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五让”策略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trai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离开学生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参与教学,本文作一番探讨。
  
  1、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建构化学知识
  
  化学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的。化学知识建构是指化学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与群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自然现象或科学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方式获得新教材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设计大量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建构科学知识。
  [实验一] 探究浓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
  25℃时,用pH计测定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的pH,结果如下表1: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醋酸是弱电解质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
  分析表中数据,还可以得出另一结论:随着醋酸浓度的减小,醋酸的电离程度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实验二] 探究温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
  为“探究温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____________。
  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达成浓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及温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
  化学实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尤其适合引导学生探究思维。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善于思考,例如:钠与水反应,观察煤油中钠的颜色、状态及切开后的颜色,并观察与水反应的现象,同时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及相关性质。其次,要提高实验的探究能力,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没有其他的设计方法?再如:设计一套制取O2的方案。学生会设计出用KClO3和MnO2或KMnO4、双氧水、电解水等方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验装置的改进、药品、仪器、反应原理、步骤等方面进行思维创新,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大家共同讨论,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资料、实验、理论分析等环节自己解决问题。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器和药品,给各方案的小组创造选择的空间,学生从实验操作中,不断地给自己纠错,同时也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给自己创造新的机会,激活了形象思维。这样,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观察、总结、推理的能力,使创新技能不断提高。
  
  2、让学生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
  
  建构主义不仅强调个体建构,更强调知识的社会建构。在建构主义看来,不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可进行社会建构,自然科学知识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自然科学知识绝不是所谓“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知识,它也要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和理解是认识主体建构的。这种知识的建构活动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作为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的。”着眼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建构主义强调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说或学习者自己关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的设想进行讨论,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学习者在这种意义上才能调节自己的学习,并把学习持续下去。因此,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为教学的重要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
  新教材为了体现上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教材中安排了大量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内容。例如,在“问题探讨”、“探究性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栏目中都特别强调讨论这一环节。许多讨论题本身就是开放性问题,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讨论,才能达成共识,促进知识的建构;只有通过讨论,学生才能对问题的答案逐步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社会建构,这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
  
  3、让学生获得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获得是有效参与的重要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就是学会学习。如,对化学知识的再挖掘、再提练学习策略。平时学习中,有时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清晰的稳定的表象,使得学习效果不大理想,原来做过的习题,拿出来再做,仍然不会。再挖掘再提练学习策略,既对化学知识重新进行学习,加深对各知识要点的理解,使各知识点真正落到实处,并对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总结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对系统化的知识进行提炼,或对其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使知识得以升华。这样,就能使化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且稳定的表象。如关于盐类水解的复习,我们先通过NH4Cl、Na2CO3、和NH4CN可在水中溶解,得出“凡可溶性的盐中含有弱酸根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都能发生水解;盐类的水解实际上是盐中的弱酸根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 结合成弱电解质,或盐中的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得溶液中的c(H )和c(OH-)不相等而显酸性或碱性;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这一系统化的知识。最后,我们引导学生去分析盐类水解后产物的酸碱性的强弱,通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点拨,又可提炼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促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的结论,这样,学生对盐类水解知识的认识就得到了升华,就形成了清晰稳定的表象。再如,学完一章的复习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规律的小结,把分散于各章的知识共性找出来,就成了学习知识的规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在学完烃的衍生物后,引导学生整理种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图,通过连线成网,既可使知识条理化,又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掌握了学生学习策略,以后遇到类似的学习内容就可采用这种方法自学。
  
  4、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
  
  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高中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实现社会化的台阶。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表现的空间,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由于受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很少,课堂上多数问题还是由教师提出。因此,要使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使学生可凭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除疑解惑。问题的设计的类型一般分为矛盾式问题、综合式问题、幅射式问题、逆向式问题等。例如,学生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基本操作后,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改进实验室制氢气的装置达到连续产生氢气的目的?其用意是引起学生深入探索,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果教师管得过死,就会在一定程度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阻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对于“好奇、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谈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设想,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要比教师的讲授深刻得多。再如,笔者曾在一次习题教学中,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习题:如何测定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混合物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各种各样的方案都是学生提出来的。当然有的学生提得多,有的提得少,本节课学生发言几十人次,都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若是像往常那样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不用通过调动思维去想,不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去探究理解,只要将老师讲的记住,就算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应打破常规先把问题抛给学生,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便会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
  
  5、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在学生思维活动中实现。为此教师在讲授活动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那么教师应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呢?我们认为,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知识点等均是思维的展开点。以化学概念教学为例,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概念定义中词语的严密性、概念的语言表达方法、概念中的“特例”与“一般”、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应是思维展开点。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展开充分的思维,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有效学习的条件之一是,新旧知识要建立本质的联系,这联系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如果是教师在黑板上提供,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认识,还是会还给老师的。因为有效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这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重视不够,表现有二:一是以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理由,抹煞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直接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应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代替包办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显得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必然昏昏懵懵,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另一大原因。我们感到,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乃是因为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得真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真正有效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这个过程势必要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困难和障碍。一些优秀教师甚至主张,即使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是可以顺畅进行的,教师也应该“人为”地设置点“障碍”,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时,出现点“问题”,从而把问题真正弄清楚。
  学生有效参与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完全是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当中实现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有效参与。
其他文献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动态生成理论要求教师用变化、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再现“原汁原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生命的灵动和个性的张扬。本文以鲁科版《物理》选修3-2,“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教学为例,对“动态生成式”物理课堂做一粗浅探索。  一、“动态生成式”物理课堂的程序  1.预设情景。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情境能引起学生探究
科技档案编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用符号和数字组成一组代号,标识科技文件材料的内容和特征,并进行案卷组织与管理。按照上述要求,笔者在铁路物资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实践中,总结
为落实中央一手抓“扫黄”,一手抓繁荣文艺的指示,省花灯团结合剧团演出特点,在元旦、春节演出旺季,做了以下工作。 一、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坚持“二为”方向,
人们都说公开课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如果一些问题没有处理好,其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笔者以最近听的一节公开课为例对一些问
农村中学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利用农村的优势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本文阐述了挖掘乡土资源应从挖掘自然环境资源、关注社会生活资源、开发人文资源、挖掘学生生活资源四个方面
教学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建构起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和方法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努力创设有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和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得情境创设有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探究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  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教学伴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这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极大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注重能力考查,特别是学习潜能的考查。高考数学命题以“能力立意”作为命题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适当设置开放性、探索性试题,考查考生的探究精神,考查考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