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2013年河南青年女子足球队参加第12届全国运动会13场比赛的统计分析显示:河南青年女足队前场定位球威胁进攻与比赛对手相比进攻次数较多,但射门次数和进球数较少,命中率低;掷界外球进攻次数较多,射门虽少但射进2球,射门命中率最高;前场不同区域的任意球威胁进攻、射门次数较多,但射门命中率较低;角球形成的威胁进攻次数较多,但射门次数明显较少,射门命中率低等。建议丰富任意球、角球和掷界外球进攻配合套路,培养核心队员,提高传球射门的准确度和空中球落点控制的顶抢训练,增强抗干扰能力,为日后安排针对性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河南女子足球;定位球;威胁进攻
前言
在我国近30年来女子足球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女足联赛和全运会比赛如期进行,女足比赛整体的技战术发展日趋成熟。定位球已成为球队进攻和创造射门机会的重要手段,定位球组织是球队技战术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2013年河南青年女子足球队夺得第12届全国运动会青年女子足球赛亚军,对河南足球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此,本文通过河南青年女子足球队参加第12届全国运动会女子足球赛的统计与分析,探索全运会青年女子足球比赛前场定位球技战术运用的特点和规律,为河南女子足球队日后安排针对性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13年河南青年女子足球队参加第12届全国运动会女子足球赛预赛(广东北京山东)3场、复赛(山东浙江天津江苏河北)5场(除与北京队比赛1场外)和决赛(江苏湖北河北辽宁江苏)5场比赛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前场定位球威胁进攻情况概述
根据13场足球比赛的统计,从定位球分类看,河南女足队首先是角球次数最多,射门最少;其次是任意球次数较多,射门次数最多,占射门总数60%;再次是掷界外球进攻次数最少,虽射门次数较少,仅占射门总数20%,但射进2球,命中率最高;说明河南女足队在比赛中较好地控制了中前场区域,掌握着比赛进攻的主动权。通过双方数据的比较,河南女足队在角球、任意球和掷界外球进攻次数方面均多于比赛对手,但在进攻组织形成的射门次数和进球较少,尤其在任意球、角球的射门次数和命中率方面。如表1所示。
2.1.1前场任意球威胁进攻的特点
通过13场青年女子足球比赛的统计,河南女足队共获得前场任意球威胁进攻47次,形成射门21次,射门成功率为38.3%,没有进球;平均每场比赛获得前场任意球威胁进攻3.6次,形成射门1.6次,没有进球。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统计结果显示,河南女足队在前场各个区域的射门次数均多于对手,但射门没有进球,射门命中率较对手低。在任意球威胁进攻次数方面,河南女足队在远端区、角区和侧面区的任意球次数方面均多于对手,正面近区双方进攻次数相当,说明,比赛双方争抢防守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罚球区的正面中路和侧面的边路区域,这也再次验证谁在中场控球取得主动,谁就可以向对方罚球区渗透突破制造射门机会。比赛中由于定位球所在场区不同,进攻所采用的组织方法也各异。
2.1.1.1罚球区正面近区任意球威胁进攻
河南女足队正面近区任意球威胁进攻13次,占进攻总数27.7%,形成射门11次,射门占该区进攻总数84.6%,没有进球;而对方任意球威胁进攻13次,形成射门10次,射进1球,命中率为10%。见表2。
根据表3统计,河南女足队正面近区任意球进攻直接射门次数最多,但射门没有进球,射门命中率较对手低。而其他方法运用较少。从射门失误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防守人墙站位距离不足9.15米要求,限制了罚球队员的技术发挥而导致射门偏出球门、失误最多。
2.1.1.2罚球区侧面区域任意球威胁进攻
根据表4统计,河南女足队侧面区任意球威胁进攻、射门次数与对方相比较多,但没有进球。在进攻的配合方法中,传向远门柱的任意球进攻次数最多,传向球门线中点和近门柱配合的方法射门2次。根据比赛统计和现场观察,比赛双方在罚球区侧面区的任意球进攻次数少,射门少,对球门威胁不大,射门失误率较高。
2.1.1.3罚球区角区任意球威胁进攻
根据表5统计,河南女足队角区任意球威胁进攻、射门次数与对方相比较多,但没有进球。角区任意球进攻配合次数明显多于直接射门,而传向近门柱的任意球进攻次数最多,其它配合方法射门2次,没有进球。而对手队进攻4次,射门1次即射进1球,命中率较高。这个在该区的唯一进球,虽有偶然性,但从比赛实际情况分析,在角区的任意球罚向近门柱区时,由于该罚球直接指向球门、又似传似射,再加上进攻队员的门前跑动接应,干扰了守门员的视线和对来球运行状态的正常判断,如果进攻队员争抢获球使球运行方向稍加改变,极易造成进球。
2.1.1.4罚球区远端区域任意球威胁进攻
根据表6统计,河南女足队罚球区远端区任意球威胁进攻20次,射门5次,没有进球;对方任意球威胁进攻17次,形成射门3次,没有进球。从罚球方向的落点区分布看,传向罚点球点和罚球弧的配合进攻次数最多,射门5次,没有进球;其它配合进攻9次,但没有射门。从比赛统计和比赛实际情况分析,远端区域任意球进攻传球由于距离球门较远,其选择的落点区域准确性较差,使进攻射门的难度加大,形成有效的配合射门方式和次数较少,而有利于守方的防守行动,守门员扑挡获球和后卫顶挡成功次数较多。
2.1.2角球进攻的特点
根据表7统计,河南青年女足队角球进攻54次,射门7次(包括二点射门),没有进球;对方角球进攻50次,射门14次,(包括二点射门),射进1球,命中率为7.1%。从比赛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角球进攻主要是将球传向球门前完成抢点配合射门。河南青年女足队角球罚向远门柱、近门柱和球门线中点的配合进攻次数与对手队相比较多,合计42次,占该区域进攻总数的77.8%;射门3次与对手队相比少了一倍次数,射门命中率也比对手队较低;而其他进攻配合方法合计12次,仅射门1次。河南青年女足队对角球争顶二点落点的控制较好,形成凌空射门3次。而造成射门次数较少的原因分析,青年女足队角球罚球的第一落点主要在远门柱、近门柱和球门线中点构成的区域里,首先是后卫选位站位有利,而且移动距离短、容易控制落点,顶挡出球效果较好;其次是第一落点来球离球门和守门员站位的距离较近,门将利用臂长的优势、扑挡获球较多而造成射门次数少的结果;造成射门命中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攻方射门动作在防守的对抗干扰下,影响了动作的正确性和出球的准确率、射门失误率较高。 2.1.3掷界外球威胁进攻的特点
根据表8统计,河南青年女足队掷界外球威胁进攻25次,占进攻总数19.8%,射门7次,占射门总数20%,射进2球,命中率为28.6%;对方掷界外球威胁进攻23次,形成射门10次,射进1球,命中率为10%。从比赛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进攻队员三个区域组织的掷界外球进攻主要是接球传中——抢点配合射门和接球传球--停控球突破配合射门两种方法。在罚球区侧面区边线时,主要采用一传的停带球后,完成传中进攻组织;在罚球区角区边线时,进攻组织主要采用2次以上传球配合完成传中或射门;在罚球区远端区边线时,进攻组织主要采用3次以上传球配合完成传中进攻或突破射门,河南女足队在该区射进2球,也被对方射进1球,效果较好。
2.2前场定位球进攻失误情况分析
根据表9统计,影响定位球进攻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三个:1)河南女足射偏高23次占总射门次的65.7%,与比赛对方射门失误率占总数55%相比,河南女足队失误较多;2)对方后卫踢顶成功58次占我方进攻总次数46%,我方后卫踢顶成功51次占对方进攻总次数46.3%,双方旗鼓相当;3)对方门将扑挡38次占我方进攻总次数30%,而我方门将扑挡39次占对方进攻总次数35.5%,我方成功率较高;而人墙堵挡因素所占比例最小。
4 结论与建议
4.1河南青年女足队前场定位球威胁进攻与比赛对手相比进攻次数较多,但射门次数和进球数较少,命中率低;掷界外球进攻次数较多,射门次数虽少但射进2球,射门命中率最高。
4.2河南青年女足队在前场不同区域的任意球威胁进攻、射门次数与比赛对手相比较多,效果较好,但射门进球较少,命中率较低,尤其是在罚球区的正面近端区和角区。角球进攻与比赛对手相比形成的威胁进攻次数较多,但射门次数明显较少,命中率低;
4.3直接射门是前场任意球进攻的首选方法,远端区任意球进攻和角球进攻的主要方法是罚向远侧球门柱、近门柱、球门区线中点和罚点球点的抢点配合射门,射门命中率低。
4.4影响河南青年女足定位球进攻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射门失误率、门将扑挡和后卫顶挡成功率;建议丰富任意球、角球和掷界外球进攻配合套路,培养核心队员,提高传球射门的准确度和空中球落点控制的顶抢训练,增强抗干扰能力。
参考文献
〔1〕CHARLESHUGHES.足球获胜公式〔M〕.杨一民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75.
〔2〕上官义勤.河南建业队前场任意球威胁进攻技战术配合的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2):87-89.
(责任编辑:陈祎)
【关键词】河南女子足球;定位球;威胁进攻
前言
在我国近30年来女子足球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女足联赛和全运会比赛如期进行,女足比赛整体的技战术发展日趋成熟。定位球已成为球队进攻和创造射门机会的重要手段,定位球组织是球队技战术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2013年河南青年女子足球队夺得第12届全国运动会青年女子足球赛亚军,对河南足球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此,本文通过河南青年女子足球队参加第12届全国运动会女子足球赛的统计与分析,探索全运会青年女子足球比赛前场定位球技战术运用的特点和规律,为河南女子足球队日后安排针对性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13年河南青年女子足球队参加第12届全国运动会女子足球赛预赛(广东北京山东)3场、复赛(山东浙江天津江苏河北)5场(除与北京队比赛1场外)和决赛(江苏湖北河北辽宁江苏)5场比赛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前场定位球威胁进攻情况概述
根据13场足球比赛的统计,从定位球分类看,河南女足队首先是角球次数最多,射门最少;其次是任意球次数较多,射门次数最多,占射门总数60%;再次是掷界外球进攻次数最少,虽射门次数较少,仅占射门总数20%,但射进2球,命中率最高;说明河南女足队在比赛中较好地控制了中前场区域,掌握着比赛进攻的主动权。通过双方数据的比较,河南女足队在角球、任意球和掷界外球进攻次数方面均多于比赛对手,但在进攻组织形成的射门次数和进球较少,尤其在任意球、角球的射门次数和命中率方面。如表1所示。
2.1.1前场任意球威胁进攻的特点
通过13场青年女子足球比赛的统计,河南女足队共获得前场任意球威胁进攻47次,形成射门21次,射门成功率为38.3%,没有进球;平均每场比赛获得前场任意球威胁进攻3.6次,形成射门1.6次,没有进球。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统计结果显示,河南女足队在前场各个区域的射门次数均多于对手,但射门没有进球,射门命中率较对手低。在任意球威胁进攻次数方面,河南女足队在远端区、角区和侧面区的任意球次数方面均多于对手,正面近区双方进攻次数相当,说明,比赛双方争抢防守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罚球区的正面中路和侧面的边路区域,这也再次验证谁在中场控球取得主动,谁就可以向对方罚球区渗透突破制造射门机会。比赛中由于定位球所在场区不同,进攻所采用的组织方法也各异。
2.1.1.1罚球区正面近区任意球威胁进攻
河南女足队正面近区任意球威胁进攻13次,占进攻总数27.7%,形成射门11次,射门占该区进攻总数84.6%,没有进球;而对方任意球威胁进攻13次,形成射门10次,射进1球,命中率为10%。见表2。
根据表3统计,河南女足队正面近区任意球进攻直接射门次数最多,但射门没有进球,射门命中率较对手低。而其他方法运用较少。从射门失误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防守人墙站位距离不足9.15米要求,限制了罚球队员的技术发挥而导致射门偏出球门、失误最多。
2.1.1.2罚球区侧面区域任意球威胁进攻
根据表4统计,河南女足队侧面区任意球威胁进攻、射门次数与对方相比较多,但没有进球。在进攻的配合方法中,传向远门柱的任意球进攻次数最多,传向球门线中点和近门柱配合的方法射门2次。根据比赛统计和现场观察,比赛双方在罚球区侧面区的任意球进攻次数少,射门少,对球门威胁不大,射门失误率较高。
2.1.1.3罚球区角区任意球威胁进攻
根据表5统计,河南女足队角区任意球威胁进攻、射门次数与对方相比较多,但没有进球。角区任意球进攻配合次数明显多于直接射门,而传向近门柱的任意球进攻次数最多,其它配合方法射门2次,没有进球。而对手队进攻4次,射门1次即射进1球,命中率较高。这个在该区的唯一进球,虽有偶然性,但从比赛实际情况分析,在角区的任意球罚向近门柱区时,由于该罚球直接指向球门、又似传似射,再加上进攻队员的门前跑动接应,干扰了守门员的视线和对来球运行状态的正常判断,如果进攻队员争抢获球使球运行方向稍加改变,极易造成进球。
2.1.1.4罚球区远端区域任意球威胁进攻
根据表6统计,河南女足队罚球区远端区任意球威胁进攻20次,射门5次,没有进球;对方任意球威胁进攻17次,形成射门3次,没有进球。从罚球方向的落点区分布看,传向罚点球点和罚球弧的配合进攻次数最多,射门5次,没有进球;其它配合进攻9次,但没有射门。从比赛统计和比赛实际情况分析,远端区域任意球进攻传球由于距离球门较远,其选择的落点区域准确性较差,使进攻射门的难度加大,形成有效的配合射门方式和次数较少,而有利于守方的防守行动,守门员扑挡获球和后卫顶挡成功次数较多。
2.1.2角球进攻的特点
根据表7统计,河南青年女足队角球进攻54次,射门7次(包括二点射门),没有进球;对方角球进攻50次,射门14次,(包括二点射门),射进1球,命中率为7.1%。从比赛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角球进攻主要是将球传向球门前完成抢点配合射门。河南青年女足队角球罚向远门柱、近门柱和球门线中点的配合进攻次数与对手队相比较多,合计42次,占该区域进攻总数的77.8%;射门3次与对手队相比少了一倍次数,射门命中率也比对手队较低;而其他进攻配合方法合计12次,仅射门1次。河南青年女足队对角球争顶二点落点的控制较好,形成凌空射门3次。而造成射门次数较少的原因分析,青年女足队角球罚球的第一落点主要在远门柱、近门柱和球门线中点构成的区域里,首先是后卫选位站位有利,而且移动距离短、容易控制落点,顶挡出球效果较好;其次是第一落点来球离球门和守门员站位的距离较近,门将利用臂长的优势、扑挡获球较多而造成射门次数少的结果;造成射门命中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攻方射门动作在防守的对抗干扰下,影响了动作的正确性和出球的准确率、射门失误率较高。 2.1.3掷界外球威胁进攻的特点
根据表8统计,河南青年女足队掷界外球威胁进攻25次,占进攻总数19.8%,射门7次,占射门总数20%,射进2球,命中率为28.6%;对方掷界外球威胁进攻23次,形成射门10次,射进1球,命中率为10%。从比赛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进攻队员三个区域组织的掷界外球进攻主要是接球传中——抢点配合射门和接球传球--停控球突破配合射门两种方法。在罚球区侧面区边线时,主要采用一传的停带球后,完成传中进攻组织;在罚球区角区边线时,进攻组织主要采用2次以上传球配合完成传中或射门;在罚球区远端区边线时,进攻组织主要采用3次以上传球配合完成传中进攻或突破射门,河南女足队在该区射进2球,也被对方射进1球,效果较好。
2.2前场定位球进攻失误情况分析
根据表9统计,影响定位球进攻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三个:1)河南女足射偏高23次占总射门次的65.7%,与比赛对方射门失误率占总数55%相比,河南女足队失误较多;2)对方后卫踢顶成功58次占我方进攻总次数46%,我方后卫踢顶成功51次占对方进攻总次数46.3%,双方旗鼓相当;3)对方门将扑挡38次占我方进攻总次数30%,而我方门将扑挡39次占对方进攻总次数35.5%,我方成功率较高;而人墙堵挡因素所占比例最小。
4 结论与建议
4.1河南青年女足队前场定位球威胁进攻与比赛对手相比进攻次数较多,但射门次数和进球数较少,命中率低;掷界外球进攻次数较多,射门次数虽少但射进2球,射门命中率最高。
4.2河南青年女足队在前场不同区域的任意球威胁进攻、射门次数与比赛对手相比较多,效果较好,但射门进球较少,命中率较低,尤其是在罚球区的正面近端区和角区。角球进攻与比赛对手相比形成的威胁进攻次数较多,但射门次数明显较少,命中率低;
4.3直接射门是前场任意球进攻的首选方法,远端区任意球进攻和角球进攻的主要方法是罚向远侧球门柱、近门柱、球门区线中点和罚点球点的抢点配合射门,射门命中率低。
4.4影响河南青年女足定位球进攻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射门失误率、门将扑挡和后卫顶挡成功率;建议丰富任意球、角球和掷界外球进攻配合套路,培养核心队员,提高传球射门的准确度和空中球落点控制的顶抢训练,增强抗干扰能力。
参考文献
〔1〕CHARLESHUGHES.足球获胜公式〔M〕.杨一民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75.
〔2〕上官义勤.河南建业队前场任意球威胁进攻技战术配合的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2):87-89.
(责任编辑: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