公害蔬菜和仔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种植、养殖规模迅速提升,提高了耕地效益,打响了蔬菜、仔猪品牌,其中螺溪蔬菜获得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石牌村偏僻而不偏远,气候温和而污染少,适合发展生态农业,该村选择3个离村中心500米以上、人群活动少的荒滩建设生态畜牧小区,实行生猪、仔猪、野猪集中养殖,村外发展富民产业,村内建设洁净家园,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和谐统一。大洲村森林覆盖率较高,拥有大量乌丘树、野桂花树等蜜源林资源,该村确立养蜂、中药材种植产业富民兴村,利用伐后的松树蔸种植中药材,鼓励群众养蜂、种药材,使原本被群众当作薪炭材的松树蔸、乌丘树身价倍增,养蜂、中药材产业红红火火。
启示三:健全产业组织,降低市场风险是务实之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抵御市场风险、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载体。螺溪、石牌、大洲村都成立了产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发挥合作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村经济集聚起来。螺溪村发挥合作组织作用,整合农村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资源,推进产业形成规模。蔬菜协会下设营销、技术小组,通过组织菜农外出考察或学习培训,监督菜农不使用剧毒农药、无机肥,并根据节气及时通知农户播种、预防病虫害,统一为农户调运农资等,有效提升了蔬菜、生猪的产业化水平。石牌村养猪协会带领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作用,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如定期邀请技术专家或组织生猪养殖技术能手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引进种猪、引进新技术,统一将育肥猪销往外地,推动生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洲村养蜂协会加强对养蜂过程中病虫害监控,及时采取技术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发挥专业组织中经纪人作用,建立“协会+经纪人+农民”销售模式,构建“流通链”,结成“利益链”,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确保了养蜂业稳定。
启示四:强化涉农扶持,增强服务能力是发展之要。农民创办的产业作为弱势产业,具有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发展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加强扶持显得尤为重要。螺溪、石牌、大洲村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扶持、引导产业发展,做到不包办代替,既送资金、送物资,更送新理念、新技术,送致富信息,送发展路子,把持扶“扶”在关节点上。螺溪村村“两委”和产业协会在承担风险、试种良种成功后,向群众推广种植品质高、市场销路好的早春菜,群众从中尝到甜头,自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倍增。大坑乡党委、政府帮助大洲村成功申报蜂蜜“华云仙”商标,并出台资金、技术奖扶措施,邀请省养蜂研究所专家为养蜂群众提供技术,免费为群众引进蜂蜜浓缩、过滤工艺,极大调动了群众发展养蜂业的积极性。石牌村积极扶持大户发展生猪养殖,村民肖步昭在发展养猪过程中,乡村两级组织协调农村合作银行一次性给予贷款6万元的扶持,并取得县畜牧局技术帮扶,促成他投资十几万元建栏600平方米,引进30多头母猪和100多头商品猪,成为当地生猪养殖大户。
启示五:提升创业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长远之计。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产业发展的主导者和直接受益者,其素质高低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计。螺溪、石牌、大洲村着眼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近年来全县广泛开展的“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契机,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民推广种植、养殖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螺溪村经常邀请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授课,为农户传授生猪养殖技术;组织蔬菜种植技术能手巡查蔬菜病情,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提高农户蔬菜种植水平和应对蔬菜病虫害能力。石牌村组织农户赴福建等地学习考察养猪产业,赴信丰县考察种果产业,拓宽农民发展产业的视野,当地生猪、果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大洲村在农民素质培训中着力培育产业带头人,帮助农民抛弃小农意识,树立产业致富、科技致富、创业致富理念。全村群众不等不靠,敢闯敢干,养蜂户由原来只有13户发展到现在有7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仅此人均年增收500多元。
[责任编辑:徐永祥]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本质内容,抓准抓好了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遂川县螺溪、石牌、大洲村坚持科学规划、产业兴村,把发展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线,把新农村建在产业发展之上,形成产业促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三个村的实践,是近年来遂川县实施产业兴村富民工程的缩影,为新形势下以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一:激活经济能人,发挥带动作用是首要之务。农村经济能人是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带头人,是壮大农村富民产业的“火种”,激活了经济能人,就把握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螺溪、石牌、大洲村在产业发展中重视盘活能人资源,通过培养、扶持经济能人,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以点带面,促进产业不断壮大。螺溪村蔬菜种植带头人、村主任彭初生以种菜的成功经历,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蔬菜产业,无偿向菜农传授蔬菜种植技术,为困难户垫付发展资金。石牌村养猪大户肖院生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土专家”,对市场行情较熟悉并有一定的销售渠道,他积极引导群众从外地引进良种生猪,向群众传授养猪技术,全村良种猪养殖数量迅速增加。大洲村党员能人肖昌垣,主动到群众家现场指导,传授养蜂技术,每年培育几百只蜂王免费送给村民,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带领乡亲酿造甜蜜生活的“蜂王”,荣获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二传手”称号。
启示二:选准适宜产业,实施“一村一品”是可行之策。发展“一村一品”是培育农村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螺溪、石牌、大洲村综合考虑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产业传统、人文特点等因素,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或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选准选好产业项目,或顺应市场需求“无中生有”发展特色产业,新“品”新“业”不断涌现,为推广“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产业模式提供了借鉴。螺溪村缺水,种稻先天不足,该村顺应群众种菜养猪传统,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种植效益较高的早春蔬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把发展无公害蔬菜和仔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种植、养殖规模迅速提升,提高了耕地效益,打响了蔬菜、仔猪品牌,其中螺溪蔬菜获得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石牌村偏僻而不偏远,气候温和而污染少,适合发展生态农业,该村选择3个离村中心500米以上、人群活动少的荒滩建设生态畜牧小区,实行生猪、仔猪、野猪集中养殖,村外发展富民产业,村内建设洁净家园,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和谐统一。大洲村森林覆盖率较高,拥有大量乌丘树、野桂花树等蜜源林资源,该村确立养蜂、中药材种植产业富民兴村,利用伐后的松树蔸种植中药材,鼓励群众养蜂、种药材,使原本被群众当作薪炭材的松树蔸、乌丘树身价倍增,养蜂、中药材产业红红火火。
启示三:健全产业组织,降低市场风险是务实之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抵御市场风险、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载体。螺溪、石牌、大洲村都成立了产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发挥合作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村经济集聚起来。螺溪村发挥合作组织作用,整合农村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资源,推进产业形成规模。蔬菜协会下设营销、技术小组,通过组织菜农外出考察或学习培训,监督菜农不使用剧毒农药、无机肥,并根据节气及时通知农户播种、预防病虫害,统一为农户调运农资等,有效提升了蔬菜、生猪的产业化水平。石牌村养猪协会带领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作用,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如定期邀请技术专家或组织生猪养殖技术能手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引进种猪、引进新技术,统一将育肥猪销往外地,推动生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洲村养蜂协会加强对养蜂过程中病虫害监控,及时采取技术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发挥专业组织中经纪人作用,建立“协会+经纪人+农民”销售模式,构建“流通链”,结成“利益链”,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确保了养蜂业稳定。
启示四:强化涉农扶持,增强服务能力是发展之要。农民创办的产业作为弱势产业,具有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发展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加强扶持显得尤为重要。螺溪、石牌、大洲村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扶持、引导产业发展,做到不包办代替,既送资金、送物资,更送新理念、新技术,送致富信息,送发展路子,把持扶“扶”在关节点上。螺溪村村“两委”和产业协会在承担风险、试种良种成功后,向群众推广种植品质高、市场销路好的早春菜,群众从中尝到甜头,自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倍增。大坑乡党委、政府帮助大洲村成功申报蜂蜜“华云仙”商标,并出台资金、技术奖扶措施,邀请省养蜂研究所专家为养蜂群众提供技术,免费为群众引进蜂蜜浓缩、过滤工艺,极大调动了群众发展养蜂业的积极性。石牌村积极扶持大户发展生猪养殖,村民肖步昭在发展养猪过程中,乡村两级组织协调农村合作银行一次性给予贷款6万元的扶持,并取得县畜牧局技术帮扶,促成他投资十几万元建栏600平方米,引进30多头母猪和100多头商品猪,成为当地生猪养殖大户。
启示五:提升创业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长远之计。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产业发展的主导者和直接受益者,其素质高低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计。螺溪、石牌、大洲村着眼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近年来全县广泛开展的“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契机,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民推广种植、养殖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螺溪村经常邀请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授课,为农户传授生猪养殖技术;组织蔬菜种植技术能手巡查蔬菜病情,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提高农户蔬菜种植水平和应对蔬菜病虫害能力。石牌村组织农户赴福建等地学习考察养猪产业,赴信丰县考察种果产业,拓宽农民发展产业的视野,当地生猪、果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大洲村在农民素质培训中着力培育产业带头人,帮助农民抛弃小农意识,树立产业致富、科技致富、创业致富理念。全村群众不等不靠,敢闯敢干,养蜂户由原来只有13户发展到现在有7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仅此人均年增收500多元。
[责任编辑: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