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北洪泽湖西南岸有一个小有名气的管镇,其老街西北50米处有一座青砖黑瓦结构的亭子,名曰“管鲍分金亭”。
《成语词典》中,有条成语谓之“管鲍之交”。“管鲍分金”,乃是管鲍之交诸多动人故事中的一例,而“管鲍分金亭”,则是前人为纪念“管鲍分金”所留下的古迹。
据《泗虹合志》载: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合伙做生意。这天下午,他们途经泗州城(今已沉于洪泽湖水底)西北30里处,突见路旁有根金条,便坐等失主。可一直等至日落,也不见有人来找。于是,他俩投宿于附近村庄,留下仆人看守。主人走后,仆人顿生歹念,欲将金条占为己有。岂料,他刚弯腰拾金,金条不翼而飞,只见一条赤蛇向他扑来,吓得他直呼救命。恰巧,此时一农夫路过,速挥锄头将蛇斩成两段。仆人担心不好向主人交待,随即逃之。次日,管鲍来到此处,只见金条断为两截,不见仆人踪影。正值二人惊疑时,那位斩蛇农夫也到此处,他见“断蛇成金”,更是震惊不已。当双方叙说昨晚事情的原委后,各自顿解疑团。农夫感叹道:“此金乃天赐二位也!”于是拾起两截金条,分别递给管鲍二人。管鲍婉言拒受:“既然天赐金于此,地方乡民应受之。”遂把两截金条分别分给了拾金之地的南北两村的老百姓。
“管鲍分金”心如金。后人为了颂扬管鲍拾金不昧的美德和大公无私的分金义举,便在分金之处建起一座“管鲍分金亭”,并将该亭南北两村分别命名为“管公店”和“鲍家集”(今为管镇和鲍集镇)。
“管鲍分金”这一美丽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古往今来,憧憬真善美始终是华夏子孙的一种夙愿。正是因此,故事中管鲍二人那两颗“祛私戒贪”的金子般的心,一直为后人景仰和崇尚。
相传,明初,山东有个王员外,待俩儿娶妻成家后,遂将家产分给两子。小儿认为钱财分配不均,整天吵闹不休。王员外为此大发雷霆,小儿气得离家游荡。一日,小儿来到了“分金亭”,当他听罢“管鲍分金”的故事后,顿时大彻大悟。于是羞返家中,从此安居乐业。当王员外得知小儿转变缘由后,百感交集,便在亭子东侧又竖起一块刻满感恩之言的石碑。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洪泽湖畔。战斗间隙,他和官兵们曾一起瞻仰过“管鲍分金亭”,并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五略贯诸侯,英明万古留;分金遗迹在,精神足千秋。”
“管鲍分金”是面镜。如今,面对这面由古传承至今的明镜,那些只为蝇头微利而彼此“闹翻了脸”的人,难道不觉得无地自容吗?那些“钻进钱眼”、损人利己的生产者和经销商,难道不汗颜吗?那些见利忘义、被“铜臭味”熏昏了头脑的贪官污吏,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编辑仕居)
《成语词典》中,有条成语谓之“管鲍之交”。“管鲍分金”,乃是管鲍之交诸多动人故事中的一例,而“管鲍分金亭”,则是前人为纪念“管鲍分金”所留下的古迹。
据《泗虹合志》载: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合伙做生意。这天下午,他们途经泗州城(今已沉于洪泽湖水底)西北30里处,突见路旁有根金条,便坐等失主。可一直等至日落,也不见有人来找。于是,他俩投宿于附近村庄,留下仆人看守。主人走后,仆人顿生歹念,欲将金条占为己有。岂料,他刚弯腰拾金,金条不翼而飞,只见一条赤蛇向他扑来,吓得他直呼救命。恰巧,此时一农夫路过,速挥锄头将蛇斩成两段。仆人担心不好向主人交待,随即逃之。次日,管鲍来到此处,只见金条断为两截,不见仆人踪影。正值二人惊疑时,那位斩蛇农夫也到此处,他见“断蛇成金”,更是震惊不已。当双方叙说昨晚事情的原委后,各自顿解疑团。农夫感叹道:“此金乃天赐二位也!”于是拾起两截金条,分别递给管鲍二人。管鲍婉言拒受:“既然天赐金于此,地方乡民应受之。”遂把两截金条分别分给了拾金之地的南北两村的老百姓。
“管鲍分金”心如金。后人为了颂扬管鲍拾金不昧的美德和大公无私的分金义举,便在分金之处建起一座“管鲍分金亭”,并将该亭南北两村分别命名为“管公店”和“鲍家集”(今为管镇和鲍集镇)。
“管鲍分金”这一美丽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古往今来,憧憬真善美始终是华夏子孙的一种夙愿。正是因此,故事中管鲍二人那两颗“祛私戒贪”的金子般的心,一直为后人景仰和崇尚。
相传,明初,山东有个王员外,待俩儿娶妻成家后,遂将家产分给两子。小儿认为钱财分配不均,整天吵闹不休。王员外为此大发雷霆,小儿气得离家游荡。一日,小儿来到了“分金亭”,当他听罢“管鲍分金”的故事后,顿时大彻大悟。于是羞返家中,从此安居乐业。当王员外得知小儿转变缘由后,百感交集,便在亭子东侧又竖起一块刻满感恩之言的石碑。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洪泽湖畔。战斗间隙,他和官兵们曾一起瞻仰过“管鲍分金亭”,并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五略贯诸侯,英明万古留;分金遗迹在,精神足千秋。”
“管鲍分金”是面镜。如今,面对这面由古传承至今的明镜,那些只为蝇头微利而彼此“闹翻了脸”的人,难道不觉得无地自容吗?那些“钻进钱眼”、损人利己的生产者和经销商,难道不汗颜吗?那些见利忘义、被“铜臭味”熏昏了头脑的贪官污吏,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编辑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