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意象探王维诗的静韵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门”的原始意义是家园,诗意的“门”则是诗人的精神家园。从 “门”意象的内在含义出发探究王维诗中的静韵,可将王诗静韵分为清静和寂静。大致以王维40岁为界,前期的诗的静韵表现为清静,后期的诗的静韵表现为寂静。
  关键词: “门”意象;清静;寂静;静韵
  “门”最原始的意义是家园,家园的门的意义在于防卫与保护。作为意象,“门”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容纳着无限的诗意空间:“家园与世界、开启与关闭、有门与无门,即分别展示了古代诗人对精神家园的苦苦追寻,对世俗社会的反叛抗争,对人生本真的呼唤。”王福栋在《所乐衡门中,欣然赏其趣—有关王维诗中孤独意识的研究》中总结出王维诗中“门”字共有一百零四处,除去实指建筑物的出入口以及各种“门”的引申义外,约有三十处可以称为意象的“门”。意象之“门”在古诗中主要用“门”、“户”、“扉”来表达。在王维诗中的“门”意象则主要有“门”、“衡门”、“闲门”、“柴门”、“扉”、“荆扉”、“柴扉”、“白板扉”、“荜门”等。这些“门”的世界里有着王维独特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道“门”,我们可以通向王维诗的意蕴空间。王维的诗歌独得静韵,因其“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世人无不叹服。王维诗的独特气质源于其性情、精神,因此我们可以从其诗中的“门”探讨其诗静韵的内蕴。
  王维二十一岁即中进士,虽年少春风得意,但后来的仕途却非一帆风顺,在政治斗争和社会灾难中起伏升跌,心志难酬。王维从早年的“中南捷径”、科举登第到中年以后“大隐”于朝堂,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一步步走向“心隐”。大致以40岁为界(主要依据张清华的《王维年谱》所考证的时间,以下所叙亦以此为依据),前期(40岁以前),王维志于出仕,隐以求名,后期(40岁以后)则亦官亦隐,虽身在朝堂,却心向山林,身心相离。《毛诗序》云“诗言志”,又云“志,心之所之也”,王维前期诗中的“门”意象指向入世之困,诗中虽有静韵,却带有孤寂的心境,后期诗中的“门”意象则指向性情本真,营造出寂静的韵味。因此可以说,王维前期的诗的静韵表现为清静,后期的诗的静韵表现为寂静。
  一
  王维百余首诗中的“门”字,实指建筑物的出入口以及各种“门”的引申义的占大多数,而且主要是与“宫门”有关,如“金门”、“五侯门”、“青门”、“金张门”、“千门”、“朱门”、“九门”等等。“门”隔绝着两个世界,宫廷之门便是入仕之门,“宫门重重,象征着封建王权的秩序与尊严;禁苑深深,代表着贵族阶级的品第与爵位”[3]。而这些“门”基本上出现在王维早期的诗句中,或写积极入世的激情,如“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寒中”(《燕支行》);或写官场沉浮的无奈,如“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不遇咏》);或借隐逸以自慰,如“讵枉青门道,胡闻长乐钟”(《韦侍郎山居》)。结合王维40岁以前的两次隐居状况(第一次是在王维17岁时与祖自虚隐于终南山,目的是为了走“中南捷径”,第二次是在其35岁时隐居嵩山,从隐居嵩山前王维写的《上张令公》和任拾遗后写的《献始兴公》可以看出隐居的目的也是求官取士)和前期大量的边塞诗,如《燕支行》、《老将行》、《从军行》等,可以看出王维前期的思想是以积极入世为主的,情绪被“宫门”左右,这种“达则兼善天下”的儒家思想主宰了王维的早期创作。加之其前期的官场生活很不近人意(王维15岁到22岁游宦两都,22岁刚刚进士及第又被贬济州司仓参军,4年半后为官淇上,30岁之后五六年一直闲居长安,直到36岁得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38岁任监察御史出使凉州),故此时的王维因仕途受挫而情绪低落,因远离家园而孤独凄清,如:“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喜祖三至留宿》),远离了京城繁华地,门可罗雀,“宫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简陋的大门常常关闭,冷冷清清,故人的到来就像积雪上送来的晚辉一样温暖,宁静的深巷顿时少了些寒意与孤独,然而也正是这余晖衬托了平日里诗人的孤寂,给人一种清静的余味。
  王维后期诗歌中很少出现代指“宫门”的词,即使是在应制诗中也很难见到。张九龄被贬后,王维彻底对官场失去了热情,亦官亦隐,与僧侣谈佛论道,“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长齐,不衣文采”[4],他不再执着于儒佛之间的矛盾,一心走向“空门”,流连在山水田园间,写下大量山水田园诗。“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田家》)、“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通向山水田园的“门”不再有塵世的眷念纷扰,而是融性情于田野中,得山水之精神、禅宗之妙悟,亦使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淡洁空灵,尽得寂静之趣。
  二
  王维诗歌中的“门”意象多为“荆扉”、“衡门”和“闲门”。在古诗中,这三个意象往往是诗人道德操守和高贵品格的自我坚守之地,传达着诗人追求淡泊、自由的精神旨趣和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格志向,如:嵇康的“栖迟衡门下,何愿于姬姜”(《郭遐周赠三首》),林逋的“闲门自掩苍苔色,来客时惊白鹭飞”,陆游的“岁晚城隅车马稀,偷闲聊得掩荆扉”(《岁晚》)。在王维早期的诗中,这三个意象是官场失意的王维走向自我精神家园的无奈之举。“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济州过赵叟家宴》),刚刚进士及第因伶人舞黄狮而被贬济州的王维心情沉郁,伴随的是远离他乡的孤独和冷清,无人访问的“闲门”,虽是宁静的生活环境,却是冷清的心情。这三个意象也是官场不得意的王维有了精神的依托,在浅陋之地忘却世间繁杂,在孤独中找到精神的栖居,“所乐衡门中,陶然忘其贵”(《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首之三》)、“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偶然作》)、“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淇上即事田园》)。在王维后期的诗中,这三个意象传达则多是心向山水田园的性情本真,“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辋川别业》)、“药阑花径衡门里,时复据梧聊隐几”(《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是田园生活的恬淡愉悦,“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田家》)、“我闻有客,足扫荆扉”(《酬诸公见过》),有的是与世无争的淡泊和寂静。   在王维后期的诗歌中出现了另一类“门”意象,即“柴门”、“柴扉”。在汉语大词典中“荆扉”、“荆门”、“柴扉”都有“柴门”之意,言家园简陋、贫寒。仔细玩味“柴”与“荆”字,便觉其中有深意,尤其是在诗句中更为明显。“荆”指落叶灌木,“柴”的释义与此相关的有三个含义:小木散材、枯枝老木、干瘦(方言,亦指贫困)。从两者本身含义看,“柴”字表达贫困之意更为生动形象,也更为贴近田园的生活状态。“柴门是一种象征,當他们的物质形式简单到只有两块木板的时候,它的语词意义也返回到最原始最简单的命名状态,这时候柴门的意象就反映出原始家园的状态,人的精神状态也返回到诗意的自由境界中。”[6]因此,“柴门”和“柴扉”比“荆扉”更具田园、隐居生活的原始生活状态,质朴而恬淡。“衡门”意为简陋的房屋,指隐居之所,“闲门”指进出往来的人不多,显得清闲的门庭,两者皆不及“柴门”所表达的自由生活状态。在人世间饱经沧桑的王维屏居蓝田,亦官亦隐,精神彻底走进了山野之中,“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送钱少府还蓝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山中送别》),不再烦心朝中事,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山野中与友人往来唱和,生命在自由时空中与万物相谐和达到寂静的境界。
  三
  诗中的“门”很少敞开,通常是关闭着,表达的是诗人对世俗世界的拒绝和对道德志趣的守护。德国哲学家G·齐美尔在《戒桥与门》中说:“世人无时无刻不站在门的里边和外边。通过门,人生的自我走向外界,又从外界走向自我”[7],虽是“闭门”,却敞开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走向自我,走向的生命本真,是一种隔绝状态,也是一种追求状态,容纳了无限诗意空间。王维诗中的“门”也常常是紧闭的状态,只是其前期诗歌中的“门”是对世俗的逃避,是被尘世抛弃后的自我保护,是带有孤独的清静,而后期诗歌中的“门”是自由生命的回归,是内在精神的敞开,澄明和寂静。
  王维青年时在长安与洛阳游宦六七年,终于在开元九年春中进士,秋就被贬济州。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在短短几个月里,王维就从人生的第一个顶峰摔下山脚,从此王维的官场生涯就在等待中沉浮,心里无限的失落和孤寂使其“平生多掩扉”(《喜祖三至留宿》)、“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济州过赵叟家宴》),以此来回绝尘世的喧闹,使心灵暂时的得到清静。“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看清了官场的明争暗斗,王维走进了“空门”,在30岁时从禅师韦道光学佛,企图在那里找到心灵的拯救方式。此后王维便生归隐之心,然而“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偶然作》之二),又加之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的影响,故而王维“沉吟未能去”。当王维知晓张九龄为政清廉正直,以为济世时代已经到来,便干谒张九龄而隐居嵩山,“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紧闭的“衡门”是王维的暂居之所,与“终南捷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扇闭关之“门”便是诗人拒绝世俗,在与外界冲突中显露独立的人格意志,宁肯孤独也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情操。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交织在王维的心底,对世俗的拒绝便是对这种矛盾的逃避,只有在这逃避中,才能找到精神家园,正是这种精神家园使得王维早期的诗有着清静之韵。
  张九龄提携王维为右拾遗的第二年就遭奸人馋害,王维从此对朝堂彻底失去了信心,从前期的积极入世转入“心隐”。如果按佛家论法的四门之说(第一为有门,第二为空门,第三为亦有亦空门,第四为非有非空门),那么前期的王维最多处于“亦有亦空门”,转入“心隐”后的王维则处于“非有非空门”。无所谓朝堂,无所谓功名,在山水田园里怡然自得,“门”虽关,却任意自由,“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留别钱起》)。
  王维后期诗中的“门”虽闭,但诗歌中的“门”不再是孤立的,常常伴随着有关的动作,使“门”虽闭而开,如:“余适欲锄瓜,倚锄听叩门”(《瓜园诗并序》)、“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登裴迪秀才小台作》)、“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宫槐陌》)、“不知炊黍否,谁解扫荆扉”(《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送张五归山》)、“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叩”、“候”、“应”、“扫”、“开”使“门”隔绝的两个世界连接起来,“非有非空门”,包容了整个世界,无所谓有无,无所谓入世与出世,是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
  总之,王维前期诗中的“门”是一种对世俗的隔绝,诗歌传达出的静韵为清静,有着孤寂的气息,后期诗中的“门”是两个世界的连接,诗歌传达的静韵为寂静,是精神的自由。
  参考文献:
  [1]李红雨.《刘长卿诗歌中的“闭门”意象》.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 第26卷第2期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3][6]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 156,166页
  [4][5](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96页,序第1页
  [7][德]G·齐美尔,涯鸿、字声等译.《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7页
  项目编号:201310517020 项目名称:王维诗的静韵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自觉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们,经过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活动,而逐渐出现与构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并对文化行为所产生的价值进行的判断、追求与选择。其是一个结构复杂、层次多样、要素繁多的有机统一系统。文化自觉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与力量,属于精神力量、文化信仰以及灵魂境界。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本文在阐释文化自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金圣叹写作的基石构成可以大致分为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怨毒著书,第二个是锦心绣口,第三个是成奇文而自娱。这几个方面看似不务正业,可正是这种不务正业在当时的年代,赋予了更多不一样的东西,激发了更多的思潮。这种具有浓厚批判精神的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金圣叹;批判精神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他的主要批判思想集中在《水浒传》和《西厢记》的点评中。与此同时,他对其他的文
期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和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将于2011年9月2729日在北京展览馆共同举办“第十届中国国际住宅产
摘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一系列社会道德现象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本文从国内伦理嬗变、国际意识形态和全球性的共同威胁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道德建设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对当前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期深刻领会我国的治国方略。  关键词:道德建设;伦理嬗变;意识形态;共同威胁  自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以来,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今天中华
期刊
摘 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是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完善文化机制、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实现路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
期刊
老舍的作品《猫》选入四年级上册四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猫的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猫的性格古怪,从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1)写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写“老实”时,写它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写它“贪玩”时,用“任凭”一词,把出走的猫贪玩不听召唤,贪玩的本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写它“尽职”时,只要听到老鼠
期刊
期刊
摘 要:《小说媒介与小说形态》一文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小说形态的变化,通过分析媒介的裂变和融合,以及不同小说形态的发展变化和彼此间的相互渗透,可以看出媒介和小说形态的发展规律。由于受到西方文艺思潮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影响,本文从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角度研究,采用胡适先生学术研究方法论简要分析《小说媒介与小说形态》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小说媒介与小说形态》;研究方法  一、《小说媒介与小说形
期刊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小学阶段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那么,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落实新课程标准时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养成良好地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