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笔者用辨证的、理性的、发展的观点,对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积极贯彻全国课程指导纲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育俱乐部教学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教学形式,既借鉴了国外的教学方式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对于发展中的民办高校来讲,特别适合民办高校灵活的教育调配机制,可以很好的开展和实施。体育俱乐部这种形式的教学,乐于为学生接受,对推动民办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找到了方法和途径。
一、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几种形式
高校体育课教学形式,依托高校体育人才和场地条件,以及围绕学校的传统体育特色项目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各不相同,但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基础课教学、专项课教学、基础课与专项课相结合、体育俱乐部教学。
基础课教学:有些高校体育课开设的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性教学,一般基础教学包括田径、球类两大类。
专项课教学:有些高校由于场地的限制和学生要求,开设专项教学,一直学到体育课结束。专项教学内容有球类、武术、健美操、舞蹈、现代舞、跆拳道等。
基础课教学和专项课教学相结合:既第一学期进行基础课教学,基础课教学以田径、球类、武术为主。第二学期进行专项选修教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满足大学生现实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把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的学生自愿的组织在一起的,不受教学计划,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以俱乐部的形式教学。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体育俱乐部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更适合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俱乐部有课外俱乐部教学、课内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教学形式。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提高体育专项运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习惯,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打下坚实基础。
1、课外体育俱乐部形式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体育俱乐部最早的出现形式,同时它又是体育课的外延和补充。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大多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出现的,除了课外竞技体育俱乐部和一些体育社团组织外,其它形式均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通过调查有92%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锻炼,有76%的学生,在体育课只开一年的情况下,选择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这种课外俱乐部形式也是促进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2、课内体育俱乐部形式
由体育部负责组织管理,建立在体育教学基础上的体育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它以上课的形式出现,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并排入课表。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转换师生的角色上有很好的作用。
3、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
它是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和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两者的结合,将课内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要求学校的体育设施要完备,体育经费要充足,学校的体育管理要有领先的意识,体育教师队伍配备要齐全,各个体育项目都要保证有一个专项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要有规划。只有具备以上条件,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推进素质教育开展。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途径。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做到优势互补,这就要求教师的业务必须是“知识型”+“技能型”这样的一个水平,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才能更好的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三、构建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
1、教改奠定了体育俱乐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现代高等教育不但担当着培养人才和科研任务,而且直接参与社会服务。随着民办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体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场地、器材设施不断的建设。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在教学的基础上将高校体育推向市场化,通过俱乐部的有偿服务,积累资金,为改善体育设施、场馆条件。同时也为学校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提供了确实有效的保证。
2、加强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共发展
发展民办高校特色体育,加强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是教改发展的趋势。俱乐部是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的学生自愿的组织在一起的,满足了在校大学生健身娱乐的不同需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课外的体育俱乐部,改变了高校体育课外活动的松散性和无序性管理状态。使课外活动变成了学生健康有序的体育活动空间。学校在场馆、器材设施齐全的情况下进行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可以打破原有的院系、班级,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门以上的自己喜欢锻炼的运动项目。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教学的需要。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可能。
四、结束语
开展和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锻炼需求,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的灌输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主动参与,快乐体育,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主题,吸引学生主动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场地管理和体育课的教学也提供了方便,保证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伍西萍.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实践反馈[J].邵阳学院学报,2008,(6):117-119.
[2]陈国祥.独立学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12):44-46.
[3]李伟.关于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41-43.
[4]李俊.江苏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11):718-719.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积极贯彻全国课程指导纲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育俱乐部教学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教学形式,既借鉴了国外的教学方式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对于发展中的民办高校来讲,特别适合民办高校灵活的教育调配机制,可以很好的开展和实施。体育俱乐部这种形式的教学,乐于为学生接受,对推动民办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找到了方法和途径。
一、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几种形式
高校体育课教学形式,依托高校体育人才和场地条件,以及围绕学校的传统体育特色项目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各不相同,但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基础课教学、专项课教学、基础课与专项课相结合、体育俱乐部教学。
基础课教学:有些高校体育课开设的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性教学,一般基础教学包括田径、球类两大类。
专项课教学:有些高校由于场地的限制和学生要求,开设专项教学,一直学到体育课结束。专项教学内容有球类、武术、健美操、舞蹈、现代舞、跆拳道等。
基础课教学和专项课教学相结合:既第一学期进行基础课教学,基础课教学以田径、球类、武术为主。第二学期进行专项选修教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满足大学生现实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把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的学生自愿的组织在一起的,不受教学计划,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以俱乐部的形式教学。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体育俱乐部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更适合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俱乐部有课外俱乐部教学、课内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俱乐部教学形式。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提高体育专项运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习惯,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打下坚实基础。
1、课外体育俱乐部形式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体育俱乐部最早的出现形式,同时它又是体育课的外延和补充。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大多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出现的,除了课外竞技体育俱乐部和一些体育社团组织外,其它形式均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通过调查有92%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锻炼,有76%的学生,在体育课只开一年的情况下,选择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这种课外俱乐部形式也是促进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2、课内体育俱乐部形式
由体育部负责组织管理,建立在体育教学基础上的体育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它以上课的形式出现,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并排入课表。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转换师生的角色上有很好的作用。
3、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
它是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和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两者的结合,将课内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要求学校的体育设施要完备,体育经费要充足,学校的体育管理要有领先的意识,体育教师队伍配备要齐全,各个体育项目都要保证有一个专项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要有规划。只有具备以上条件,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推进素质教育开展。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途径。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做到优势互补,这就要求教师的业务必须是“知识型”+“技能型”这样的一个水平,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才能更好的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三、构建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
1、教改奠定了体育俱乐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现代高等教育不但担当着培养人才和科研任务,而且直接参与社会服务。随着民办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体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场地、器材设施不断的建设。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在教学的基础上将高校体育推向市场化,通过俱乐部的有偿服务,积累资金,为改善体育设施、场馆条件。同时也为学校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提供了确实有效的保证。
2、加强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共发展
发展民办高校特色体育,加强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是教改发展的趋势。俱乐部是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的学生自愿的组织在一起的,满足了在校大学生健身娱乐的不同需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课外的体育俱乐部,改变了高校体育课外活动的松散性和无序性管理状态。使课外活动变成了学生健康有序的体育活动空间。学校在场馆、器材设施齐全的情况下进行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可以打破原有的院系、班级,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门以上的自己喜欢锻炼的运动项目。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教学的需要。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可能。
四、结束语
开展和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锻炼需求,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的灌输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主动参与,快乐体育,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主题,吸引学生主动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场地管理和体育课的教学也提供了方便,保证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伍西萍.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实践反馈[J].邵阳学院学报,2008,(6):117-119.
[2]陈国祥.独立学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12):44-46.
[3]李伟.关于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41-43.
[4]李俊.江苏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11):7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