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题从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国家建设之间关系的视角切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系统探讨了创业教育在创业型国家建设中的原理与途径,为创业型国家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型国家 原理 途径
1 创业教育在开展创业型国家建设的意义
鼓励人民创业,建设创业型国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全心全意依靠全体人民的奋斗精神和艰苦创业推动经济发展,既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又减少了经济发展的组织成本,把降低资源消耗变成广大创业者的行动,还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智能、技能、才能和劳动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形成人民广泛参与推动发展和分享发展成果的局面。
2 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创业型国家建设的原理
2.1 系统原理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定义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
创业型国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创业型国家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依据系统的相关性原理,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创业型国家建设需要依靠广大人民,广大人民是创业的主体,只有发挥广大人民创业的积极性,才能从最大程度上推动创业型国家建设,而不是依靠政府来进行创业型国家建设。由于受先前经验、知识体系等限制,大多数人民即不具备创业的经验,也缺乏创业相关知识。因此,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广大人民的创业意识,培育人民创业能力,降低人民创业风险,提升人民创业成功率,对于创业型国家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2 外部效应原理 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创业教育对于创业型国家建设的正外部效应体现在,个体通过接受创业教育,学习创业相关理论与技巧,熟悉创业过程,从而可以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个体的成功创业不仅可以带动更多人的就业,还可以大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种外部效应即包括知识的分享,还包括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创业型国家建设具有倍数效应,是推动创业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3 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创业型国家建设的作用途径
3.1 完善国家创业教育法规与政策体系
3.1.1 政府应制定宽紧有度的创业制度、灵活便捷的创业政策 政府职能部门的创业制度、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宏观因素无疑对新企业的创办、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创业的制度环境来看,对创业的规定要本着规范新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做到松紧有度。在这方面,美国的创业制度的灵活与高效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在美国创办企业非常容易,门槛很低。只要有好的点子、不违背税法和公平交易的原则,公司登记手续非常简便。一般申请独资公司大约需2~3小时即注册成功。由于创业门槛低,吸引了一代代美国人创办自己的公司,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美国依法专门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和设计了一系列扶持制度,使得美国小企业在战后获得迅速发展。
3.1.2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中国的创业活动经过数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管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逐步设立并实施。从1988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企业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公布实施的“乡镇企业法”、“公司法”、“企业法”、“合同法”、“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与法规,对于引导、推动和规范新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法律法规的支持方面尚有很大的差距,还要从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环境营造、规范服务等方面加强立法,确保创业者的创业有法可依、有法保障,促进创业运作的健康、稳定、积极、有序的开展。
3.1.3 以政府为主体,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体制,建立多渠道创业基金来源 创业资金的筹集困难,在我国的大学生创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有:全国性的信用评估体制尚未建立;风险投资体制本身的不健全;“创业板”还未出台。这三种现状导致了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中金融企业贷款、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等三条途径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或从根本上被阻断,而从大学生创业发展形势最好的美国来看,这三种渠道来源的资金恰恰是美国大学生创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美国的创业贷款制度相当完备,主要贷款形式有三种:一是直接贷款,这种贷款利率较低,但所占的比重很小;二是协调贷款,即与地方发展公司和金融机构共同为地区开发或复兴计划提供各种特别贷款;三是担保贷款,即小企业管理局向放款机构担保,通常是向地方银行担保。因此,完善金融、资本市场建设是在我国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先决条件。
3.2 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竞争力
3.2.1 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高等学校要完成创业教育的内容,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这是搞好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应由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加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要依托国内设有商学院、工商学院、管理学院等高校创办创业教育专业,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师;二要把充实完善教师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纳入到全体教师的培养规划中来,聘请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专家到学校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创业教育讲座,强化全体教师创业教育意识;三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班,使之能够了解有关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
3.2.2 营造创业文化环境 创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文化力,不是一般的文化知识水平或个人学术修养,而是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其核心是引导和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崇尚创造、激励奋斗,它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个层面。为此,高等学校在推进创业教育,培育校园创业文化过程中,一要通过培育大学精神、更新办学理念、宣传办学指导思想、凝练校训、培育校风等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创业教育思想,促使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办学新理念、教师教学新思想,创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境界;二要通过以学校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载体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有保障创业教育思想得到落实的政策、组织、制度和培养方案,能体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三要通过以学校标志、学校文化设施和学校环境建设为载体的大学物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45.
[2]崔剑,朱美燕.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与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28.
[3]钱永红.个人特质对男女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7(7):10.
[4]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75.
[5]杨松.大学生择业、创业意向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53.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型国家 原理 途径
1 创业教育在开展创业型国家建设的意义
鼓励人民创业,建设创业型国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全心全意依靠全体人民的奋斗精神和艰苦创业推动经济发展,既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又减少了经济发展的组织成本,把降低资源消耗变成广大创业者的行动,还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智能、技能、才能和劳动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形成人民广泛参与推动发展和分享发展成果的局面。
2 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创业型国家建设的原理
2.1 系统原理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定义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
创业型国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创业型国家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依据系统的相关性原理,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创业型国家建设需要依靠广大人民,广大人民是创业的主体,只有发挥广大人民创业的积极性,才能从最大程度上推动创业型国家建设,而不是依靠政府来进行创业型国家建设。由于受先前经验、知识体系等限制,大多数人民即不具备创业的经验,也缺乏创业相关知识。因此,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广大人民的创业意识,培育人民创业能力,降低人民创业风险,提升人民创业成功率,对于创业型国家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2 外部效应原理 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创业教育对于创业型国家建设的正外部效应体现在,个体通过接受创业教育,学习创业相关理论与技巧,熟悉创业过程,从而可以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个体的成功创业不仅可以带动更多人的就业,还可以大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种外部效应即包括知识的分享,还包括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创业型国家建设具有倍数效应,是推动创业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3 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创业型国家建设的作用途径
3.1 完善国家创业教育法规与政策体系
3.1.1 政府应制定宽紧有度的创业制度、灵活便捷的创业政策 政府职能部门的创业制度、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宏观因素无疑对新企业的创办、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创业的制度环境来看,对创业的规定要本着规范新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做到松紧有度。在这方面,美国的创业制度的灵活与高效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在美国创办企业非常容易,门槛很低。只要有好的点子、不违背税法和公平交易的原则,公司登记手续非常简便。一般申请独资公司大约需2~3小时即注册成功。由于创业门槛低,吸引了一代代美国人创办自己的公司,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美国依法专门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和设计了一系列扶持制度,使得美国小企业在战后获得迅速发展。
3.1.2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中国的创业活动经过数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管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逐步设立并实施。从1988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企业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公布实施的“乡镇企业法”、“公司法”、“企业法”、“合同法”、“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与法规,对于引导、推动和规范新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法律法规的支持方面尚有很大的差距,还要从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环境营造、规范服务等方面加强立法,确保创业者的创业有法可依、有法保障,促进创业运作的健康、稳定、积极、有序的开展。
3.1.3 以政府为主体,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体制,建立多渠道创业基金来源 创业资金的筹集困难,在我国的大学生创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有:全国性的信用评估体制尚未建立;风险投资体制本身的不健全;“创业板”还未出台。这三种现状导致了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中金融企业贷款、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等三条途径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或从根本上被阻断,而从大学生创业发展形势最好的美国来看,这三种渠道来源的资金恰恰是美国大学生创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美国的创业贷款制度相当完备,主要贷款形式有三种:一是直接贷款,这种贷款利率较低,但所占的比重很小;二是协调贷款,即与地方发展公司和金融机构共同为地区开发或复兴计划提供各种特别贷款;三是担保贷款,即小企业管理局向放款机构担保,通常是向地方银行担保。因此,完善金融、资本市场建设是在我国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先决条件。
3.2 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竞争力
3.2.1 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高等学校要完成创业教育的内容,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这是搞好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应由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加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要依托国内设有商学院、工商学院、管理学院等高校创办创业教育专业,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师;二要把充实完善教师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纳入到全体教师的培养规划中来,聘请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专家到学校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创业教育讲座,强化全体教师创业教育意识;三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班,使之能够了解有关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
3.2.2 营造创业文化环境 创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文化力,不是一般的文化知识水平或个人学术修养,而是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其核心是引导和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崇尚创造、激励奋斗,它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个层面。为此,高等学校在推进创业教育,培育校园创业文化过程中,一要通过培育大学精神、更新办学理念、宣传办学指导思想、凝练校训、培育校风等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创业教育思想,促使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办学新理念、教师教学新思想,创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境界;二要通过以学校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载体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有保障创业教育思想得到落实的政策、组织、制度和培养方案,能体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三要通过以学校标志、学校文化设施和学校环境建设为载体的大学物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45.
[2]崔剑,朱美燕.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与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28.
[3]钱永红.个人特质对男女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7(7):10.
[4]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75.
[5]杨松.大学生择业、创业意向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