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美术史上“浮世绘”不仅是日本美术的符号,还曾经是西方人了解认识东亚艺术的窗口,“浮世绘”启发了很多欧洲艺术家,对欧洲的现代艺术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诸如早期印象派大师马奈、后印象派大家梵高等都曾经从“浮世绘”艺术中汲取过营养。然而“浮世绘”一词的由来和“浮世”一词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脉络如何却引人深思。
关键词:浮世绘;浮世草子;浮世
虽然“浮世绘”作为日本美术的经典样式在中国广为人知,但是就一般意义而言,人们更习惯以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认知“浮世绘”,与之相比对“浮世”的含义和认识就显得模糊和零散。事实上,人们要想深入了解“浮世绘”艺术,就必须对“浮世”概念有所考察。
如果通览“浮世绘”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浮世绘”的产生和发展正处于日本社会的转型期,也就是所谓的“桃山时代”。这一时期的日本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随着德川家康在江户开设幕府奠定统治地位,社会趋于平稳安定,民众也得以休养生息,在此背景下,文艺创作渐入佳境。最终就在江户时代即将进入“天和年间”(1681—84)之时,作家井原西鹤开创了新体风格小说“浮世草子” 天和2年(1682),在大阪刊行的井原西鹤著作《好色一代男》,其文中就散见有“浮世寺”、“浮世比丘尼”、“浮世小纹”等词语,“浮世”一词不单包含有当世风和最新流行的意思,还含有好色的语意。作为其中的版刻插图,“浮世绘”也因此正式定名,继而流行开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浮世”一词与日本文艺的现象关联甚多。事实上亦是如此,“浮世”确切的说法是指当时日本人的人生观及其影响下的社会风气。从字面的解释来说,在“浮世”一词出现之前,古代典籍中多见“憂世”(意为满带愁容的现世),其含义与古代中世纪以来的“厌世”人生观和佛教所主张的净土成佛概念相对,而后者认为应该厌倦和放弃“憂世”。可是随着日本中世纪的结束,主张及时行乐的思想逐渐地成为潮流。“憂世”一词也被替换成了富有积极意味的字眼“浮世”。
其次,从“浮世绘”的产生和受众来看,一开始“浮世绘”被称之为“江户绘”,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早期“浮世绘”也并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版画形式,而是以手工绘制类似我国的工笔画,日本人称之为“肉笔画”,其制作精致华美、费时费工故而只局限于上流武士和贵族之间的把玩。后来随着德川幕府开府主政,从而引发了江户的开发热潮,加之朝廷推行“参勤交代”制度,各地方诸侯及其家属和随从都需要频繁的往来于属国和江户之间,他们的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繁荣了江户的工商业,随着建设热潮的兴起,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相继涌入江户城,在城市中形成了新兴的市民文化,在市民文化需求的强力刺激下,城市娱乐设施的兴建和图书的印刷出版日益繁荣;加之江户的新文化与京都旧传统之间有些许区别,前者比较富有活力,社会阶层也很多元,后者则更多地保持了日本的古典传统,较为矜持稳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缺乏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江户的新生市民文化使得旧有的艺术形式无法跟上新兴社会的需要。于是乎,江户的艺术家、出版商、赞助人也在努力地创造和寻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他们选择了浮世绘,改进了套色印刷技术,使得“浮世绘”作品无论在艺术的品质和数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回顾“浮世绘”诞生之初,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小说插图和剧院的演出海报之所需而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与其说是“浮世绘”见证和记录了江户人的“浮世”生活,还不如说是江户众生“浮世”的生活态度造就了“浮世绘”。
再次、从“浮世绘”的表现题材和内容来看,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美人画”和“役者画”,然而二者却是以当时江户的花街柳巷和娱乐场所的从业者为描绘对象。尤其是所谓的“美人画”,其色情意味浓厚。一言蔽之,“浮世”的本质意义在于“即便是彼岸的理想也要结合此岸的现实,与过去和未来相比更要追随当世风,这就是‘浮世’的绘画最本来的面貌。”,而日本战国名人丰臣秀吉的心态也可谓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他曾感言道:“在明日都生死未卜的人世中,与其去领悟‘憂世’的意义,不如‘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由此可以看出,在经历了战国时代的乱局后,无论是一般百姓还是公卿贵族都对这久违的和平抱有一种积极的渴望。因此当时的日本社会肯定积极的快乐,否定虚无的理想。因为重视现实,所以将古典当代化,在文学上流行俳句连歌,在绘画上则产生了各种题材的风俗画。
由此,可以说从“憂世”到“浮世”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概念置换,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含义。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浮世”概念不过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日本社会状况,而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浮世”概念的形成则折射出日本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小林忠.浮世絵の歴史[M].东京:小学馆.2001.
[2]宫竹正.浮世绘的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4]武安隆,王家骅.日本明治维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关键词:浮世绘;浮世草子;浮世
虽然“浮世绘”作为日本美术的经典样式在中国广为人知,但是就一般意义而言,人们更习惯以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认知“浮世绘”,与之相比对“浮世”的含义和认识就显得模糊和零散。事实上,人们要想深入了解“浮世绘”艺术,就必须对“浮世”概念有所考察。
如果通览“浮世绘”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浮世绘”的产生和发展正处于日本社会的转型期,也就是所谓的“桃山时代”。这一时期的日本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随着德川家康在江户开设幕府奠定统治地位,社会趋于平稳安定,民众也得以休养生息,在此背景下,文艺创作渐入佳境。最终就在江户时代即将进入“天和年间”(1681—84)之时,作家井原西鹤开创了新体风格小说“浮世草子” 天和2年(1682),在大阪刊行的井原西鹤著作《好色一代男》,其文中就散见有“浮世寺”、“浮世比丘尼”、“浮世小纹”等词语,“浮世”一词不单包含有当世风和最新流行的意思,还含有好色的语意。作为其中的版刻插图,“浮世绘”也因此正式定名,继而流行开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浮世”一词与日本文艺的现象关联甚多。事实上亦是如此,“浮世”确切的说法是指当时日本人的人生观及其影响下的社会风气。从字面的解释来说,在“浮世”一词出现之前,古代典籍中多见“憂世”(意为满带愁容的现世),其含义与古代中世纪以来的“厌世”人生观和佛教所主张的净土成佛概念相对,而后者认为应该厌倦和放弃“憂世”。可是随着日本中世纪的结束,主张及时行乐的思想逐渐地成为潮流。“憂世”一词也被替换成了富有积极意味的字眼“浮世”。
其次,从“浮世绘”的产生和受众来看,一开始“浮世绘”被称之为“江户绘”,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早期“浮世绘”也并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版画形式,而是以手工绘制类似我国的工笔画,日本人称之为“肉笔画”,其制作精致华美、费时费工故而只局限于上流武士和贵族之间的把玩。后来随着德川幕府开府主政,从而引发了江户的开发热潮,加之朝廷推行“参勤交代”制度,各地方诸侯及其家属和随从都需要频繁的往来于属国和江户之间,他们的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繁荣了江户的工商业,随着建设热潮的兴起,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相继涌入江户城,在城市中形成了新兴的市民文化,在市民文化需求的强力刺激下,城市娱乐设施的兴建和图书的印刷出版日益繁荣;加之江户的新文化与京都旧传统之间有些许区别,前者比较富有活力,社会阶层也很多元,后者则更多地保持了日本的古典传统,较为矜持稳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缺乏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江户的新生市民文化使得旧有的艺术形式无法跟上新兴社会的需要。于是乎,江户的艺术家、出版商、赞助人也在努力地创造和寻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他们选择了浮世绘,改进了套色印刷技术,使得“浮世绘”作品无论在艺术的品质和数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回顾“浮世绘”诞生之初,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小说插图和剧院的演出海报之所需而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与其说是“浮世绘”见证和记录了江户人的“浮世”生活,还不如说是江户众生“浮世”的生活态度造就了“浮世绘”。
再次、从“浮世绘”的表现题材和内容来看,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美人画”和“役者画”,然而二者却是以当时江户的花街柳巷和娱乐场所的从业者为描绘对象。尤其是所谓的“美人画”,其色情意味浓厚。一言蔽之,“浮世”的本质意义在于“即便是彼岸的理想也要结合此岸的现实,与过去和未来相比更要追随当世风,这就是‘浮世’的绘画最本来的面貌。”,而日本战国名人丰臣秀吉的心态也可谓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他曾感言道:“在明日都生死未卜的人世中,与其去领悟‘憂世’的意义,不如‘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由此可以看出,在经历了战国时代的乱局后,无论是一般百姓还是公卿贵族都对这久违的和平抱有一种积极的渴望。因此当时的日本社会肯定积极的快乐,否定虚无的理想。因为重视现实,所以将古典当代化,在文学上流行俳句连歌,在绘画上则产生了各种题材的风俗画。
由此,可以说从“憂世”到“浮世”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概念置换,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含义。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浮世”概念不过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日本社会状况,而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浮世”概念的形成则折射出日本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小林忠.浮世絵の歴史[M].东京:小学馆.2001.
[2]宫竹正.浮世绘的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4]武安隆,王家骅.日本明治维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