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是一项爱好更是一门艺术,曾有人说“有收藏这份爱好,可以自己哄自己玩”,收藏不仅能打发闲散时光,丰富生活内容,还能陶冶情操审美,提升文化修养。它之所以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成为收藏迷,其原因就在于收藏能带给人乐趣。收藏是人类、民族、国家永无止境的基业,以收藏保存文物的方式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交流,是培养人们情操的重要行为方式。
收藏的内容丰富多彩,收藏家的雅兴也各有千秋。沈阳青年收藏家协会会长、沈阳青年鉴赏家协会会长、杨家老缸酸菜创始人杨光对于藏品有他独到的见解和独一无二的选择。他从一个收藏家华丽蜕变为一名企业家,将明、清、民国时期的老缸收藏发展成为东北酸菜事业,为打造东北地缘化产品,填补东北品牌缺失的空白,推动东北振兴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藏征之路永远在脚下
杨家老缸酸菜创始人杨光和收藏的缘分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生根发芽,一直到现在繁花似锦,从来都没有间断过。杨光从集邮、钱币、主题收藏踏上藏征之路,到北京上大学后,成为了职业收藏爱好者,参加了多场拍卖会。在这以后,杨光在收藏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他藏有明、清、民国时期的酸菜老缸、侵华罪证、计量史、熨斗、啤酒历史、计器等珍稀藏品。杨光先生说:“藏征之路虽然心酸辛苦,但却能够切实地感受其中的意义。”
沈阳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一枪打响的地方,也是最终审判日本战犯的地方。作为一名沈阳人,尤其是一名预备役军人,杨光对收集侵华罪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看成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杨光共有5000多件藏品。每一年杨光先生都会把他珍贵的藏品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其他相关机构的藏品共同进行巡回展出。在张氏帅府博物馆、辽宁近代史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长春伪皇宫博物院、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美国旧金山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香港台湾等地,都留下了杨光藏品展出的足迹。捐赠侵华罪证相关文物近百件,面向大、中、小学进行近百场讲座,自费二十余年举办了侵华罪证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一个收藏家的社会担当。
文化传承始终驻脑海
中华上下,泱泱大国,五千多年,华夏子孙。作为一名华夏子孙,肩负着时代的重任,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杨光先生用他的执着和坚定传承着熨斗文化,藏有熨斗10000件左右。
熨斗被称为是“中国第五大文明符号”,中国的熨斗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以熨衣服的熨斗在中国的汉代(公元2年)时就已出现,青铜铸造的熨斗上就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杨光先生说,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古文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取象征北斗的意思,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斗,象形有柄。”清朝的说文解字注中写道:“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斗有柄者,盖北斗。”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从关于熨斗文化了解和研究的情况可以看出,杨光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提到熨斗文化便不得不提丝绸,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白丝行》中有描写熨斗的词句:“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晚唐诗人王建也有几处以熨斗入诗,《宫词》之三十六:“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笼底火霏霏。”《田侍郎归镇》:“熨贴朝衣拋战袍。”杨光先生介绍说:“china一词,众所周知和瓷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实,这个词和丝绸有着很大的关系。张骞出使西域把熨斗和丝绸一起带入欧洲。世界被美丽的丝绸面料惊艳,丝绸的弊病是易褶皱,熨斗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这样,一个中华文化载体传入欧洲。”“熨斗”谐音“运到”,有着带来好运的含义,熨斗作为我们生活用具之一,原本是为了生活更加便利,它的历史文化又赋予了它别样的意义。它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对于此类藏品有着独特的收藏爱好,杨光先生便是其中最为出彩的一位。
地源特色一直念心中
很多人都说东北是没有文化的,杨光先生坚决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说:“东北地区的文化是十分丰富的,例如辽文化、契丹文化、后金文化、萨满文化等。”作为一位爱好文化和想回馈社会的收藏家,杨光先生对于沈阳地区没有历史品牌耿耿于怀,他以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另辟蹊径,找到了文化收藏和市场的融合点,推出了“百年老缸,百年味道”“天下第一酸,东北第一菜”的杨家老缸酸菜。从挖掘酸菜的文脉、史脉、地脉入手,力争作出东北的拳头产品,全力以赴打造东北的文化符号。
“杨家老缸酸菜缸缸滴”,荣获500口古董缸数量吉尼斯世界纪录、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21道腌制酸菜工序专利、26道炖制酸菜工序专利,是国家创投获奖的优质项目。杨家老缸酸菜舉世无双的地方在于杨光先生收藏的1600多口老缸,这1600口缸历史悠久,是明、清、民国时期的藏物。杨家老缸酸菜使用的缸上面有孔,自带呼吸系统,选择纤维多叶绿素多的白菜进行传统的发酵,安全卫生,大肠杆菌和亚硝酸盐不超标,与新民大坑酸菜有明显区别,是老百姓安全放心食用的酸菜。杨光先生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南有涪陵榨菜,北有杨家老缸酸菜”的一个单品,打造沈阳印象、沈阳名片、沈阳特产。在未来,他还想把其升级打造成一个文旅主题的工业园区和观光小镇,打造酸菜博物馆、酸菜纪念馆、酸菜博览园、酸菜课堂、酸菜学院等文旅IP基地,打造出东北品牌的价值。
挖掘和弘扬东北酸菜事业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杨光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几度寒来暑往,几度春去秋来,杨光先生坚守了五个春秋专注于杨家老缸酸菜,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打造出标签和符号性产品坚持不渝。
杨光先生关于计量史的收藏也较为系统和全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其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乃至全亚洲计量史研究的空白。他还是日本计量史协会专家会员,中国仅有4位专家学者获此殊荣,杨光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质检总局计量司的司长对其计量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他啤酒历史的收藏也值得敬佩。在国家轻工总会和青岛市政府主办的国际啤酒节上,杨光先生受青岛市委、区委的邀请为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讲述了啤酒的历史,讲述受到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的高度评价。身为一名收藏家,杨光先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担当。身为一名企业家,他有着打造特色品牌的决心和为群众着想的意识。
杨光先生的收藏厚古而不薄今,以传统为基础,随时吸纳有价值的新型藏品,使收藏更为丰富多彩。杨光先生的收藏绝不是作秀,他的藏征已经走了近30年,其中的艰苦和辛酸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但是其中的文化和趣味却一直在和我们做分享,把收藏之道奉献给了社会。
收藏的内容丰富多彩,收藏家的雅兴也各有千秋。沈阳青年收藏家协会会长、沈阳青年鉴赏家协会会长、杨家老缸酸菜创始人杨光对于藏品有他独到的见解和独一无二的选择。他从一个收藏家华丽蜕变为一名企业家,将明、清、民国时期的老缸收藏发展成为东北酸菜事业,为打造东北地缘化产品,填补东北品牌缺失的空白,推动东北振兴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藏征之路永远在脚下
杨家老缸酸菜创始人杨光和收藏的缘分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生根发芽,一直到现在繁花似锦,从来都没有间断过。杨光从集邮、钱币、主题收藏踏上藏征之路,到北京上大学后,成为了职业收藏爱好者,参加了多场拍卖会。在这以后,杨光在收藏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他藏有明、清、民国时期的酸菜老缸、侵华罪证、计量史、熨斗、啤酒历史、计器等珍稀藏品。杨光先生说:“藏征之路虽然心酸辛苦,但却能够切实地感受其中的意义。”
沈阳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一枪打响的地方,也是最终审判日本战犯的地方。作为一名沈阳人,尤其是一名预备役军人,杨光对收集侵华罪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它看成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杨光共有5000多件藏品。每一年杨光先生都会把他珍贵的藏品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其他相关机构的藏品共同进行巡回展出。在张氏帅府博物馆、辽宁近代史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长春伪皇宫博物院、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美国旧金山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香港台湾等地,都留下了杨光藏品展出的足迹。捐赠侵华罪证相关文物近百件,面向大、中、小学进行近百场讲座,自费二十余年举办了侵华罪证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一个收藏家的社会担当。
文化传承始终驻脑海
中华上下,泱泱大国,五千多年,华夏子孙。作为一名华夏子孙,肩负着时代的重任,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杨光先生用他的执着和坚定传承着熨斗文化,藏有熨斗10000件左右。
熨斗被称为是“中国第五大文明符号”,中国的熨斗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以熨衣服的熨斗在中国的汉代(公元2年)时就已出现,青铜铸造的熨斗上就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杨光先生说,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古文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取象征北斗的意思,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斗,象形有柄。”清朝的说文解字注中写道:“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斗有柄者,盖北斗。”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从关于熨斗文化了解和研究的情况可以看出,杨光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提到熨斗文化便不得不提丝绸,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白丝行》中有描写熨斗的词句:“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晚唐诗人王建也有几处以熨斗入诗,《宫词》之三十六:“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笼底火霏霏。”《田侍郎归镇》:“熨贴朝衣拋战袍。”杨光先生介绍说:“china一词,众所周知和瓷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实,这个词和丝绸有着很大的关系。张骞出使西域把熨斗和丝绸一起带入欧洲。世界被美丽的丝绸面料惊艳,丝绸的弊病是易褶皱,熨斗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这样,一个中华文化载体传入欧洲。”“熨斗”谐音“运到”,有着带来好运的含义,熨斗作为我们生活用具之一,原本是为了生活更加便利,它的历史文化又赋予了它别样的意义。它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对于此类藏品有着独特的收藏爱好,杨光先生便是其中最为出彩的一位。
地源特色一直念心中
很多人都说东北是没有文化的,杨光先生坚决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说:“东北地区的文化是十分丰富的,例如辽文化、契丹文化、后金文化、萨满文化等。”作为一位爱好文化和想回馈社会的收藏家,杨光先生对于沈阳地区没有历史品牌耿耿于怀,他以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另辟蹊径,找到了文化收藏和市场的融合点,推出了“百年老缸,百年味道”“天下第一酸,东北第一菜”的杨家老缸酸菜。从挖掘酸菜的文脉、史脉、地脉入手,力争作出东北的拳头产品,全力以赴打造东北的文化符号。
“杨家老缸酸菜缸缸滴”,荣获500口古董缸数量吉尼斯世界纪录、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21道腌制酸菜工序专利、26道炖制酸菜工序专利,是国家创投获奖的优质项目。杨家老缸酸菜舉世无双的地方在于杨光先生收藏的1600多口老缸,这1600口缸历史悠久,是明、清、民国时期的藏物。杨家老缸酸菜使用的缸上面有孔,自带呼吸系统,选择纤维多叶绿素多的白菜进行传统的发酵,安全卫生,大肠杆菌和亚硝酸盐不超标,与新民大坑酸菜有明显区别,是老百姓安全放心食用的酸菜。杨光先生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南有涪陵榨菜,北有杨家老缸酸菜”的一个单品,打造沈阳印象、沈阳名片、沈阳特产。在未来,他还想把其升级打造成一个文旅主题的工业园区和观光小镇,打造酸菜博物馆、酸菜纪念馆、酸菜博览园、酸菜课堂、酸菜学院等文旅IP基地,打造出东北品牌的价值。
挖掘和弘扬东北酸菜事业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杨光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几度寒来暑往,几度春去秋来,杨光先生坚守了五个春秋专注于杨家老缸酸菜,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打造出标签和符号性产品坚持不渝。
杨光先生关于计量史的收藏也较为系统和全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其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乃至全亚洲计量史研究的空白。他还是日本计量史协会专家会员,中国仅有4位专家学者获此殊荣,杨光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质检总局计量司的司长对其计量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他啤酒历史的收藏也值得敬佩。在国家轻工总会和青岛市政府主办的国际啤酒节上,杨光先生受青岛市委、区委的邀请为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讲述了啤酒的历史,讲述受到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的高度评价。身为一名收藏家,杨光先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担当。身为一名企业家,他有着打造特色品牌的决心和为群众着想的意识。
杨光先生的收藏厚古而不薄今,以传统为基础,随时吸纳有价值的新型藏品,使收藏更为丰富多彩。杨光先生的收藏绝不是作秀,他的藏征已经走了近30年,其中的艰苦和辛酸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但是其中的文化和趣味却一直在和我们做分享,把收藏之道奉献给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