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快开学了。娘说,做身西服吧,别人都穿呢。于是,娘打发我和姐姐下城去扯布。都说村里的布不如城里的好。
到了城里,姐姐挑质料,我挑颜色,很快就选好布料,扯了回来。
怎么办呢?我和姐姐望着娘;怎么办呢?娘望着那块很贵的布料,没做声。
过了好一会儿,娘才说:
“还是送下城去好,这么贵的料子……”
这当然,我和姐姐点点头。早听说,城里的裁缝做衣服,又快又好。
当天,我又把布料送下堀。
那是全城铺面最好的一家裁缝铺;而且,人说,那家铺子最有声誉。
说定了是第三天做成,因为五天后我就要上学了,剩下的两天总是有许多事要做的。
第三天去取,那位年轻的裁缝埋着头说:
“剪开了,只没做。明天吧,现在正赶做两套结婚的礼服呢。”
“好的。”看他那样忙,我同意了。虽然,家离城很远。
第四天,我是傍黑时分去取的。裁缝正做一件大红的料子服。我很高兴。
“怎么?”他抬起头,望着我,“你是来取衣服的?”
“嗯。”我点点头。
我想,那时是有一丝微笑渗出我的脸的。至于脸是否有些微微发热,就实在不记得了。
“这样吧,你先坐下。”他迟疑了一下,似乎有些郑重。随后,对旁边一位正做衣服的女裁缝说:
“丽莎,你停下,先给他做裤子。”“他”是指我的。
“我这就给你做上衣,马上就好的。你——坐。”他极麻利地把那块火一样大红大红的料子拿去了,同时极熟练地把我按到座上。
铺子里立刻充满了嘈嘈切切的声音。我觉得铺子里憋闷得很,我想做一次自由的深呼吸。而且,我似乎有些落寞了。
我很快地站起来,向外走去,匆匆的。出门时,我说:
“不忙,不忙,今天做不起,就明天。我还有另外一件要出去做的事呢。”
记得很清楚,那时,我是极勉强而又相当自然地回了一下头的。
还记得那裁缝很坚决地说:“不!今天一定做起的!”
出去的几个小时,我是踯躅在街上的。因为我其实没什么可做。回到裁缝铺时,夜幕降临好久了。
出乎意料,衣服半小时前就做好了。
按照娘的嘱咐,我约略地翻了一下做好的衣服,没什么。很快地付钱,急急地走出铺子。
回到家,深夜了。
娘还没睡,说我回得太迟了。然后娘要我试穿衣服,我不肯,娘就拿给姐姐看。娘说很好呢。
“这就是么?”姐姐指着衣服问我。
我点点头。姐姐没说什么,仔细看了一会儿,抬头若有所思地说:
“咱村二蛋也做这样的衣服。不过,我记得二蛋做的西服前襟儿是圆的,中山服的才方呢。你这个猛看是圆的,细看有些方。我还没见过。”
“新样儿呢。”娘说。
姐姐没说什么,我也没说什么。
忽然,娘叫了一声:
“哎呀!三三,没剜扣眼儿呢。”
我一看,果然。当时怎么没见呢?
姐姐说:“咱们自己剜吧,不就是……”
“那怎行?再说,新样儿的衣服怎能配平常的扣眼儿呢?扣眼儿又怎锁呢?三三,你还是去城里,让那裁缝给剜吧。”娘白了姐姐一眼。
“我不想再跑了。”我低着头说。
“三三!”娘大声说,显得很生气了,“我和你说,你一定得去!”
于是,第五天,我又去了城里。等剜好扣眼儿,我一看,就是平常那样儿,锁法儿也一样。锁得粗了些。
回到家里,姐姐看了只轻轻“哼”了一声。娘没再说什么,我也没说什么。
开学那天,娘叫我把西服穿上,前后左右地看。我被娘看得有些笑了,娘也就笑了起来。
去学校的车上,一位女同学见我那身“落伍服”不见了,换了西服,就把我拉起来打量。
“呀,啧啧啧啧!可惜了布料子呢。扣眼儿像是闹着玩的;前襟儿不圆也不方,又不是圆中带方的,像是什么呢?再说,究竟是算西服还是算大衣,谁知道——”
她那“道”字没拉多长就停了,大约是我的脸色变了,大家都望着我。
我们就没再说什么,只听见火车的声音。
(选自《山西文学》2000年第2期)
[简析]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读长而虚的东西,所以,当我们读到《西服的故事》这篇短小实在的文字时,它给我们的慰藉是那样深。虽然这篇文字让人过多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和压抑。
作品截取的是“我”做西服的一段生活经历。但作品所写的并不只是“我”做西服的故事,而是我们做西服的故事。
作者用他那平实、娴熟的文笔,把真实的、无奈的生活赤裸裸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然而,作者又一点儿都不愿意明确地表露他对生活的观点。他把这种观点,深深地隐藏在对生活的沉默之中。不过,这种深深的沉默并不完全是作者对生活的不满,透过作品简洁的语言,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作者长期以来的生活体验,以及包括不满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感慨。
生活犹如一列火车,我们在它上面演出着各样的故事。每一次剧终,都仿佛火车驶过了山谷,一切又归于沉寂:山,还是那样壁立万仞:谷,也还是那样幽远深邃。
面对生活,我们能说些什么呢?
(山西 郭秀青)
到了城里,姐姐挑质料,我挑颜色,很快就选好布料,扯了回来。
怎么办呢?我和姐姐望着娘;怎么办呢?娘望着那块很贵的布料,没做声。
过了好一会儿,娘才说:
“还是送下城去好,这么贵的料子……”
这当然,我和姐姐点点头。早听说,城里的裁缝做衣服,又快又好。
当天,我又把布料送下堀。
那是全城铺面最好的一家裁缝铺;而且,人说,那家铺子最有声誉。
说定了是第三天做成,因为五天后我就要上学了,剩下的两天总是有许多事要做的。
第三天去取,那位年轻的裁缝埋着头说:
“剪开了,只没做。明天吧,现在正赶做两套结婚的礼服呢。”
“好的。”看他那样忙,我同意了。虽然,家离城很远。
第四天,我是傍黑时分去取的。裁缝正做一件大红的料子服。我很高兴。
“怎么?”他抬起头,望着我,“你是来取衣服的?”
“嗯。”我点点头。
我想,那时是有一丝微笑渗出我的脸的。至于脸是否有些微微发热,就实在不记得了。
“这样吧,你先坐下。”他迟疑了一下,似乎有些郑重。随后,对旁边一位正做衣服的女裁缝说:
“丽莎,你停下,先给他做裤子。”“他”是指我的。
“我这就给你做上衣,马上就好的。你——坐。”他极麻利地把那块火一样大红大红的料子拿去了,同时极熟练地把我按到座上。
铺子里立刻充满了嘈嘈切切的声音。我觉得铺子里憋闷得很,我想做一次自由的深呼吸。而且,我似乎有些落寞了。
我很快地站起来,向外走去,匆匆的。出门时,我说:
“不忙,不忙,今天做不起,就明天。我还有另外一件要出去做的事呢。”
记得很清楚,那时,我是极勉强而又相当自然地回了一下头的。
还记得那裁缝很坚决地说:“不!今天一定做起的!”
出去的几个小时,我是踯躅在街上的。因为我其实没什么可做。回到裁缝铺时,夜幕降临好久了。
出乎意料,衣服半小时前就做好了。
按照娘的嘱咐,我约略地翻了一下做好的衣服,没什么。很快地付钱,急急地走出铺子。
回到家,深夜了。
娘还没睡,说我回得太迟了。然后娘要我试穿衣服,我不肯,娘就拿给姐姐看。娘说很好呢。
“这就是么?”姐姐指着衣服问我。
我点点头。姐姐没说什么,仔细看了一会儿,抬头若有所思地说:
“咱村二蛋也做这样的衣服。不过,我记得二蛋做的西服前襟儿是圆的,中山服的才方呢。你这个猛看是圆的,细看有些方。我还没见过。”
“新样儿呢。”娘说。
姐姐没说什么,我也没说什么。
忽然,娘叫了一声:
“哎呀!三三,没剜扣眼儿呢。”
我一看,果然。当时怎么没见呢?
姐姐说:“咱们自己剜吧,不就是……”
“那怎行?再说,新样儿的衣服怎能配平常的扣眼儿呢?扣眼儿又怎锁呢?三三,你还是去城里,让那裁缝给剜吧。”娘白了姐姐一眼。
“我不想再跑了。”我低着头说。
“三三!”娘大声说,显得很生气了,“我和你说,你一定得去!”
于是,第五天,我又去了城里。等剜好扣眼儿,我一看,就是平常那样儿,锁法儿也一样。锁得粗了些。
回到家里,姐姐看了只轻轻“哼”了一声。娘没再说什么,我也没说什么。
开学那天,娘叫我把西服穿上,前后左右地看。我被娘看得有些笑了,娘也就笑了起来。
去学校的车上,一位女同学见我那身“落伍服”不见了,换了西服,就把我拉起来打量。
“呀,啧啧啧啧!可惜了布料子呢。扣眼儿像是闹着玩的;前襟儿不圆也不方,又不是圆中带方的,像是什么呢?再说,究竟是算西服还是算大衣,谁知道——”
她那“道”字没拉多长就停了,大约是我的脸色变了,大家都望着我。
我们就没再说什么,只听见火车的声音。
(选自《山西文学》2000年第2期)
[简析]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读长而虚的东西,所以,当我们读到《西服的故事》这篇短小实在的文字时,它给我们的慰藉是那样深。虽然这篇文字让人过多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和压抑。
作品截取的是“我”做西服的一段生活经历。但作品所写的并不只是“我”做西服的故事,而是我们做西服的故事。
作者用他那平实、娴熟的文笔,把真实的、无奈的生活赤裸裸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然而,作者又一点儿都不愿意明确地表露他对生活的观点。他把这种观点,深深地隐藏在对生活的沉默之中。不过,这种深深的沉默并不完全是作者对生活的不满,透过作品简洁的语言,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作者长期以来的生活体验,以及包括不满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感慨。
生活犹如一列火车,我们在它上面演出着各样的故事。每一次剧终,都仿佛火车驶过了山谷,一切又归于沉寂:山,还是那样壁立万仞:谷,也还是那样幽远深邃。
面对生活,我们能说些什么呢?
(山西 郭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