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墨学在春秋战国时代与儒学齐名,并成为“显学”,深刻影响了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儒学与墨学,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系统。“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凝结着墨子思想与墨家学派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可探究性。
关键词:墨子;墨家;兼爱;理想性
墨学曾在春秋战国时代曾与儒学齐名,并称为“显学”,深刻影响了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儒学与墨学,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系统:儒学代表着上层社会文化,而墨学代表下层平民文化。试想,在那样一个百家争鸣、历史转型的年代,墨家可以从其他学派中独树一帜,并影响了一大批人,一定是有其特点和优势的;然而又在短暂的时期内销声匿迹,不像儒法道三家在历史中源远流长,也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凝结着墨子思想与墨家学派的精华。
一、墨子的平民身世与人格
关于墨子其人,生卒年代难以确定,甚至连姓名和家乡都颇具争议,我们只能根据一些少有的史料推测他的一些生平行事。一般认为,墨子出身贫贱,可能从事一些下层手工业者的工作。墨子从不否认自己的出身贫贱,也不否认墨学是下层劳动人民之学。他在《墨子》中言:“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也乎?”(《墨子·贵义》)这里他是以草药之微能医天子之疾比喻自己和自己的学说,证明了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贱人出身。关于他的职业,“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鲁问》),墨子是一位从事手工业的木匠,而且还是一位能工巧匠。墨子一生经历坎坷,与孔子十分相似,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学有所成后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也曾周游列国,救世济民,上说下教。“其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孙诒让《墨子传略》)
墨子是一个出自中下层社会,但有着独立人格和远大理想和抱负,颇有侠气的人。暂且撇去他的学说不论,单是他的人格魅力就很大。当时的几位大家对他的评价十分有趣。庄子在《天下》篇中对墨家作了一番全面的评析,虽然对其主张并不赞同,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墨子人格的尊重和敬仰,最后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儒家与墨家敌对,然而儒家大师在荀子在《富国》篇中直言:“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连对墨家的否定言辞激烈的孟子也不得不承认:“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尽管当时百家争鸣,以儒家为首的许多其他学派对墨家持反对、批评态度,认为墨家学派走极端、不现实等,但他们无不在对学术的评论中掺杂着对墨子为人的敬佩之情。这样一个拥有高尚人格、奉献精神和渊博学识,却身份卑微,品尝过世间酸甜苦辣的人,必然会孕育出一个伟大的平民理想世界。
探究了墨子卑微的身世与伟大的人格,也就找到了“兼爱”思想的现实根源。当时的现实情况惨不忍睹:“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民众则是“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衣。”我想,以墨子卑微的出身、艰苦的成长环境,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定体味过不同于其他士族之流的辛酸、历练,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感触不能说是不深刻,因此,他才选择身体力行,创造出一个“兼相爱”的世界。这不仅是他作为一个底层民众的个人理想,更是作为一个卓越的思想家的政治理想。
二、“兼爱”义利观的理想性
“兼”本义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即全面、非片面的。“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和整个社会都可以无差别的彼此相爱,并不把“愛”局限于君臣、亲人之间。对于这种“兼爱”的世界,最有代表性的、也是给人感触最深的,还是《兼爱中》的一段体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墨子认识到,如今国家之间的“野战”,家庭之间的“相篡”,君臣之间的“不惠忠”与人与人之间的“相贼”,都起于彼此的不相爱,因此对症下药,应“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他得出结论:兼相爱乃为天下之大利,而不兼爱则是天下之大害。墨子构建出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相关爱的理想国,这美好的理想图景也是吸引了一群墨家信徒的重要原因。并且,这套以“兼爱”为核心的独树一帜的平民思想体系,在那个年代散发出美丽的光环,使墨家学派跻身主流。
事实上,义利思想固然可贵,都源于这种“兼爱”思想,因此只能是一种理想、一种精神。在《墨子·经说下》中,墨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了回答,“无穷”并不妨害兼爱,关键就看人是否能充盈,总之,人都可以尽爱。然而,抛去理论的外壳,在现实中,真的可行吗?首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社会混乱的原因十分复杂,现实生活中所有的矛盾、争夺、斗争、剥削、战争、压迫、饥饿、尔虞我诈,岂是单单一个“兼爱”就能够一揽子解决掉的?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诸侯、平民与王公大臣有着复杂、严苛的财产关系、等级关系,这种思想的施行会破坏这种秩序,并没有广泛的可行性。同时,在人性角度上,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情感表现是很难做到“兼爱”的,相比之下,“偏爱”实为更多,人人互爱的情况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因为这种过于理想化和实践的困难性,墨子之学很早就退出了中国主流思想的历史舞台。
如今再看“兼爱”,在精神上是极有意义的。这种“兼爱”类似现代的“为人民服务”,远比儒家的“亲亲有杀,尊贤有等”具有进步意义。当今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引发的悲剧层出不穷,“兼爱”显得尤为宝贵,陌生人之间虽不能像至亲一样相爱,但至少要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这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民族美德。因此,“兼爱”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却不能不被墨子的思想、人格魅力所折服,不能否认墨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墨子;墨家;兼爱;理想性
墨学曾在春秋战国时代曾与儒学齐名,并称为“显学”,深刻影响了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儒学与墨学,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系统:儒学代表着上层社会文化,而墨学代表下层平民文化。试想,在那样一个百家争鸣、历史转型的年代,墨家可以从其他学派中独树一帜,并影响了一大批人,一定是有其特点和优势的;然而又在短暂的时期内销声匿迹,不像儒法道三家在历史中源远流长,也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凝结着墨子思想与墨家学派的精华。
一、墨子的平民身世与人格
关于墨子其人,生卒年代难以确定,甚至连姓名和家乡都颇具争议,我们只能根据一些少有的史料推测他的一些生平行事。一般认为,墨子出身贫贱,可能从事一些下层手工业者的工作。墨子从不否认自己的出身贫贱,也不否认墨学是下层劳动人民之学。他在《墨子》中言:“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也乎?”(《墨子·贵义》)这里他是以草药之微能医天子之疾比喻自己和自己的学说,证明了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贱人出身。关于他的职业,“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鲁问》),墨子是一位从事手工业的木匠,而且还是一位能工巧匠。墨子一生经历坎坷,与孔子十分相似,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学有所成后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也曾周游列国,救世济民,上说下教。“其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孙诒让《墨子传略》)
墨子是一个出自中下层社会,但有着独立人格和远大理想和抱负,颇有侠气的人。暂且撇去他的学说不论,单是他的人格魅力就很大。当时的几位大家对他的评价十分有趣。庄子在《天下》篇中对墨家作了一番全面的评析,虽然对其主张并不赞同,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墨子人格的尊重和敬仰,最后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儒家与墨家敌对,然而儒家大师在荀子在《富国》篇中直言:“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连对墨家的否定言辞激烈的孟子也不得不承认:“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尽管当时百家争鸣,以儒家为首的许多其他学派对墨家持反对、批评态度,认为墨家学派走极端、不现实等,但他们无不在对学术的评论中掺杂着对墨子为人的敬佩之情。这样一个拥有高尚人格、奉献精神和渊博学识,却身份卑微,品尝过世间酸甜苦辣的人,必然会孕育出一个伟大的平民理想世界。
探究了墨子卑微的身世与伟大的人格,也就找到了“兼爱”思想的现实根源。当时的现实情况惨不忍睹:“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民众则是“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衣。”我想,以墨子卑微的出身、艰苦的成长环境,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定体味过不同于其他士族之流的辛酸、历练,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感触不能说是不深刻,因此,他才选择身体力行,创造出一个“兼相爱”的世界。这不仅是他作为一个底层民众的个人理想,更是作为一个卓越的思想家的政治理想。
二、“兼爱”义利观的理想性
“兼”本义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即全面、非片面的。“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和整个社会都可以无差别的彼此相爱,并不把“愛”局限于君臣、亲人之间。对于这种“兼爱”的世界,最有代表性的、也是给人感触最深的,还是《兼爱中》的一段体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墨子认识到,如今国家之间的“野战”,家庭之间的“相篡”,君臣之间的“不惠忠”与人与人之间的“相贼”,都起于彼此的不相爱,因此对症下药,应“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他得出结论:兼相爱乃为天下之大利,而不兼爱则是天下之大害。墨子构建出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相关爱的理想国,这美好的理想图景也是吸引了一群墨家信徒的重要原因。并且,这套以“兼爱”为核心的独树一帜的平民思想体系,在那个年代散发出美丽的光环,使墨家学派跻身主流。
事实上,义利思想固然可贵,都源于这种“兼爱”思想,因此只能是一种理想、一种精神。在《墨子·经说下》中,墨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了回答,“无穷”并不妨害兼爱,关键就看人是否能充盈,总之,人都可以尽爱。然而,抛去理论的外壳,在现实中,真的可行吗?首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社会混乱的原因十分复杂,现实生活中所有的矛盾、争夺、斗争、剥削、战争、压迫、饥饿、尔虞我诈,岂是单单一个“兼爱”就能够一揽子解决掉的?在当时的社会秩序下,诸侯、平民与王公大臣有着复杂、严苛的财产关系、等级关系,这种思想的施行会破坏这种秩序,并没有广泛的可行性。同时,在人性角度上,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情感表现是很难做到“兼爱”的,相比之下,“偏爱”实为更多,人人互爱的情况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因为这种过于理想化和实践的困难性,墨子之学很早就退出了中国主流思想的历史舞台。
如今再看“兼爱”,在精神上是极有意义的。这种“兼爱”类似现代的“为人民服务”,远比儒家的“亲亲有杀,尊贤有等”具有进步意义。当今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引发的悲剧层出不穷,“兼爱”显得尤为宝贵,陌生人之间虽不能像至亲一样相爱,但至少要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这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民族美德。因此,“兼爱”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却不能不被墨子的思想、人格魅力所折服,不能否认墨学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