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乡下贫穷,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指望生产队那点工分,自然入不敷出。母亲便学会了编织扫把的手艺,编些芦苇扫把,偷偷地背到乡场上去卖。
那时,乡下的深山野坑,多的是芦苇,一人多高,迎风飘落白花花的芦絮。每逢收工后的黄昏,于那些深山野坑总会瞧见母亲忙碌的身影。将些芦苇穗带回家,晒干后,再在灯下一把一把地编织成扫把,几乎成了母亲每天的功课。坐在昏黄的马灯下,母亲一绺一绺地编织着,随着飘飞的苇絮,墙壁上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剪影。
每逢母亲编织,我们总问她:“娘,编扫把很好玩吗?”
这时,母亲总会笑笑说:“当然很好玩,不然,谁会夜里还编扫把呀?既耽搁睡觉,还浪费灯油钱哩!”
稍大后,我们才明白母亲编织芦苇扫把的苦心。那些年,我们姐弟4人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全是母亲的芦苇扫把一把一把换来的。看到她掌上的斑斑老茧,我跟姐几个都暗下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再不让她做苦活!
后来,我跟姐姐们全都进了城,做起了城里人,只是,母亲依然编织着她的芦苇扫把。她依然跟父亲住在乡下,过着清汤寡淡的日子。多次接他们来城里,母亲总是说,城里太吵,不习惯。又说城里的开销大,有闲钱让我们留着自己花,她和父亲还能走动,还能编织扫把,还能养活自己。
母亲70岁生日那天,我们4个儿女相约着回老家给她祝寿。在离家不远的那片竹林,远远地,就瞧见了母亲的身影。她坐在门前的那块大石板上,身前,就是一大堆芦苇蒿。随着飘飞的苇絮,已花白头发的母亲将她编织的身影飘成一道让人心酸的风景。
二姐上前,哽咽着说:“娘,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编,我们给您钱您又不要,到底是啥原因嘛?”
蓦地见4个儿女来到眼前,母亲不禁一下红了脸,有些难为情地说:“都一辈子的手艺了,一下子撇开,是有些不习惯嘛。”
再看看母亲,虽然那些芦苇蒿依然还在她的手上翻飞,但明显看得出,母亲的动作迟缓了,有好几次,芦苇蒿扎着了她的手,编织程序又出了错,只得拆了又重来,看着就更让人心中难受。
晚上,我们旧事重提,让母亲再也不要编扫把了。我们说,4个儿女,每人每月500元,二老的生活费用绰绰有余了。但母亲却笑笑说,钱嘛,真不是问题。
母亲颤巍巍地起身,带我们来到北厢房那3间空房里。我们见到了满满的3房间芦苇扫把。
母亲又笑笑说,这些年,她没了我们这些儿女的“拖累”,时间宽裕了,就有更多时间编织芦苇扫把了。每把扫把10元,你们算算,3间屋子的芦苇扫把,该卖多少钱?说完,母亲满脸的自豪。
我们粗略数了数,每间屋子算300把芦苇扫把,3间屋子,就900多把芦苇扫把。900多把扫把,该用去母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啊?突然间,泪水溢上我们的眼角。
问起母亲,这么多扫把,该什么时候才能卖完?母亲的口气又很自豪了,说她跟父亲一个乡场背上20把,10个乡场,就是两百多把呀!既赚了钱,又活动了筋骨,划算呀!
一句“划算”,更让人心酸。一个乡场才卖20把,一个乡场得走10多里山路,算起来,900多把芦苇扫把,母亲他们得走多少里山路?况且,依母亲闲不住的习惯,新的扫把又在诞生!
回到城里,偶遇一个大学同学,知他已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想到母亲那3屋子的芦苇扫把,心中便动了动:“老同学,你们学校需要添置扫把吗?”然后,向他讲述了母亲与她的芦苇扫把的故事。讲完,那同学爽快地说:“呵呵,当然要,你母亲有多少扫把?我全要了!”
夜里,跟母亲打电话,说她的芦苇扫把全部脱销的喜事,母亲竟激动得语不成声:“儿子,你是说,娘的芦苇扫把城里人也喜欢?”然后便大声地夸赞我们,说我们这些儿女真有孝心,不枉她养育我们一场。
听到母亲的夸赞,惭愧已写在我的脸上。其实,这么些年,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求学、工作、家庭奔波,有多少时间在做着孝顺父母的事情?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就让母亲高兴成那样子,可母亲为我们编织了一生的芦苇扫把,她什么时候提过一个字?
(编辑 一昕)
那时,乡下的深山野坑,多的是芦苇,一人多高,迎风飘落白花花的芦絮。每逢收工后的黄昏,于那些深山野坑总会瞧见母亲忙碌的身影。将些芦苇穗带回家,晒干后,再在灯下一把一把地编织成扫把,几乎成了母亲每天的功课。坐在昏黄的马灯下,母亲一绺一绺地编织着,随着飘飞的苇絮,墙壁上映照出一幅美丽的剪影。
每逢母亲编织,我们总问她:“娘,编扫把很好玩吗?”
这时,母亲总会笑笑说:“当然很好玩,不然,谁会夜里还编扫把呀?既耽搁睡觉,还浪费灯油钱哩!”
稍大后,我们才明白母亲编织芦苇扫把的苦心。那些年,我们姐弟4人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全是母亲的芦苇扫把一把一把换来的。看到她掌上的斑斑老茧,我跟姐几个都暗下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再不让她做苦活!
后来,我跟姐姐们全都进了城,做起了城里人,只是,母亲依然编织着她的芦苇扫把。她依然跟父亲住在乡下,过着清汤寡淡的日子。多次接他们来城里,母亲总是说,城里太吵,不习惯。又说城里的开销大,有闲钱让我们留着自己花,她和父亲还能走动,还能编织扫把,还能养活自己。
母亲70岁生日那天,我们4个儿女相约着回老家给她祝寿。在离家不远的那片竹林,远远地,就瞧见了母亲的身影。她坐在门前的那块大石板上,身前,就是一大堆芦苇蒿。随着飘飞的苇絮,已花白头发的母亲将她编织的身影飘成一道让人心酸的风景。
二姐上前,哽咽着说:“娘,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编,我们给您钱您又不要,到底是啥原因嘛?”
蓦地见4个儿女来到眼前,母亲不禁一下红了脸,有些难为情地说:“都一辈子的手艺了,一下子撇开,是有些不习惯嘛。”
再看看母亲,虽然那些芦苇蒿依然还在她的手上翻飞,但明显看得出,母亲的动作迟缓了,有好几次,芦苇蒿扎着了她的手,编织程序又出了错,只得拆了又重来,看着就更让人心中难受。
晚上,我们旧事重提,让母亲再也不要编扫把了。我们说,4个儿女,每人每月500元,二老的生活费用绰绰有余了。但母亲却笑笑说,钱嘛,真不是问题。
母亲颤巍巍地起身,带我们来到北厢房那3间空房里。我们见到了满满的3房间芦苇扫把。
母亲又笑笑说,这些年,她没了我们这些儿女的“拖累”,时间宽裕了,就有更多时间编织芦苇扫把了。每把扫把10元,你们算算,3间屋子的芦苇扫把,该卖多少钱?说完,母亲满脸的自豪。
我们粗略数了数,每间屋子算300把芦苇扫把,3间屋子,就900多把芦苇扫把。900多把扫把,该用去母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啊?突然间,泪水溢上我们的眼角。
问起母亲,这么多扫把,该什么时候才能卖完?母亲的口气又很自豪了,说她跟父亲一个乡场背上20把,10个乡场,就是两百多把呀!既赚了钱,又活动了筋骨,划算呀!
一句“划算”,更让人心酸。一个乡场才卖20把,一个乡场得走10多里山路,算起来,900多把芦苇扫把,母亲他们得走多少里山路?况且,依母亲闲不住的习惯,新的扫把又在诞生!
回到城里,偶遇一个大学同学,知他已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想到母亲那3屋子的芦苇扫把,心中便动了动:“老同学,你们学校需要添置扫把吗?”然后,向他讲述了母亲与她的芦苇扫把的故事。讲完,那同学爽快地说:“呵呵,当然要,你母亲有多少扫把?我全要了!”
夜里,跟母亲打电话,说她的芦苇扫把全部脱销的喜事,母亲竟激动得语不成声:“儿子,你是说,娘的芦苇扫把城里人也喜欢?”然后便大声地夸赞我们,说我们这些儿女真有孝心,不枉她养育我们一场。
听到母亲的夸赞,惭愧已写在我的脸上。其实,这么些年,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求学、工作、家庭奔波,有多少时间在做着孝顺父母的事情?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就让母亲高兴成那样子,可母亲为我们编织了一生的芦苇扫把,她什么时候提过一个字?
(编辑 一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