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指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发生很大的变化。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情境的创设、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等三方面,来讨论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课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情境要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调出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设计好这一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例如,在教学“能化正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上课开始,老师是很神秘的请学生考考自己,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教师很快判断出能后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验算,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教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情境。教师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与分数的分母中呢?”当学生观擦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是,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教师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的讨论开了:有的学生说分母是奇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能化成有限分数的特征。正当学生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因为分母同是24,化成小数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学生的认知又起了新的冲突,从而再次引领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发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励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参与一种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体会到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老师为每四位同学准备了一份圆柱特征探究的学习包,包内有茶叶罐、纸水杯(上下俩底大小一样)制作的圆柱模型、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的纸片的信封;然后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思考与探索“圆柱的特征有哪些?你是怎么发现的?”这两个问题。由于教师提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有保证了学生能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了做几何、发现几何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了的培养,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身头图转换的思想后,教室就马上放手让学生计算每人手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8厘米、6厘米、8厘米、和6厘米,以8厘米为底边的高是5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8+6)×2=25(平方厘米);②8×6=48(平方厘米);③(5+8)×2=26(平方厘米);④8×5=40(平方厘米);⑤8+6+5=19(平方厘米)。这些方法,的确是老师没有想到的。但老师应不慌不忙、从容应对,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老师再适时、适度的加以引导与点拨,使学生由不懂变成了理解,从盲目走向有序,得出是有8×5=4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
三、倡导合作交流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思维背景、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品质等是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承认并正视和尊重这种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感情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允许学生之间互动互学,有开放性的交流。例如,教学“质数与和数”时,先出示一组数:1、2、9、11、20、145、31,让学生分别写出他们的约数。然后在小组内将这些数根据约束的个数进行分类,有的小组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热烈的讨论、争论,经过教师的引导,最后一致同意将这些数分成約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约数只有一个的数除了1以外,还有其他的吗?约数有2个的,还有其他的吗?约数有2个以上的,还有其他的书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纳,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质数与和数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互动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的课堂中强调教学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变。从优化教师的教学结构,实现向新课程条件下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转变,进而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新体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情境要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调出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设计好这一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例如,在教学“能化正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上课开始,老师是很神秘的请学生考考自己,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教师很快判断出能后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验算,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教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情境。教师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与分数的分母中呢?”当学生观擦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是,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教师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的讨论开了:有的学生说分母是奇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能化成有限分数的特征。正当学生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因为分母同是24,化成小数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学生的认知又起了新的冲突,从而再次引领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发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励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参与一种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体会到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老师为每四位同学准备了一份圆柱特征探究的学习包,包内有茶叶罐、纸水杯(上下俩底大小一样)制作的圆柱模型、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的纸片的信封;然后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思考与探索“圆柱的特征有哪些?你是怎么发现的?”这两个问题。由于教师提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有保证了学生能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了做几何、发现几何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了的培养,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身头图转换的思想后,教室就马上放手让学生计算每人手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8厘米、6厘米、8厘米、和6厘米,以8厘米为底边的高是5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8+6)×2=25(平方厘米);②8×6=48(平方厘米);③(5+8)×2=26(平方厘米);④8×5=40(平方厘米);⑤8+6+5=19(平方厘米)。这些方法,的确是老师没有想到的。但老师应不慌不忙、从容应对,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老师再适时、适度的加以引导与点拨,使学生由不懂变成了理解,从盲目走向有序,得出是有8×5=4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
三、倡导合作交流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思维背景、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品质等是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承认并正视和尊重这种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感情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允许学生之间互动互学,有开放性的交流。例如,教学“质数与和数”时,先出示一组数:1、2、9、11、20、145、31,让学生分别写出他们的约数。然后在小组内将这些数根据约束的个数进行分类,有的小组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热烈的讨论、争论,经过教师的引导,最后一致同意将这些数分成約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约数只有一个的数除了1以外,还有其他的吗?约数有2个的,还有其他的吗?约数有2个以上的,还有其他的书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纳,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质数与和数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互动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的课堂中强调教学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变。从优化教师的教学结构,实现向新课程条件下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转变,进而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