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疱疹病毒科中的马立克氏病疱疹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禽恶性肿瘤病(癌)。以淋巴细胞组织增生,在各内脏器官以及外周神经、肌肉、中产生单核细胞浸润和肿瘤为特征。有传染性,能导致感染禽大批死亡,是养禽业的很大威胁。此病由匈牙利兽医病理学家J.马立克于1907年首先发现,并用他的姓氏命名。最初的流行呈慢性经过,病变也以外周神经的淋巴细胞增生为主,死亡率不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肉用仔鸡业的迅猛发展而出现急性型,其特征是外周神经的病变被内脏器官的肿瘤所取代,传染很快,受害的鸡群成群覆灭。自此才开始受到重视。70年代初期研制出有效疫苗,使其危害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仍是世界性分布。此病除鸡外,也发生于、野鸡、孔雀、天鹅和鹧鸪。非禽属动物不易感。雏禽一出生即可被感染,但其发病年龄一般为4~20星期。病毒不经蛋传递而经空气或消化道传染。临诊上还有一种慢性型,又可分为:神经型,以肢体的麻痹为主要症状;内脏型,麻痹症状不明显,但在内脏器官尤其是性腺、肝、脾、肾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肿瘤病变;此外还有眼型和皮肤型。
1 流行特点
新出壳的孔雀幼雏极易被感染马立克氏病,随着孔雀日龄的增加,其感染的强度越來越弱。幼雏感染后不是马上发作,而是潜伏数个月后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及死亡。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4星期,至几个月不等。《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4个月。因此,该病的发作时间一般在育成期的3~5月龄之间。孔雀群发病后每天都有死亡,但数量不一,没有死亡高峰。发病死亡率10%左右。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主要病毒不经蛋传递而经空气或消化道传染。病孔雀可长时间向外界排出病毒,又通过在羽毛囊上皮细胞浸入到未患病孔雀的体内,又随毛囊上皮细胞的脱落而扩散到更远的环境中,这种病毒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自然环境中可存活数月,甚至几年。
2 临床症状
一般分为神经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肤型四种,有时可混合发生。
神经型也称为慢性型马立克氏病。该型病以侵害孔雀的神经部位不同,造成该神经所支配部位的不全麻痹或完全麻痹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当病毒侵入到腰荐神经丛或坐骨神经时,则会造成肢体麻痹,不能站立等;当病毒侵入臂神经时,则孔雀的翅膀下垂等。虽然有各种不同表现,但得病孔雀的精神尚好,有饮食欲,而往往由于行动不便,采食、饮水不足,最后衰竭而死亡。
内脏型也称急性型马立克氏病。患病孔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冠发育不良。有的极度消瘦,营养欠佳,腹泻,有的不愿行走,精神沉郁,喜卧。病死孔雀主要病理变化是在多种内脏器官出现肿瘤,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略突出于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常侵入的脏器有肝脏、脾脏、心脏、腺胃、性腺、肾脏、肺脏、肌肉等。
皮肤型马立克氏病比较少见,多在加工时煺毛后才能发现,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毛囊肿大或皮肤出现结节。
眼型马立克氏病也比较少见。病孔雀视力减退或失明。病理变化为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整齐。
3 病理剖检
神经型马立克氏病死亡或淘汰孔雀剖检可见被侵神经增粗、水肿。内脏型马立克氏病表现为肝脏上不具结节性肿瘤,但肝脏异常肿大,比正常大5~6倍,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表面呈粗糙或颗粒性外观。性腺肿瘤比较常见,甚至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腺乳头消失,黏膜出血、坏死。
4 诊断
在被检孔雀腋下选取羽髓丰满的羽毛,剪下羽根5厘米,进行马立克氏病常规琼脂扩散试验,结果呈阳性。
5 防治方法
本病是由病毒引发的肿瘤性疾病,一旦发生没有任何措施可以制止其流行和蔓延,更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是做好免疫工作。对马立克氏病疫苗使用最普遍的是疱疹病毒苗,在孔雀1日龄时进行免疫接种。为提高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效果,还要加强对其他疫病的防治,减少对该病的免疫干扰。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白痢沙门氏菌病等。
1 流行特点
新出壳的孔雀幼雏极易被感染马立克氏病,随着孔雀日龄的增加,其感染的强度越來越弱。幼雏感染后不是马上发作,而是潜伏数个月后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及死亡。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4星期,至几个月不等。《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4个月。因此,该病的发作时间一般在育成期的3~5月龄之间。孔雀群发病后每天都有死亡,但数量不一,没有死亡高峰。发病死亡率10%左右。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主要病毒不经蛋传递而经空气或消化道传染。病孔雀可长时间向外界排出病毒,又通过在羽毛囊上皮细胞浸入到未患病孔雀的体内,又随毛囊上皮细胞的脱落而扩散到更远的环境中,这种病毒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自然环境中可存活数月,甚至几年。
2 临床症状
一般分为神经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肤型四种,有时可混合发生。
神经型也称为慢性型马立克氏病。该型病以侵害孔雀的神经部位不同,造成该神经所支配部位的不全麻痹或完全麻痹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当病毒侵入到腰荐神经丛或坐骨神经时,则会造成肢体麻痹,不能站立等;当病毒侵入臂神经时,则孔雀的翅膀下垂等。虽然有各种不同表现,但得病孔雀的精神尚好,有饮食欲,而往往由于行动不便,采食、饮水不足,最后衰竭而死亡。
内脏型也称急性型马立克氏病。患病孔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冠发育不良。有的极度消瘦,营养欠佳,腹泻,有的不愿行走,精神沉郁,喜卧。病死孔雀主要病理变化是在多种内脏器官出现肿瘤,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略突出于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常侵入的脏器有肝脏、脾脏、心脏、腺胃、性腺、肾脏、肺脏、肌肉等。
皮肤型马立克氏病比较少见,多在加工时煺毛后才能发现,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毛囊肿大或皮肤出现结节。
眼型马立克氏病也比较少见。病孔雀视力减退或失明。病理变化为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整齐。
3 病理剖检
神经型马立克氏病死亡或淘汰孔雀剖检可见被侵神经增粗、水肿。内脏型马立克氏病表现为肝脏上不具结节性肿瘤,但肝脏异常肿大,比正常大5~6倍,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表面呈粗糙或颗粒性外观。性腺肿瘤比较常见,甚至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腺乳头消失,黏膜出血、坏死。
4 诊断
在被检孔雀腋下选取羽髓丰满的羽毛,剪下羽根5厘米,进行马立克氏病常规琼脂扩散试验,结果呈阳性。
5 防治方法
本病是由病毒引发的肿瘤性疾病,一旦发生没有任何措施可以制止其流行和蔓延,更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是做好免疫工作。对马立克氏病疫苗使用最普遍的是疱疹病毒苗,在孔雀1日龄时进行免疫接种。为提高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效果,还要加强对其他疫病的防治,减少对该病的免疫干扰。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白痢沙门氏菌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