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问题,即有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能不思考“钱学森之问”之解。除了学界公认的几种见解,如,大学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等方面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在克服“千人一面”的课程设置,改革大学生的学风,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诸方面下功夫。
在很多人看来,大学去行政化是一个主要问题。现在一般认识都倾向于去行政化就是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但这实际上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去行政化更主要的是减少行政部门对大学的过多干预,让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去行政化还应体现在不要把政府部门的职责强加给大学。学校的职责是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专业人才或基础人才,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及科学研究为本职,解决就业是政府、社会的责任。而现在却把就业率作为大学办学业绩的考核项目,致使一些学校为了达到规定的就业率不惜造假,签订假的就业协议书;有些高校将社会招考的科目作为学生的主要课程,压缩了专业课程的學习时间,导致学生培养质量的降低。
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去功利化”。因为功利当头,急功近利,就形成短视,导致学术腐败。目前,急功近利已经造成整个社会积重难返的灾难,对教育浸染已深,亟需改变。揭露、惩处学术不端行为是必要的,但这只是治标,治本则需要改变目前对教育的评价机制,在机制中先克服“短视”,体现教育自身的规律。现在还有一种观点——“专业要与市场对接”,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就设置怎样的专业,这自然有相当的合理之处,但市场变动不居,“法无定法”,专业跟着市场变,就不可能有固定专业,专业建设就很难落实。建设一个成熟的专业,恐怕没有一二十年不行,而要建成一个有影响的专业,短期怎能凑效?!
改变“千人一面”的课程设置,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同一学科,各学校开的课程基本相同,连课时量都庶几无异,这就缺乏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也难以体现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而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全世界都认可,我们更是一直遵从的。据了解,教育部已经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没有定式,让北大、清华等16所大学各显神通,培养拔尖人才。这无疑是非常好的举措。但若能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则“不拘一格”的人才就会大量产生,创新之花便会全面盛开!
大学生的学风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大学都以“质量立校”为出发点,以“科研强校” 为追求的目标,而办学的质量必须要靠毕业生的质量来体现。不知何时,我国教育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学生刻苦奋斗在中学,逍遥放任在大学。许多家长也常教导子女:“吃三年苦,等考上大学我们就不强迫你学习了。”结果学生进了大学,就好像一辈子的资本已经挣足,学习不再努力,上课应付多于自主,松松塌塌,以混上文凭为目标。须知一个人最黄金的智力开发期和知识累积期都在二十岁左右,大学又是最好的学习殿堂,很多学生则浑浑噩噩地挥霍掉了黄金期,忽略了“殿堂”,怎能不令人痛心扼腕!要解决这一弊端,学校的教学模式、考核制度要走在前面,家长要督促孩子,社会观念也须改变,多方形成合力,共同为保证大学生的质量而努力。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塑造刻不容缓。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大学生理所当然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大学生群体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命运。现在,社会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价值畸形发展,无疑也对大学生产生着负面影响。因而,使大学生有崇高的理想,以国家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爱国守法,诚信处世,是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为此,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钱学森、邓稼先、黄万里等堪称民族脊梁的科学家的事迹,以陶冶大学生的高尚品性,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锻造德才兼备的可靠接班人。
不揣浅陋,试为“钱学森之问”献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能不思考“钱学森之问”之解。除了学界公认的几种见解,如,大学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等方面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在克服“千人一面”的课程设置,改革大学生的学风,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诸方面下功夫。
在很多人看来,大学去行政化是一个主要问题。现在一般认识都倾向于去行政化就是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但这实际上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去行政化更主要的是减少行政部门对大学的过多干预,让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去行政化还应体现在不要把政府部门的职责强加给大学。学校的职责是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专业人才或基础人才,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及科学研究为本职,解决就业是政府、社会的责任。而现在却把就业率作为大学办学业绩的考核项目,致使一些学校为了达到规定的就业率不惜造假,签订假的就业协议书;有些高校将社会招考的科目作为学生的主要课程,压缩了专业课程的學习时间,导致学生培养质量的降低。
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去功利化”。因为功利当头,急功近利,就形成短视,导致学术腐败。目前,急功近利已经造成整个社会积重难返的灾难,对教育浸染已深,亟需改变。揭露、惩处学术不端行为是必要的,但这只是治标,治本则需要改变目前对教育的评价机制,在机制中先克服“短视”,体现教育自身的规律。现在还有一种观点——“专业要与市场对接”,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就设置怎样的专业,这自然有相当的合理之处,但市场变动不居,“法无定法”,专业跟着市场变,就不可能有固定专业,专业建设就很难落实。建设一个成熟的专业,恐怕没有一二十年不行,而要建成一个有影响的专业,短期怎能凑效?!
改变“千人一面”的课程设置,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同一学科,各学校开的课程基本相同,连课时量都庶几无异,这就缺乏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也难以体现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而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全世界都认可,我们更是一直遵从的。据了解,教育部已经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没有定式,让北大、清华等16所大学各显神通,培养拔尖人才。这无疑是非常好的举措。但若能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则“不拘一格”的人才就会大量产生,创新之花便会全面盛开!
大学生的学风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大学都以“质量立校”为出发点,以“科研强校” 为追求的目标,而办学的质量必须要靠毕业生的质量来体现。不知何时,我国教育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学生刻苦奋斗在中学,逍遥放任在大学。许多家长也常教导子女:“吃三年苦,等考上大学我们就不强迫你学习了。”结果学生进了大学,就好像一辈子的资本已经挣足,学习不再努力,上课应付多于自主,松松塌塌,以混上文凭为目标。须知一个人最黄金的智力开发期和知识累积期都在二十岁左右,大学又是最好的学习殿堂,很多学生则浑浑噩噩地挥霍掉了黄金期,忽略了“殿堂”,怎能不令人痛心扼腕!要解决这一弊端,学校的教学模式、考核制度要走在前面,家长要督促孩子,社会观念也须改变,多方形成合力,共同为保证大学生的质量而努力。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塑造刻不容缓。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大学生理所当然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大学生群体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命运。现在,社会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价值畸形发展,无疑也对大学生产生着负面影响。因而,使大学生有崇高的理想,以国家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爱国守法,诚信处世,是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为此,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钱学森、邓稼先、黄万里等堪称民族脊梁的科学家的事迹,以陶冶大学生的高尚品性,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锻造德才兼备的可靠接班人。
不揣浅陋,试为“钱学森之问”献解。