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敌我定律”的历史看“国家核心利益”外交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TA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中国外交指导思想悄然变化。“国家核心利益”外交一词逐渐进入中国外交活动的视野,在与西方大国的外交博弈中,中国似乎希冀以“国家核心利益”外交的“新”思路纵横捭阖于国际舞台,目前似乎也小有斩获。
  的确,国家关系具有一定的“利益”基础。中国稍有历史知识的人特别叹服100多年前一个英国人论述国家间外交关系的一句话:“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Acountrydoesnothavepermanentfriends,onlypermanentinterests.”)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这句话,堪称“利益论”外交的经典,后来英国另一位政治家丘吉尔也曾经引用过这个论述,在国际关系学界,有人把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称为“敌友定律”。
  目前,中国国内很多人认为,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国际性的“战国纷争”时代,这自然这很容易让国人回忆起中国历史上久远的“战国时代”,中国文化中积习已久的“策士”文化基因找到了可以在新的人类历史时代片段复制的土壤,以利益为圭皋的外交思路颇符合中国文化中的“谋略”因子。因此,“国家核心利益外交”思路的出现不是一个文化上的意外。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逐渐调整了殖民政策,给予原属英国管辖下的殖民地以自治权或独立地位。英国作出这一选择的主要指导思想也基本上本着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因此,当英国的殖民帝国日趋瓦解之时,英国又在努力维系他与原属大英帝国管辖的自治领或独立国家间的经济联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指导思想的英国,在这个领域表现出的政治智慧明显缺乏创意。英国没有因此建立起一种新的国际文明准则,从而能够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脚步。1926年,在建立英联邦的进程中,英国宣称: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他们“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
  “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这个政治理念已经远远落后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脚印。早在17世纪,英国人自己就已经不再相信国王的权威,他们先是自己把他们的君主吊死在绞刑架上,而后他们自己又把他们不中意的君王赶下君王宝座。这个颇有文化嘲讽意味的“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早已是一张在历史匆匆翻过的文明书页。
  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英国对于人类文明意义的理解,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英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相反,另外一些国家,他们怀着人类久远的理想主义,在利益边界之外,他们看到人类文明还有比利益更加重要的部分。20世纪共同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新的文明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些国家萌发的思想的光照下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在中国,对于威尔逊总统在一战后提出的十四点点原则多半从国家利益角度进行解读,从中揭示美国一战后膨胀的称霸世界的野心。简单否定这个因素无疑是对历史的歪曲,但是,同样地,把这个因素作为理解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唯一可解的出发点更是对人类文明本身的扭曲。所有国家对世界和平与自由民族的政治稳定同样感兴趣,并且对两者的维护都负有同样的责任;和平的基本原则是各国在有关权利或特权的一切问题上的实际平等,和平不可能安全地或公正地建立在武装力量的平衡上;政府的一切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其他权力都不应得到国际大家庭的共同思想,共同目标或共同力量的支持,根据共同协议并一致同意的规则,各国人民可以同样自由、安全地使用海洋,而且只要切实可行,都能平等地使用海洋;国家武装力量必须限于维持国家秩序和国内安全的需要;今后,和平所仰赖的利益和力量的共同体,必须迫使每一个国家负起责任,务必严厉而有效地镇压和制止其本国公民企图鼓励或援助别国革命的一切势力。”
  批评者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找出一大堆可以批评的东西,同样也可以从他后来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中找出同样的、同样多的东西加以批评。
  作为中国人,也完全可以援引巴黎和会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解决结果把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斥为道貌岸然的政治布道。但是我们要知道,当理想主义进入国际关系视野也利益主义纠结在一起,简单的对与错的区分是荒谬的。威尔逊以及那个时代产生的打着美国理想主义烙印的外交思路给人类在20世纪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明遗产。维护世界和平、尊重别国主权领土完整、加强国际合作、尊重民族自决权、尊重國家间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力、建立国际性国家合作组织等等,时至今日这些依然是全球所有国家共同认同的基本文明准则。二战后,罗斯福秉承了威尔逊的国际关系思想,美国对联合国的成立以及战后国际关系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某种意义上,20世纪国际关系重建的诸多准则是美利坚民族对人类文明理解的产物。
  回顾这段历史,人们能够找出充分有力的历史事件否定我的上述文字。然而,假如每个国家陷在依然像英国那样把国家利益作为外交的准则,在国家间的有机联系建立在对于一个特定国家元首的效忠的基础上,那才是人类文明的整体悲哀。各国将陷入单纯的利益均衡的圈套里,看不到人类未来光明的方向。在现代历史上,中国的外交关系曾经出现过一段并非由国家利益主导而导致的外交灾难。没有对于国家关系共同的原则性信念,只凭借利益,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国际合作、国际和平无法保证。
其他文献
一、精讲解、多联想  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比如:讲鸦片战争影响的时候,讲到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的图示来显示其关系。  二、敢撒手、学生唱  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
期刊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有艺术性地展开物理教学。  一、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堂物理课,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只体现物理学的难、抽象等等,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使课堂松弛有序,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
期刊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理解所学知识,进而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情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知识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我曾有幸参与了思品教学的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聋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发现情境串教学同样适
期刊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能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地理知识呢?我认为,在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巧用地图,激发兴趣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
期刊
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须把创新作为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旨。在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就此问题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对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首先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细品味,觉得不无道理。我们必须乘这股改革东风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激发起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  一、引疑激趣,创新模式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
期刊
摘要:文言文翻译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翻译句子的三大标准是信、达、雅。方法技巧是字字落实,做到“留”“删”“替”合理合“法”(语法);文通字顺,做到“调”“补”“达”有致。  关键词:翻译;原则;标准;技巧    文言文翻译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在考试说明还是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规定。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的句
期刊
通过学生的数学日记,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真正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看到学生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数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帮助,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己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下面,请看我班部分学生的“数学日记”。  20009年11月15日,星期二,晴  老师,因为你
期刊
一、让学生想学、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大大的益处,怎样做到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
期刊
摘要: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的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好;思考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