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uhu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味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储备知识。同时情境教育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夯实基础,提升素养,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诗歌意境,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最终实现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 诗歌教学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95-01
  南朝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说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1978年,李吉林老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设想情境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与此对应的情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情境教育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诗歌意境。
  如何巧妙地把情境教学运用到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引入画面,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诗歌教学时,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如在讲授《寻梦者》时,我在导入课文介绍戴望舒时,播放了自己制作的FLASH《雨巷》视频。伴随着小提琴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古朴的小巷、一个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老师带着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这样生动地再现江南的雨巷,呈现朦胧诗的声音、画面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二、触景生情, 把握诗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感悟有极大的帮助。
  如在讲授《雨霖铃》时,在听完配乐朗读后,先让学生感受由文字表现出来的意境: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让学生触景生情,然后通过和学生的互动问答中领悟诗情。初步领悟诗情后,继而把诸个意象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难点。
  三、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储备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契诃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學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不知不觉走进诵读诗歌、据诗配乐、据诗配图、和声歌唱、扩展阅读这一境界。诗歌本身具有强烈的韵律美,为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便于学生记忆。根据教材我们每个单元可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有兴趣、音色俱佳的学生成为朗诵能手,指导他们诵读、为他们录音。声音低沉的学生忧郁地朗诵《偶成》、声音嘹亮的学生朗诵《将进酒》、声音激昂的学生朗诵《大风歌》、声音圆润的学生朗诵《静女》……将他们的作品制成音频或者带有画面的视频,以便进行示范朗诵。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咏唱诗歌的活动。让这些朗诵能手带领全班同学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不知不觉走进诗歌的艺术天堂。
  培养班级的写作能手。进一步学习诗歌、与作者对话、鼓励学生原创。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将其改写短文,学习尝试写作诗歌。这样做可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四、夯实基础,提升素养,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诗歌意境
  发挥情境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在教授诗歌时,我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努力组织各种朗诵;每堂课都准备配套的多媒體课件;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积极运用多种网络教学方式;认真参加各项信息技术培训。从诗歌本身出发,从教学内容的具体内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老师拥有对现代化语文教学媒体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情境教学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各种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习惯。同时情境教育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夯实基础,提升素养,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诗歌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训练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最终实现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50-02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识字教学作为学生识字学习的初级阶段,呈现出从单纯语言学习向综合文化学习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其中,戏剧教学法、情景创设法以及朗读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凭借着良好的交互性、优秀的引导性和全面的文化性等优势逐渐成为小学识字教学中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情景朗读”的视角切入,分析其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启发与价值。  【
期刊
【摘要】几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对于国学的不断重视,在教育界也逐渐出现国学复苏的趋势,国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学热”由此产生,并且没有衰减的趋势。为了满足小学生对“国学”的学习需求,将其纳入语文教学也是目前小学语文内容改革的一大趋势。本文从学校校本课程入手,分析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并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元素。  【关键词】国学 小学 语文 促进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
期刊
【摘要】身处于九零年之后的大学生,由于其时代的影响,所展现出来的特点是个性鲜明,思维跳跃,以自我为中心等,面对着九零后大学生这些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将这些学生教育好,这时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就必须创新出新的方法,来更好的迎合当代大学生。本文分别叙述了九零后大学生的一些思想行为上的特点以及想要把九零后的大学生教育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几点创新路径,希望给各大高校提供一些微薄的建议。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翻转课堂”等成为教育界热门话题。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微课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传统教学课堂。那么传统历史课堂与微课相结合,会对教学产生哪些影响,又有什么效果。本文主要对历史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及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微课 中学 历史教学 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构建,强调学生为主体地位下,教师“问”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探究性,进而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盘活课堂教学。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两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情境 探究式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58-01  
期刊
【摘要】大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课题,根据建设学生道德理念和健全人格的需要,大学生军训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本文从军训的重要意义出发,建议通过明确军训教育目标以及德育内容,来完成道德功能发挥的措施。而且要在军训教育成果的优势上得以延续,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德育优秀的大学生。  【关键词】高校军训 道德功能 意义措施  【中圖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因其固有的继承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特点,使得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医学院校由于其学科的属性和专业的独特性,使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运用困难重重。本文就从医学院校传统文化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期有利于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 医学院校 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97-02  三年级起步作文阶段,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写,可以写些什么,對习作有畏惧心理。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笔者认为,教师若能找准训练点,让学生经常进行仿写,能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些随文仿写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幸福是人的追求,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需要。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能。人的幸福与否与教育有关,但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幸福的,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够培养出幸福的人,那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幸福地去教育,如何让幼儿教育更加幸福呢?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我们的工作、生活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幸福不仅仅是整个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同时也贯穿于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