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回归法预测黄河口尾闾河道出汊概率

来源 :泥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674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黄河口尾闾河道出汊的孕育过程及触发机制,对维持黄河口流路稳定和促进河口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口概化实体模型试验数据和2004年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取流量、含沙量、潮流动力、沙嘴形态参数、河道比降和断面河相系数等6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采用逻辑回归法建立黄河口尾闾河道出汊的概率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交叉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分类阈值为50%的逻辑回归模型出汊试验样本预测的准确率为70%,对未出汊试验样本预测的准确率为94.62%,对所有试验样本预测的准确率为90.27%
其他文献
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减沙贡献率,可为流域生态治理目标与措施精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及其支流大理河流域,综合利用双累积曲线法、淤地坝减沙
基于镉对6种渤海本地种的急性致死效应实验和收集的毒性数据,参考美国双值基准法制定框架,采用物种敏感度排序法推导镉的海水水质基准最大浓度值和基准连续浓度值。实验结果表明,镉对6种渤海本地种的LC50/EC50值为4.46~50.0 mg/L,各物种对镉的敏感性排序为青岛大扁藻>褐牙鲆>许氏平鲉>日本虎斑猛水蚤>褶皱臂尾轮虫>天津厚蟹。根据数据筛选原则,筛出6门21科23属共24种生物,用于推导镉的海水水质基准。根据物种敏感度排序法计算结果,平均急性毒性值最小的4个属依次为对虾属
基于“观澜号”科学卫星机载观测试验的应用需求,本文在南海试验区(15°N—25°N,110°E—120°E)利用Jason-3高度计观测的有效波高(SWH),对第三代海浪模式Simulating Wave Nearshore(SWAN)、WAVEWATCHⅢ(WW3)以及WAve Model(WAM)的长时效预报产品进行精度检验。通过2020年3月数据的匹配与分析,发现北海预报中心业务化运行的SWAN和WW3模式在试验区具有120 h的有效预报能力,且两者的预报效果相当。其连续5 d预报SWH的相关系数高
传统的走时层析方法依赖于初始速度模型,需要射线追踪计算,速度建模效率低。常规的回折波走时反演方法速度建模效率较高,但通过对走时曲线拟合获取射线参数,受地形起伏和走时误差的影响很大,速度建模精度较低。为兼顾近地表速度建模的效率与精度,本文改进了回折波走时方程,提出一种基于回折波走时方程的起伏地表速度建模方法。该方法将每一个共中心点道集按偏移距大小进行选排并分段,在每一个偏移距段内,先利用回折波走时方程逐道计算相应的回折点位置和速度,再对各个炮检对的计算结果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及反距离加权,获得统计平均回折点位置
长距离管道输送的减阻是疏浚工程的重要问题,利用在管道内施加电磁场来减少管道输送阻力是一种新兴的技术.通过建立内径为150 mm的水平管道水力输送细沙试验系统,对比试验了
X波段双偏振雷达在降水相态识别方面有较大优势,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为模糊逻辑算法,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该方法主要依赖于水凝物的成员函数,但是对于不同雷达的系统老化问题,需要调整相对应的成员函数。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降水相态识别,在完成相态识别后,可以统计不同水凝物雷达参数的分布特征,重新构建适合该雷达的成员函数。聚类分析方法在相态识别实验中表现良好,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不引入温度的情况下部分水凝物无法识别。
海洋平台受到波浪等海洋环境的影响会产生明显而持续的振动,这些振动会造成平台结构疲劳损伤,影响平台上工作人员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研究了随机波浪载荷作用下非线性能量阱(Nonlinear Energy Sink,NES)对固定式导管架海洋平台振动控制问题,并与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建立NES—海洋平台系统动力学模型,从降低平台位移响应均方差的角度对NES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随机波浪载荷作用下NES和TMD的最优参数。考虑结构刚度变化的问题,对NES和TMD的减振性能、系统瞬时能量传递
非粘结柔性立管结构形式复杂,层与层之间涉及摩擦、接触等非线性特性,使其数值模拟方面很难同时保证效率与精度。针对柔性立管特殊的结构形式,本文建立不同角度螺旋键的非粘结柔性立管高效分析简化模型,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非粘结柔性立管在内压和拉伸、扭转、弯曲的组合荷载工况下螺旋键缠绕角度对其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立管简化分析模型与立管原型的力学性能吻合较好,并且可以提高计算效率;螺旋键缠绕角度越大,立管的扭转刚度越大,拉伸刚度与弯曲刚度越小;内压的施加对拉伸刚度、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
东北侵蚀沟量大面广、灾害严重,对其进行系统防治对保障我国粮食、生态和国土安全意义重大,已成为国家黑土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限于气候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势独特,治理起步较晚,东北侵蚀沟防治相关研究亟待加强。系统分析了东北侵蚀沟存量、分布、规律、成因,归纳总结了治理原则与措施,提炼了包含2种治理类别、8种主导功能的治理模式,并依据东北侵蚀沟特点及其防治中存在的问题,面向新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提出了未来7方面重点科技需求和8方面宏观对策手段,以期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借鉴。
为分析大气细菌群落结构区域差异性,本研究采集了2014—2015年黄海、青岛和兰州大气生物气溶胶样品,对其进行了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探讨环境因子(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对大气细菌群落结构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黄海、青岛和兰州以及青岛不同采样时间的生物气溶胶中细菌群落结构在区域(p<0.01)和时间(p<0.05)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即黄海气溶胶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高于陆地(p<0.01),3月青岛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高于兰州(p<0.01),且青岛春季大气生物气溶胶中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